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与光的融合概述。

“黄光一体化”首次出现在信阳“十一五”规划中。2009年2月,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快“黄广一体化”进程,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申报建设广交会。“黄光一体化”已正式纳入信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潢川县经济发展迅速。2008年,潢川县GDP总量达到98.9亿元,工业增加值33.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亿元,一般预算支出654.38+0.03亿元。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2008年,市区常住人口达到28万人,建成区面积33.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6.6%,在全省县级中排名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2007年,在全省县域经济GDP中排名第47位,位居前列。

光山发展进入快车道。2008年光山县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工业增加值654.38+0.6.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54.38+0.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654.38+0.01.0亿元,城市化率2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38+0.0672元。

合并计算,两县GDP总量为6543.8+073.9亿元,工业增加值50.2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信阳市(含浉河、平桥区),比东部河南省直管县固始高出23.6%。城市化水平位居第二,仅次于信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1万元,为两县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1,经济基础好。考虑到两县的经济总量、在省市的经济排名以及快速发展的势头,启动“黄广一体化”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一体化”后,可以发挥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增长和城乡一体化的“引擎”。

2.交通优势明显。两条铁路(京九宁西)、两条高速公路(沪陕大广)、两条国道(365、438+02、65、438+006)、两条光缆(京九、芜湖)、两条西气东输支线均穿过潢川,形成五个黄金“十字”。潢川县具有连接南北、连接东西的独特交通通讯中心地位。

3.经济区域中心的地位日益明确。随着信阳经济一体化进程,新皇姑沿线经济带初具规模,初步形成西部信阳、东部固始、中部潢川、光山三个节点。放眼全省,北部有郑汴洛经济带。“一体化”后,新皇姑经济带中部隆起将加速,形成南北对称的小“郑汴洛”。以潢川为中心,北连郑州,南连武汉,东连合肥,黄、广处于这个圆形“小经济圈”的中心。历史上,两县经济基础薄弱,处于经济圈的低谷。以“一体化”为契机,提升经济规模,建设信阳副中心,是解决当前困境的有效途径。

4.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目前,潢川已形成“世界鸭王”——华英集团和糯米粉国家标准的郭煌粮业,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年产值超过30亿元。花卉经济走向全国,建立了稳固的经销网络,年产值超过654.38+0.6亿元;自2001以来,潢川一直是全国畜牧业百强县,畜牧业产业化已经达到成熟期。依托本地资源,特色发展,是潢川经济稳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融合”的又一坚实基础。

5.文化资源丰富。以金桂为代表的中国潢川花业形成的花文化、黄瑚、郭煌(全国保护单位)旧址、中国黄姓起源等一批历史传统文化流传到全国乃至世界华人圈。光山也是司马光的出生地。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历史细节为“融合”注入了重要的人文和个性内容,奠定了文化基础和支撑。历史上,潢川是豫东南的中心城市,唐宋元明有光州,清代设直隶州。建国初期成立潢川社,65438年至0952年迁址信阳,发展机遇中断。进入新世纪,京九铁路建成后,省政府提出了“北夺商丘,南夺潢川”的发展规划,后被列入全省26个城镇化重点县和首批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全省35个扩权县之一。2005年,又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十一五”发展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等城市的6个县之一,再次再现发展机遇。

在全国范围内,信阳处于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的区域中心,是沿西宁铁路由东向西的接力点。黄、广处于副中心位置,“一体化”有借势发展的潜力。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省管县”步伐。以“整合”促进“省管县”,“省管县”获得省级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反哺“整合”,形成良性发展,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目前,为“促内需、保增长”的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效益,潢川已争取到3.34亿元,在黄淮四市中排名第一,全市第一,部分资金可用于启动“一体化”进程的准备工作。目前还没有太多实践“融合”的经验。几年前,河南省有一个“陆毅一体化”(渑池和义马)的试点项目。“融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创新工程,需要做大事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鼓舞的是,市委、市政府站在“实现中原崛起,推动信阳经济大发展”的高度,开始审视和布局“黄光一体化”。这里提出一些想法,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1,整合行政资源,首先实施行政整合。建设中心城市,周边应该有卫星城。目前潢川和光山都是县级市,没有业主和二级点。“融合”的唯一选项是“金融城”。“金融城”的首要任务是实行行政一体化。前期可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一体化”领导机构。组织拟按市级规范实施“市长工程”,市主要领导负责,两县主要领导参与。在效率和稳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统一有序地整合行政资源。

2.整合城市规划,实施城市布局一体化。两县原有的城市建设规模和实施部分都有相当的基础。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规划提升,重新定位主城区,划分城市功能区,重点规划产业集群。鉴于潢川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地位,光山应积极向北发展,潢川应适度向南倾斜。

3、整合行政区划,实行区域一体化。目前,“一体化”区域有潢川、光山两个县级区划,河南有一个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本着高效集约化的原则,拟实行“两办一区”体制,即潢川办事处、光山办事处和开发区。

4.整合经济资源,实行经济一体化。目前光山工业基础较好,潢川农业产业化、产业化特色突出。基于其地理优势,商贸物流发展势头强劲。突出两地优势,合理进行经济布局。比如在建的华蓥工业园,可以沿着黄光路向南延伸,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一条沿路的经济带。

5.整合基础设施,实施基础设施整合。一是开始拓宽改造黄光路,建设高等级公路。二是启动和加快建设面向开发区的京九大道和面向沪陕高速门户的万亩花卉示范园,拓宽城市框架,形成主城区的向心力和辐射力。三是论证规划潢川火车站、光山县、潢川县沿线环线道路建设。第四是从细节入手,比如黄光和广州早就开通了公交车。

6.整合宣传资源,实施外宣一体化。黄光、黄光两县要统一思想,充分利用两地宣传资源,通过部门、媒体、网络、人文等多种渠道,向全省、全国宣传“黄光一体化”,招商引资,争取政策支持,为“一体化”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按照功能对接、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的要求,坚持把黄光融入信阳发展大格局,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完善规划工作,提升建设理念和标准,动员全市力量,着力推进黄光区域对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加快黄光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黄光一体化发展。力争十二五末,使黄光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同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成为豫东南、皖西、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轻工业和商业为主的生态宜居复合城市。

突出城市特色,推进功能对接。充分发挥两县优势,通过区域资源整合,加强产业互补性,完善服务设施,突出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的相互对接和功能互补。

实现对面发展,促进空间对接。按照“五个结合”的理念,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快编制黄光一体化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和区域控制性规划,加强功能组团建设,加快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统一规划建设,重点抓好黄河两岸集景观、休闲、居住、商业、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区、万亩花卉基地等重点项目。

加快走廊建设,促进城市对接。完善两城间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网建设,加快黄光路、滨河大道等快速通道建设,加强给排水、电力、燃气、供热、通信等地下管网建设,优化通道沿线加工产业、现代物流、商住、文化、生态建设布局,推进城市对接。

统筹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对接。结合两县实际,合理定位产业,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推进黄光产业带建设,加快潢川西部产业集聚区和东部经济技术集聚区建设,重点建设王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食品产业集聚区等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食品加工、花卉产业、特色养殖等产业,逐步实现两县产业对接。

建立共享机制,促进服务对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和金融、电信、电力融合,促进服务对接。

加强生态共建,推进生态对接。构建生态共建机制,加快两县主干道两侧绿色廊道建设,规划建设黄河两岸生态景观带,重点建设大型主题广场和主题公园,重点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花卉产业,加强黄河、南大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现生态协调共建,推进生态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