中国何时出台稀土储备战略政策?

中国目前的稀土管理处于什么阶段?外媒似乎比中文更了解这一点:德国杂志《焦点》9日称,中国的稀土管理正走向“建立令人垂涎的战略商品储备”的“第二阶段”。

不久前,国土资源部决定设立第一批国家规划稀土矿的消息,直接印证了“第二阶段”理论。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国内稀土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开始提升到“国家”层面。但由于各地尤其是南方资源分散,开采不均的顽疾难以控制。

据了解,第一批国家规划稀土矿已落户江西赣州,包括勘查区、矿区、成矿远景区***11区块,总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预测稀土远景资源量约76万吨。

对于赣州第一批规划区的“敲定”,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负责人表示,这次评选是根据资源的重要性、地质特征、生产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的。有“稀土之都”之称的赣州,拥有全国大部分离子型中重稀土资源,产量约占全国中重稀土资源的70%。

其实赣州只是中国稀土资源的一个影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和生产国,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其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然而,在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持续”供给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收缩”。精明的日本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引入了稀有矿物的战略储备制度,据传日本目前的库存足够使用20多年。美国稀土储量占全球13%,但2009年产量为零;俄罗斯储量占全球19%,但产量仅满足国内企业需求。

在国外开始战略储备的同时,国内的稀土资源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去年6月5438+065438+10月,商务部发布公告,“国家将对稀土出口企业实行严格监管。”此外,启动国家稀土资源战略储备计划等传闻也越来越多。

业内专家表示,赣州首批国家计划稀土矿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控制稀土优势矿种的开发强度,提高稀土和铁矿石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也是国家重视稀土资源的“一贯政策”。

意义,遏制滥采,摸清“家底”

丰富的资源背后,是不同企业“无序开采”的乱象。以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为例。境内有钨、锡、锰、锆、铪、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2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在全南开采稀土矿。从2006年开始集中爆发,全县出现了近百家稀土矿产非法开采点。仅全南县陂头镇就有几十个矿。

江西省赣州市矿业管理局局长李国庆说,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大矿开、小矿开、水流急”思想的影响下,赣州稀土资源陷入乱采滥挖、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几乎是县县开采,高峰时有采矿许可证的矿山达到65438个+0035个。

粤北部分地区也是稀土主产区之一,龙川县地处全国第三大稀土产区腹地。自2005年以来,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该县非法开采稀土资源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尽管经过几年的强力整治后屡禁不止。

一边是矿址的抢购,一边是国内稀土的疯狂走私和买卖。中国以“大白菜”的价格廉价出口稀土资源,导致资源储量锐减,这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92万吨,但稀土实际冶炼分离能力已超过20万吨。此外,分离稀土合金提取稀土正成为中国稀土流失海外的主要途径。有专家预测,中国每年走私的稀土约有2万吨。

有“稀土之父”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指出,中国南方五省都有非常珍贵的中重稀土。工业储量达到1.5万吨,但开采了90多万吨,只剩下60万吨。“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10年就开采完了。”

因此,划定稀土、铁矿国家规划矿区,有利于“摸清资源”。参与第一批稀土国家规划矿区设立专家评审会的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巡视员王彩凤表示,设立国家规划矿区的目的是使国家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资源储量的变化,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资源“特区”分散规划一时难以治疗。

在中国,包头混合稀土矿、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和四川氟碳铈矿是中国三大稀土资源产地。北方形成的“内蒙模式”,一般由几家公司牵头,控制采源,控制;但由于位于南方的中重稀土产地分散,开采量小,不利于集中统一开采,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南方模式”,赣州就是典型代表。

目前南方有五矿、中铝、包钢稀土、赣州地方稀土等一批企业都对中重稀土虎视眈眈,期待在资源整合中分一杯羹。而相邻的广东、福建两省的情况更为明朗,广晟有色和厦门钨业是这两个省份的矿业主力。

江西省稀土学会秘书长孟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看到了一纸公告,但没有看到具体的实施措施”。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毫无疑问,稀有矿产资源应该集中在国家手中,至少很大一部分应该由国家控制,就像煤炭和石油一样,从源头上减少涉及源头的企业数量。目前由于南方稀土资源分散,稀土“规划区”可能很难有统一的采矿权。

据了解,目前稀土行业遵循的是工信部主管生产总量指标,国土资源部主管开采指标,商务部主管出口配额的管理机制。这一次,由于国土部的公告只是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业内人士推断,中央收回采矿权并重新分配的可能性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