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收购跨国收购和国际战略联盟

一、两种模式的比较

优化市场进入模式是国际商务研究领域的经典话题。跨国收购和国际战略联盟是两种越来越流行的选择,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同样明显且相互重叠。方案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偶尔会出现先选择联盟,再设定隐藏目标,以备日后全面收购的情况。通过对1993导致宝马巨额亏损并被认为是失败的宝马-罗孚跨国收购案的研究,说明了跨国收购所涉及的风险。

另一方面,这两个方案有许多不同之处。战略联盟的风险在于合作伙伴不愿意与其他企业共享知识和资源,从而降低了学习知识和技术的可能性。同时,合伙企业通过吸收其他企业的知识可能会增加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知识输入企业往往会对伙伴企业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战略决策的风险,加速联盟的失败。收购使企业有更多的权利控制外国企业,包括其资产、知识和战略方向,从而减少联盟中出现的或有风险。

尽管如此,收购也承担了更高的投资风险,特别是与许多合作伙伴分担风险的联盟相比。如果收购方的目的仅仅是收购被收购企业的资产、技术和市场领导地位,那么收购就更加昂贵。在主要市场效率低下的国家,这种风险会更大,成本超支或亏损会更早发生。

如果收购成本高于预期,对被收购外国企业资源的义务可能高于预期。在国内收购中,高昂的收购成本也是有争议的,尤其是在收购方和目标企业的组织构成不一致的情况下。总之,关于国际战略联盟和跨国收购的选择,两种方案之间总会有优势和风险。

二、两种模式的选择

与跨国收购和战略联盟有关的风险水平可以根据目标企业或其环境的情况而变化。不同国家和企业的不同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显著的文化差异会降低被并购企业之间的组织协调性,从而增加并购成本。因此,在企业间文化差异显著的情况下,战略联盟模式更可取。

企业的经营战略也会影响扩张模式的选择。如果某个国外市场对企业的决策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比如因为某个潜在目标企业所在的国家在某些相关技术上领先,进入该市场的企业会更倾向于收购而不是联盟,以便更大程度地与合伙企业共享技术秘密。

收购方的实力也影响方案实施的风险系数。研究表明,企业的实力与收购的成功率成正比。有实力也大大降低了并购的成本。

目标企业的特征也成为影响收购风险的因素之一。如果收购的目的只是目标企业持有的特定资产(如特定场所资源),而不是企业拥有的资产,那么收购企业将不得不剥离被收购企业的部分业务,而企业不可分割资产的存在和剥离资产所产生的成本是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联盟而非收购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在寻找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资源,战略联盟模式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第三,宝马-罗孚案

宝马,德国汽车厂商中的贵族,是世界上定位最清晰准确的豪华车之一。宝马在1994年以126亿美元收购了罗孚汽车公司。当时股市因为这笔交易明显处于动荡之中。宝马的股价在宣布收购的当天上涨了8.23%,随后他们感受到了更多收购带来的好处。在整个汽车行业中,宝马和罗孚被认为还不够强大,无法独立生存。这次收购为宝马的生产线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新产品,那就是在美国市场已经非常受欢迎的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同时也有宝马一直缺乏的小型车,对销量有很大帮助。

虽然宝马要为这次收购背上沉重的债务,但其倾向于收购,放弃联盟的原因还是很多的:一是汽车制造供不应求的全球市场形势,使得国际化的统一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当时罗孚已经和本田实行了战略联盟,要把这三家风格完全不同的汽车公司整合成一个战略联盟似乎非常困难。此外,英国和德国的文化差异被认为可以忽略不计,而宝马有丰富的跨国合作经验,因此预期的收购成本并不高。

然而,设想的好处并没有如期实现。虽然6年间已经为罗孚支付了54亿美元,但宝马陪妻折兵,终于在2000年初下定决心摆脱这个麻烦。鉴于缺乏大规模并购的经验,加上环境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宝马当时选择通过任命代表的方式让罗孚自主,但罗孚的大部分技术都是继承自其前东家本田,与宝马的技术不兼容。此外,路虎车的质量问题比预想的更严重。1996期间,罗孚在美国《汽车消费者》杂志的质量评价中排名第37位,这几乎是消费者对汽车质量满意度的最后一个排名。很多罗孚加工厂的效率也低于这个行业的标准,员工的工资水平是整个英国行业的三分之一。最终,这些问题导致宝马坚定了干预罗孚运营的信念,但重点仍在技术上,而为罗孚制定明确的市场战略却没有受到重视。

这些实质性的缺陷很可能导致了罗孚的衰落。2000年初,罗孚在英国的市场份额从1993下降到13.4%到5%。当亏损扩大到1998美元时,宝马当时的CEO,当时力推收购的领导,迫于压力不得不下台,其他高层领导也纷纷落马。外部分析师指出,营业额和沉重的财务损失严重削弱了宝马,甚至有被其他公司接管的威胁。

即使英德文化差异不能成为事件之手,英德管理者的风格差异也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几十年来,英国一直是德国在汽车生产行业的死敌,德国人一直崇尚的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技术质量水平让英国人难以适应。所以企业之间互动学习交流的步伐总是很难。

当然,要全面评价宝马在罗孚事件中失败的原因并不容易。以上只是对失败的一些原因的理性讨论和分析。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缺乏大规模收购的经验。很明显,宝马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市场策略,但这些都无法使其应付与其他企业的合同合作,最终导致失败。罗孚的质量和技术问题发现缓慢,收购后的最初几年未能积极控制,这是宝马缺乏跨国并购经验的铁证。

尽管罗孚的部分生产线与宝马重叠,但后者仍不愿对罗孚的业务进行分离和重组。最后,当宝马不得不剥离罗孚的部分资产时,路虎品牌及其实物资产以3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福特汽车公司。在英国政府的压力下,传统著名品牌罗孚仅以10的价格售出。宝马仍然保留了Mini紧凑型车的品牌和相关生产设备。

事后看来,宝马可能有更好的机会通过联盟而不是收购来实现其拓展新市场的目标。至少宝马原来的跑车和罗孚品牌在这方面的技术是很相称的,联盟车型可能更适合开发和享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