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贝店一直红红火火的社交电商拖欠上亿货款很酷吗?

自8月9日以来,杭州贝贝集团旗下的社交电商平台贝店已有数百家供应商上门要求付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贝电已累计拖欠供应商货款超过6543.8+0.4亿元。

从淘吉集到贝店,社交电商爆款频出。曾经红火的社交电商真的很酷吗?

继社区团购平台同程生活宣布破产后,社交电商也经历了一次地雷爆炸。日前,企业数据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社交电商十年投融资报告》。数据显示,过去十年,社交电商融资441.06亿元,共362起。2015-2016年,社交电商赛道融资遍地开花,每年分别有72起和79起,处于快速起步阶段。2017-2018,拼多多、小红书、纪昀争抢职位,社交电商迎来高速发展期。

值得注意的是,随后几年,社交电商逐渐走出黄金时代,短视频、直播等模式涌现,吞噬着社交电商社区的红利。到2021,融资案例只有4起,披露总金额约20.665438亿元,其中包括“Weee!”获得融资654.38+0.98亿元。

从社交电商背后的用人单位来看,企业调查数据显示,腾讯作为社交巨头,在社交电商赛道上的出手次数高达14次,其“身影”遍布拼多多、小红书、美丽说等头部项目,与IDG资本、经纬中国并列第一。

网络经济&社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贝店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简单粗暴的营销方式,但没有建立核心竞争力,容易被取代。所以贝店前期规模发展很快,供应商、门店或者用户都享受分红。但当社交电商红利过去,贝店规模增长无法上升,回款缓慢给商家造成压力时,就会产生连锁反应,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出现风头也就不足为奇了,最终可能变成“弃购”。

网络经济与社会保障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说:“从我最近对这些社交电商、社区电商的观察来看,我认为主要问题是商业模式设计本身,很多都把一些工具性的东西当成了商业模式的本质。这是不对的。所以我觉得最根本的是他们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逻辑,盲目设计一些模式,盲目扩张。

网络经济与社会保障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玟表示,北碚矿爆事件的核心是没有明确的经营方向。从成立至今,贝贝一直在转型的路上,从母婴电商到社交电商,再到库存电商,再到今天的新消费品牌梅西。贝贝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确定,集团一直跟着市场热情走。在不断转型的过程中,新品牌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仍然落后于行业顶尖。老品牌尚未盈利或初期盈利因资金问题停滞不前。无论哪种转型,贝贝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一直在烧钱发展。如今贝贝押宝“梅西”,美妆行业现红海。想要抢占市场份额,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次转型导致资金不足。网传(待查)贝店事件爆炸,因为贝贝集团在梅西投入全部资源,导致资金链断裂,贝贝无法支付供应商的钱,从未引发大规模讨债事件。

网络经济学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律师表示,贝店一系列连锁事件的反应,是因为之前社交电商确实是一个口号,然后大家通过砸钱补贴,然后走向市场。现在这个东西不可持续,整个商业模式还是有问题的。

李玟说,如果单纯从法律角度讨论贝店事件,可能涉及两个法律问题:

1,挪用资金。虽然贝店属于贝贝集团,但杭州贝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贝店APP所属公司,以下简称“贝家公司”)属于独立法人,公司财产应该独立于股东。如果网传挪用北电资金支持“梅西”属实,那么属于母公司挪用独立子公司资金。换句话说,股东挪用公司资金,可能涉及法人人格否认。进一步说,是有可能的。

2.债务清偿。即使通过法律途径,供应商也不一定能拿到全额货款。走诉讼之路,肯定不会回避财产保全。一方面,财产保全的过程需要提供财产保全人的财产线索,但商家的财产线索有限,不知道财产保全人的资产在哪里。另一方面,能保留下来的只有贝店所属的杭州贝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家”)。贝家虽然是贝贝集团的子公司,但是公司和法人是独立的,即使破产清算也不会牵连贝贝集团。商家与贝家之间的债务、合同纠纷只能为贝家保全,不能为母公司贝贝集团保全。

网络经济学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董毅智律师也指出,贝店的法律责任是承担这个供应商的欠款和员工的工资,可能还有一个破产清算的过程。包括它可能和之前的创始人以及之前的风头和PE有一个对赌的问题。

网络经济与社会(NetEconomy & Society)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社交电商的衰落主要是因为平台补贴的减少。社交电商用户属于价格敏感群体,不同于其他看重服务质量和体验的电商群体,很可能因为价格导向而转向其他平台。分销型社交电商的没落,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交电商的没落。除了分销类型,还有以拼多多为代表的以购物为导向的社交电商,以返利网、值得买为代表的以导购为导向的社交电商,都还在如火如荼的发展。

李玟进一步指出了社交电商上下游的劣势:

1,上游供应商;缺乏核心竞争力

社交电商的上游供应商没有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导致社交电商平台没落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交电商平台的兴起,平台在品类、物品、成本、价格、整体品牌差异等方面并未形成明显优势。同时,平台虽然自行开发新产品,但往往不是通过推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而是不断从社会上招募更多的品牌。长此以往,消费者在不同平台之间衡量,竞品太多后,平台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2.中游平台:快递时效

就社交电商平台本身而言,电商平台的发货载体主要依靠快递。传统快递的配送体验不如京东。COM的自建物流系统第二天。其次,在商品配送效率和商品触达范围上,社交电商远不如直播电商和视频电商。

3.下游经销商:唯补贴论。

社交电商平台,流量靠商家,而这群商家往往跟着补贴,没有忠诚度。一旦平台补贴下降,他们就会转投其他平台。

如果把这些问题看清楚,就会发现,贝店向自有品牌“梅西”转型是必然的,因为原有的商业逻辑已经行不通了。但在自有品牌中,如果商品没有特殊性、稀缺性、高粘性、高毛利,最终买卖双方都会失败,导致贝贝集团的爆款。

近年来,社交电商因多级分销、“拉人头”等违法问题屡遭传销处罚,“传销”的“原罪”从未间断。根据网络经济与社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中国社交电商合规研究报告》,在“社交电商争议网络舆情排行榜”中排名前10的平台分别是:全球时刻、好物、欢聚、千团、全球捕手、聚品、鱼、花生日记、未来市场、聚多好品;排名在11-20的平台有:天天拼、洋葱海外仓、达令家、淘小铺、斑马会员、贝店、大V店、粉象生活、香飘飘、爱库存;排名21-30的平台有:云品仓、达人店、帅宝、蜜源APP、楚楚推、速点、万色城、蜜芽plus、西团、禅创(接入群下)。

据国内网络消费调解平台“点女宝”介绍,退款问题、产品质量、网络欺诈、发货问题、网络售假、虚假宣传、售后服务是社交电商的主要投诉问题。

网景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安百里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随着JD.COM、拼多多、美团、阿里等纷纷进入社交电商和社区团购领域,早期的社交电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综合电商平台将成为社交电商和社区团购的主流平台,成为零售业的补充业态。

莫岱青也表示,贝店事件表明社交电商行业进入洗牌期,社交电商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提高自己的“造血能力”。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中小型社交电商自然难以为继,“丛林法则”导致优胜劣汰。

包进一步表示,未来社交电商将成为一种零售形式,但这种零售形式,我认为,需要与店对店零售,包括到家零售有机融合,才能发挥其最佳作用。如果单纯把它当成零售形式,从现在开始,更别说社交电商了。现在我们看到无论是门店零售还是电商零售都开始面临困境。如果这个社交零售单独依靠比较单一的零售形式,这也是未来前景不乐观,必须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