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管理调研报告
第一篇公路养护管理调查报告
我局按照区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意见》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大讨论活动。通过活动,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示范区、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通过现阶段的深入调查和思考,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调查情况如下:一、我区农村公路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示范区党工委、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农村公路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286.51公里,其中县道93.68公里,乡道23.27公里,村道166公里,二级公路47.58公里,三级公路83.6公里。全区农村公路中,沥青混凝土路163.5km,水泥混凝土路123.1km,道路密度227.3km/100km2,居全省第一。全区8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基本形成了九纵六横的公路交通格局。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为我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我区公路管理养护体系现状
目前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按照区政府20xx年制定的《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施意见》执行,农村公路养护分为日常养护和养护项目。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并设立乡镇公路办公室,配备两名管理人员。通过区乡联合聘用,乡镇管理,维修人员实行合同维修。区交通局负责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安排养护工程计划,组织实施区公路站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指导、检查、考核乡镇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乡镇公路办负责养护人员的日常检查和考核。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经费由交通局和乡镇* * *平均承担。交通局根据考核结果,将日常养护资金拨付到乡镇,再由乡镇计量支付。农村路政方面,区路站路政队伍负责全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指导各乡镇做好辖区内的路政管理工作。
三、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还比较落后;管护责任不能全面落实,养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维修机制缺乏活力,维修质量不高;对乡镇养护管理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平衡,直接影响到我区农村公路的正常使用、交通安全和长远发展。具体表现在:
1.维修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区公路养护资金未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仅由省交通厅下拨的正常养护资金用于公路养护,资金缺口较大。同时,由于燃油税费改革,不再征收拖拉机等养路费,导致维修资金严重不足。每年只能根据省里下拨的养护资金的情况,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制定养护计划,导致一些需要养护的道路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实施,迫使道路处于带病运行状态,增加了损坏程度。
2.由于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投入不足,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未建立,以及少数人整体利益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乡、村公路路产权益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
3.过载控制存在困难。由于农村公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加上我区交通网络发达,部分超载车辆对农村公路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目前我区由于没有国省干线公路,无法设立超载检测站,农村公路的超载治理只能靠一辆移动检测车进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超载治理问题。
4.维护管理机制不完善。虽然各乡镇都有路所,但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养护管理人员少,以至于部分村道脱离了保障。大中型维修项目,维修机械设备短缺,维修项目以人工操作为主,不适应标准化维修体系。
四、我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
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陕〔20xx〕72号),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按照统一领导、县管为主、分级负责、各方支持的原则进行。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筹集和安排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监督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养护工作,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工作。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应当按照养护公路、保证质量的原则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农村公路里程、技术标准和地方财力的增加而逐步增加。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主要由市县财政按比例承担,县财政统筹安排,市财政给予补贴。具体安排标准为:县道每公里7000元,乡道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公里1,000元。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和日常养护费应当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并接受同级财政部门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动词 (verb的缩写)一些建议
1.建议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专项用于解决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足问题,实现农村公路必须养护、维修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从而降低公路建设成本。
2.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按照区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施意见》要求,明确以政府为主体、交通局为行业管理责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政府管理养护体系,配齐养护人员,加大管理力度, 使农村公路管理在组织、制度、养护标准、考核、资金保障等方面规范化、制度化。
3、管养分离,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进一步深化交通行业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建立专业化、机械化养护队伍,使全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第二篇公路养护管理调查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4月下旬以来,组成专项调查组,深入县交通局、杨璐路段、路政大队、铁西镇、沙溪镇等部分乡镇和路段,,并通过现场检查、专题座谈、访谈调查等方式对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通报给今后,供领导和有关单位参考。一、基本信息
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养护里程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农村公路养护里程已达3000多公里,其中县道371公里,乡道(含联网路)523公里,村道2218公里,其中:季红道、县道、火(火炬)道19.9公里。我县对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农村公路硬化后,由县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养护管理责任书。县道由县道专项扶持,占用省级公路养护资金,村道由村委会自行组织养护,没有专项养护资金;乡道由所辖乡镇负责养护,县财政以每年1000元/公里的标准向乡镇补贴专项养护资金。道路维护的标准是保持道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通过有效管理,我县农村公路正逐步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安全、效益型转变,由全面开放型向重点突破型转变,由注重建设型向建管运并重型转变。先后创建了广纳镇、民生镇两个养护示范镇,以2条县道、6条乡道为重点,创建文明道路159公里。绿化道路65,438+000公里,种植行道树65,438+0,535,000株,完成绿化带塑造,种植麦冬、草坪* * * 48万平方米,“森林走廊”初具规模,道路形象大幅提升。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线养护人员完成日常的清扫保洁任务基本是累的,但仍然存在很多困难,甚至是严重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
(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不健全。县农村公路办公室人员编制12,在编人员只有2人,人员素质差的人多。其主任不设局级,也因此变相成为了县交通局的股设机构之一。工作难以开展,整体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中心镇外,大部分乡镇交管站无机构、无牌子、无专职人员,且专兼职人员大多年龄偏大、专业技能欠缺,行业政策无法有效落实。因为事业单位准入门槛太高,人员配备差的有140多人,一线工人维修任务增加,维修积极性降低。
(2)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我县地质结构复杂,农村公路里程长,地质灾害多,养护任务重,养护费用高,农村公路只实行了由县财政以每年1万元/公里补贴乡镇组织养护,县道和村道没有资金来源。还迫切需要挖掘机和清扫车等必要的农村道路养护设备。
(3)农村公路大面积营养不良。由于人力财力不足,纳入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计划的公路养护管理不完全到位,全县近一半的农村公路未纳入养护管理计划,或因质量差未通过验收,或验收后水毁等自然损坏严重,或因安全设施不足存在诸多隐患,或因养护困难缺乏力量。
(4)农村道路被严重破坏和占用。第一,超载执法工作注重罚款,不卸货,导致超载车辆长期损坏道路。近三年(20xx,20xx,20xx)非税收入* * * 670万元,远不能抵消路产损失,得不偿失。二是部分干线公路采砂、堆放、占道污染严重。如铜前路砂石料场、砖厂50家,崩口-万山(庙)路煤砖厂10家,其中4家煤矿直接过马路或借煤;三是一些集镇,如新场、清峪、三溪、永安,每天占道严重,影响经营。这些都对公路养护管理极为不利。
㈤该部的维护和管理表现不佳。文件编号(20xx)3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9个部委的职责,但实际上没有很多部门履行职责到位,特别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没有与交通主管部门形成联动执法机制,造成道路损失严重。县国土、信息、安监、水务、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与所辖乡镇未形成合力,未从根本上研究打击公路沿线建设控制区非法采砂、采煤、非法建房活动,导致道路堆放、占道现象严重。这些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
第三,一些建议
针对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地方养护管理的成功经验,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理顺监管体制。强化县农村公路管理处的职能和职责,发挥其对全县农村公路统筹协调和监管的应有职能;全员配备乡镇交管站,确保有机构、有牌子、有人员,探索县交通局垂直管理乡镇交管站的模式,实行高效一体化管理;改革路政执法非税收入任务分配制度,试行实报非税收入入库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做好治超护路工作。
二是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战线长、任务重、涉及部门多,需要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因此,要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镇的责任,强化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考核激励机制,奖惩挂钩,狠抓监管,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持续有效地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活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三是保证必要的投入。要做好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财力是保障。要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随时与上级部门联系沟通,争取更多的维修补贴。并按照国家出台的养护补贴资金标准“7351”(即县道7000元/公里、乡道3500元/公里、村道1万元/公里),纳入县财政预算,确保及时拨付。抓紧机械化养护中心建设,购置挖掘机、扫地机等必要的道路养护设备。及时拨付自然灾害路损修复资金,确保大塌方、水毁严重路段及时修复,便于管理维护。
第四,要加强部门执法。县人民政府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交通、公安、国土、水务、经信、安监、工商、税务等部门和所辖乡镇集中清理整治公路沿线“四违”(即非法采砂、非法采煤、非法施工、非法占道),定期通报,标本兼治,严打,确保整治效果。进一步落实辖区乡镇主体责任,加强公路沿线建设控制区“四违”源头管理,积极配合部门监管执法。认真执行国务院办公厅(20xx)30号文件,明确落实各部门责任,对超限超载货物采取卸载或强制卸载措施,并确保对损坏道路进行赔偿。强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治理超载的责任,派驻3-5名警力依托超载检测站,加强与交通部门的执法协作,做好超载车辆治理工作,确保安全文明运输和道路畅通有序。
第三条公路养护管理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情况,并对相关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20xx年6月5438+10月中旬,区CPPCC组织部分CPPCC成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近年来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 .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横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把农村公路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多方争取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实施“村村通”、“退油还沙”等项目。目前,该地区道路总里程为3730公里,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5公里、国道35公里、省道110公里、县道260.2公里、乡道310.8公里、村道2929公里纳入我区农村公路(县、乡、村道)养护,不仅实现全区3665430,养护模式由原来单一的农村公路养护站和镇政府每年每公里1000元聘请村民就近养护,变为聘请两家养护公司以公司养护模式养护县乡公路。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条件明显改善。
二、主要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环保意识差。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桐乡通村路建设快速推进。然而,相应的宣传力度却没有跟上。公路沿线宣传标语不多,宣传内容形式不丰富,导致部分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差。相当一部分农村公路存在建而不养、养而不养、养而不养等问题。此外,很多沿路村民从自身利益出发,在道路两旁非法建房、开厂、开店、倒垃圾。
(2)通村公路等级低,路况差。
目前,我区农村地区有三级公路74.2公里,四级公路239.4公里,对外公路3187公里。通村公路多为四级公路或等外公路,弯急、路窄、坡陡。道路虽不通畅,但已不能满足目前农村交通发展的需要。更有甚者,我区部分农村公路常年超载,大吨位、超限车辆严重损坏道路,部分农村公路不堪重负。如横山街道办事处、雷龙湾镇、高镇等乡镇,农村公路煤车等大吨位车辆常年通行,严重损坏路面。
(三)保管制度不健全,维修资金不足。
公路法明确规定“县道由县负责养护,乡道由村负责养护,村道由村负责养护”。但我区农村公路大多养护不善,抗灾能力脆弱。遇到雨雪天气,容易出现水毁和道路结冰,影响公路效益的正常发挥。而且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需要地方支持。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地方支持仅停留在这部分群众投入的劳动和劳力上,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问题,导致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公路的长远发展。比如榆林到靖边的二级过境路线,大沽街,经过长城段,因为工程更大,配套资金不够,至今无法通车;由于资金不足,陕能史昭电厂的进厂道路和坡店道路无法全面建设,成为制约两大企业燃料煤短缺的瓶颈。
(4)路政管理效率低下,安保工作不到位。
由于我区农村公路里程长、分布广,靠一个养护站管理有点吃不消。另外,基层道路较远,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养护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养护效率低。还有安保工程,不能及时跟上道路建设进度,安全设施和标志不完善,为安全行车埋下隐患。
三。建议和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先行。
农村公路是农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干线公路交通的主要来源。农村公路规划应以干线公路规划为基础,以连接农村公路与村庄为目标,以“保交通、保畅通”为原则,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风雨无阻的通行水平,重点在人口稀少的山区“保交通”,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保畅通”。规划中应注意区域生产力布局,并与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
(2)注重建设质量,做好民生工程。
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重视wake工程建设,纠正施工单位工程款到位、保证工程质量的错误观念,杜绝因资金不足而停止修建排水沟等附属设施,导致新建道路被毁、水毁、道路重建的恶性循环。在大力实施安保工程的同时,保护公路沿线自然环境,努力建设生态农村公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管理、执法部门要相互协商,从实际需要出发,在事故多发区等重点路段设置警示牌、振动减速带等设施,让农村公路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平安幸福之路。
(3)建立维护公路产权的长效制度。
道路不仅要“管理”当下,更要“培育”长远。建议成立路政管理协调机构,由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对超载损坏公路行为进行处罚,协调路政、运管、交警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将重点路段长期巡查执法固定为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整治当前沿线无序建设、损坏公路设施、超载运输等危害公路的行为。建立镇村* * *管理机制,配合超限桥墩、有限高架等设施,净化道路环境,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政府与煤炭企业签订协议,即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运输限载标准。如果发现煤矿超载,煤炭企业必须缴纳一定的养路费。对于政府在交通安全检查中两次发现超载的运煤车辆,应告知煤矿不得再次运煤。保护好农村公路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四)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营工作。
第一,管好政策性资金。上级安排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专项资金必须专户储存、公开公开、专款专用、分级负责;要加强监督和审计,公开资金使用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和截留。未完成的养护工程资金和当年的管理养护资金可结转下一年度使用。二是吸收社会资金。对于地处山区,公路建设成本高,仅靠国家补贴建设资金缺口大的地区,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出资,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和成功企业家捐资支持公路建设,解决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
(5)加强宣传和队伍建设。
一是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宣传形式,加大公路养护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政府修路,自己修路”的“主体”地位,做到走路、护路、养路、爱路。
二是乡镇要成立相应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承担本辖区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责任。比如塔湾镇,养护费集中统筹使用,既提高了养护效率,又保证了养护资金及时到位并发挥作用。
三是制定公路养护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每个公路养护人员的养护路段、标准和要求,实行公路养护人员由公路所经村的群众公开推荐,确保公路管护形象。
四是建立定期检查评比制度。辖区镇政府和村委会干部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责令管护人员立即修复。年底,镇政府、村委会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评议组进行评议。公路养护管理不达标,扣补贴、扣工资,及时更换养路人员,根除只赚养路费不养护的问题。对养护过公路的村和养护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使公路管护进入制度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