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哪些?

流动负债一般由短期借款、结算负债(主要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组成。)和固定负债(主要包括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费、预提费用和其他应付款等。).

按照还款要求的高低,中小建筑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负债主要集中在四大科目: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短期借款、向其他企业购买材料、商品等物资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中的应付账款、向个人借入的其他应付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企业应对危机的财务实力的体现,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流动负债也是建筑企业短期偿债的主要对象,对其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1,流动负债高的原因

从外部环境看,一方面,我国建筑市场上项目业主要求承包商参与项目融资的现象普遍,业主多次拖欠工程款也给承包商造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近年来政府投资项目加快向BOO、BOOT等资金需求量大的建设模式转型。即使在BOT模式下,施工企业也要承担65,438+0,000%的项目融资责任。工程建设项目作为投资大、建设运营周期长的资金密集型项目,结合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金占用,构成了对施工企业资金能力和融资能力的极大考验。

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一直是建筑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方式。负债经营一直是产值和利润率徘徊在3.5%左右的建筑企业的普遍选择,因为它可以借用别人的资金来改造技术,更新设备,弥补周转缺口,提供额外的收入。其中,流动负债的成本低于非流动负债,用于固定资产、研发等时可直接计入费用。,更受施工企业青睐。

因此,建筑业普遍存在的高流动负债问题可以描述为环境因素和经营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强金融监管的宏观环境下,在房地产紧缩的中观背景下,工程造价管理薄弱、会计基础薄弱的经营现状,外部环境要求和内部经营选择促使施工企业不断进行债务融资,流动负债不断攀升。

2.过高的流动负债可能给建筑企业带来风险。

流动负债的恰当运用有利于建筑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由于其较高的还款要求,一方面要求施工企业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对施工企业的资金链风险管理是极大的考验——随着财务杠杆效应由正变负,过度负债经营也可能成为施工企业的“拦路虎”。

当流动负债在负债中的比重较高或比率上升时,首先会增加建筑企业的偿债压力,带来债务风险。债务风险是企业由于借入资金的增加和利润(股东利益)的不确定性而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随着还本付息成为固定的财务负担,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格外谨慎——一旦某个经营环节出现重大失误,到期必须偿还的流动负债可能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将施工企业推向资不抵债的深渊。

其次,高流动负债率意味着建筑企业可能因为财务结构的风险而面临再融资的风险。再融资风险是指企业进行再融资(包括重新收购负债)的难度:当建筑企业的流动负债达到一定水平时,债务人可能出于风险原因拒绝再借入任何资金,或者企业可能承担相对较高的债务融资成本。

债务风险和再融资风险的增加将影响建筑企业的整体效益,也将导致其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

3.防范和应对流动负债风险

防范流动负债风险最有效的方法是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一个建筑企业不可能在完全没有获得流动负债的情况下规避债务风险和再融资风险。关键是要在“获得多少流动负债”和“以什么成本获得流动负债”之间取得平衡。因此,施工企业首先要做好短期负债和中长期负债的平衡安排,避开集中还款高峰,有计划地进行间歇性还款;其次,合理决策流动负债的数额,在满足短期生产经营需要和承受短期偿债压力之间进行巧妙博弈,实现债务限额与偿债能力的匹配;最后,要选择最佳的融资渠道,使流动负债成本最小化,保证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成本率。

同时,施工企业应主动应对流动负债可能带来的债务风险。首先,把握建设工期是按期偿还流动负债的关键。当然,这需要施工企业在加强工期管理、减少工程变更的前提下,全面加强项目管理能力。其次,施工企业在投入生产经营后应加强对借入资金使用的管理,减少建设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损失,通过改变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流动负债。

从长远来看,企业的信用水平是制约负债水平的关键,这也要求施工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活动,全面提高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和履约能力。

截至2017年末,建筑业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77.4%。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在负债经营的动态财务管理过程中,转移、分担、防范和化解流动负债风险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施工企业应加强债务管理,通过把握工期、加强债务资金管理、监督相应项目实施等主动应对流动负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