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矿产资源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和依据
一、制定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1.是实现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归根到底是协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发展的战略。它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社会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条件下,自然资源的长期可持续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在发展指标上,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指标来衡量。这种发展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而健康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换句话说,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为支撑的,不能以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也就是说,现代发展要保持足够的后劲,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和枯竭的自然资源,必须实施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保持矿产勘查的可持续发展。
2.是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中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到1990,解决全国的温饱问题,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翻一番。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二步,从1991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收入800 ~ 1000美元。这个目标也达到了。第三,从2000年到20世纪中叶(20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矿产勘查需要提供相应的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为了顺利完成这一矿产勘查的历史使命,必须研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3.是解决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矿产勘查适应性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进口量与日俱增;丰富的铁矿、铜矿、铂、金刚石等矿产,由于地质条件限制,长期靠从国外进口解决。据原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所预测,我国45种主要矿种中,石油、天然气、铁、铜、锰、金、银、铬铁矿、金刚石、钾盐等22种矿种不能满足2010年我国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产勘查面临一系列挑战和考验,迫使我们思考和选择各种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当前诸多矛盾和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作为指导。
4.这是矿产勘查健康发展的需要。
矿产勘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多层次、多阶段、多工种、多方法组成的整体。它不仅涉及作为主体的探矿者与作为客体的矿产之间的关系,即人与土地的关系,还涉及探矿者之间的关系。因为矿产勘探是一个需要庞大群体来完成的任务。同时,矿产勘查的完成需要各种技术设备的帮助。然后,就是人与物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制约因素和内在规律,不了解客观地质规律和宏观地质工作规律,不了解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矿产勘查发展战略,不了解矿产勘查全局的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就不可能使各类工作、手段和方法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只有研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对各级、各阶段的勘查工作做出正确的部署和指导,使各地矿产勘查工作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矿产勘查工作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在矿产勘查的发展过程中,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是在扩大还是在减少,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这些影响矿产勘查成败的问题,都与矿产勘查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密切相关。不同的策略有不同的结果。正确的战略可以导致矿产勘查的繁荣,错误的战略可能导致矿产勘查的衰落。因此,为了使矿产勘查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矿产勘查战略和行动纲领,即实施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降低环境成本的前提下,充分满足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矿产勘查健康发展。
5.是实现矿产资源代际公平合理分配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共同利益,还要关注后代人的长远利益。它强调各代人之间的机会是平等的。当代人享有的矿产资源合法权利,即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后代人同样享有。当代人不能也没有权利盲目追求自己的发展和消费,挥霍有限的矿产资源,更不能剥夺后代人在发展和消费中应该享有的机会和权利。因此,要求矿产勘查对资源进行“节约、保护和更新建设”,并以此作为跨世纪的矿产勘查行为准则,处理好在保护中发展和在发展中保护的关系。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应该得到补偿。每一代的资源消耗必须遵循“高效、经济”的原则;每一代人的人口增长必须适应资源基础的扩大。建立全球资源保护体系和消费体系,实现矿产勘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制定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
1.我们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为基础。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大国。也是一个穷国,底子薄,耕地少,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它在经济上属于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在中国大陆生根发芽,初步显示出优越性,但还不成熟、不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有一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面和环节。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决定了中国长期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生产资料,矿产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党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两者都是“一个中心”所要求的,都是中国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都是中国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形态。这不仅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要求,也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反作用的要求。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因此,制定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依据。
2.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自1989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转折,即经济体制模式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体制方面,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发展从传统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速度、外延、粗放式管理向效益、内涵、集约式管理转变。在提高单位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建立国家资源密集型的社会生产体系、社会消费体系、社会经济体系和社会人口体系。
第二,从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超前发展转向科技驱动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种类齐全,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增加资源供给,更新和发展采矿、选矿、冶炼新技术,实行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方针,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第三,从封闭分割的市场转变为对内对外开放的统一市场。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资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资源来发展经济,而必须向国际市场开放。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在改革开放中的增长,中国的资源战略将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大市场,加入国际经济循环,依靠国际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从高积累低消费到两者兼而有之。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中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基本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防止资源浪费和破坏,依法保障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维护资源动态平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矿产勘查战略的制定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中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矿产勘查也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我国矿产勘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受到矿产条件的制约。
(1)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状况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具体表现在:
第一,中国矿产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已发现矿产171,探明储量矿产156,其中45种矿产占潜在价值的9.8%。从排名来看,我国矿产潜在资源量居世界第三,但人均矿产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矿产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在45种主要矿产中,中国有27种矿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第二,中国目前人均矿产品消费量与世界人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国民经济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矿产品人均消费需求差距很大。从表7-1可以看出:
表7-1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人均矿产品消费量对照表(1992)
注:据朱逊《论地学哲学工作的形势和任务》,中国文史出版社,6月1998。
第三,中国矿产资源消费量快速增长,而探明储量增速缓慢。从1986到1996,矿产短缺统计见表7-2。
表7-2中国矿产资源消费增长率与储量增长率对照表
注:根据陈玉川《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地震出版社,2000年9月。
第四,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我国45种主要矿种对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个阶段的资源保证度为:30种矿种到2000年可以满足需要;到2010,能满足需求的矿种有23种;到2020年,只有5种矿产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详见表7-3。
表7-3 2000-2020年中国主要矿种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保证程度
注:根据陈玉川《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地震出版社,2000年9月。
我国主要产品进口量逐年增加,消耗了大量外汇(表7-4)。
表7-4中国进口矿产品外汇消费表+0986 ~ 1996
注:根据陈玉川《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地震出版社,2000年9月。
可见,我国的基本矿产条件在数量上是丰富的,在人均上是不足的。也就是说,是资源大国,但大家都是资源小国。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是美国的1/10,是前苏联的1/7。可见,就满足人口对生产和生活资料来源的需求而言,中国是一个资源小国。
(2)我国大部分支柱矿产资源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且有许多主要矿种贫选难选。单个矿床规模小,优势矿种不多。有利也有弊,具体如下:
第一,中国已探明的矿产储量有的比较丰富,有的明显不足。资料显示,我国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和贵金属54种,非金属矿产89种,水气矿产3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产资源比较完整的国家之一,为国家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煤、钨、锑、钒、钛、稀土、菱镁矿、萤石占据世界优势。而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矿种,如铁、锰、铝、铜、硫、磷、钾等矿种,资源条件差,探明储量少,处于劣势,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二,中国的矿产有富有贫。虽然矿物种类齐全,但结构不理想,质量差异很大。大矿的基本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根据现有资料分析,我国铁矿石储量86%为贫矿,50%以上的锰矿为贫矿,70%的铜矿储量为含铜量低于1%的贫矿,铝硅比大于7的铝土矿不到28%,总储量中只有7%为五氧化二磷含量达到30%的磷矿。中国也有一批富矿,比如海南的石碌铁矿,湖北的大冶铁矿,都富含铁矿,稀土矿也富含铁矿。
再次,中国的矿床既有单元矿床,也有多元素矿床。根据矿物组合和伴生元素的复杂性分析,我国原生和综合矿物多,单矿物少。据调查,25%的铁矿、40%的金矿、75%的银矿、80%的有色金属矿和大多数地区的煤矿都含有或伴生有其他矿物。这个功能有利也有弊。从好的方面来说,可以带来更多的自然财富;消极方面,给采矿、选矿、冶金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其开发利用。
第四,从矿床规模分析,我国中小型矿山多,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少。按现行规范分类统计,大型矿床占我国固体矿产总数的11.01%,中型矿床占23.21%,小型矿床占65.78%。大矿物在不同类型矿物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比如大型铁矿储量只占5.2%,但储量占总储量的63%,大型铜矿储量只占2.6%,但储量占58%。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但分布不均。比如,煤炭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占全国储量的68%;铁矿石集中在辽宁、河北、四川三省,占全国储量的63%;铜矿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四川、云南和山西中条山。钨、锡、铋主要分布在南岭地区;铝土矿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贵州和广西,占总数的82%;磷矿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四省,占储量的70%。这种分布格局使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交通条件的严重制约,也给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压力。
(3)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遭到严重破坏和浪费。
一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矿山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仍低于发达国家。
二是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导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破坏浪费严重。据统计,我国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平均先进水平在50%以上,分别相差30和20个百分点。
第三,矿产资源的开采污染矿山及其周边环境,诱发各种地质灾害,破坏生态环境。据统计,我国露天开采和各种废渣、废石、尾矿堆放直接破坏和占用的土地已达1.4万~ 2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20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增加;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面积8.7万平方公里;矿山废水排放量占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以上。采矿及相关行业排放的废渣总量为58亿吨,占全国废渣存储量的89%。
4.我们应该尊重矿产勘查本身的客观规律。
矿产勘查过程是认识客观地质和矿体的过程。因为很多矿产资源和地质条件在地表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里有矿,哪里没有矿,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掌握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借助勘探仪器设备进行勘探,需要普查、详查、勘探几个阶段才能把情况搞清楚。完成这些阶段需要很长时间。因此,长周期是矿产勘查的一个重要特点。既然找矿是认识客观矿体的过程,当然要受认识规律的支配。因此,在矿产勘查中,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在研究和制定矿产勘查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5.根据实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地质科研水平和技术条件。
第一,目前我国矿产勘查队伍实力雄厚,但结构和素质亟待提高。
中国的矿产勘查队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队伍。但是,地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存在问题,亟待改善。从结构上看,一是团队构成中技术人员比例低。第二,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是两头大中间小。三是技术人员专业结构不尽合理,过剩与不足并存。队伍素质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低,研究生学历的技术人员仅占专业人员的0.8%,无学历的占11%;二是由于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分离,既擅长野外观察又擅长室内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少;三是技术人员外语水平低,知识面窄;第四,顶尖人才少,尤其是中年学科带头人。这将对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勘探水平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
表7-5中国各部门地质勘探人员表
注:据朱逊《找矿哲学导论》,地质出版社,第二版,1988。
二是勘探技术装备齐全,但现代化程度不高。随着矿产勘查的快速发展,我国地质机械仪器行业不断壮大,为地质勘查提供了大量的设备和仪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地勘行业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先进设备和仪器,加速了地勘设备的更新换代。但总体来看,技术装备老化问题突出,装备成新系数较低(0.54左右),大宗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因此,加倍努力提高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表7-6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设备
注:据朱逊《找矿哲学导论》,地质出版社,第二版,1988。
三是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还比较落后。中国地质界在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与矿产的形成、分布和勘探有关的成矿理论和大地构造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最突出的成就。这些理论对指导找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陆相生油理论和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控制含油气盆地分布的论点,对中国实现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一举摆脱“贫油”帽子具有重要意义。勘查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不仅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甚至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推动矿产勘查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总体来说,中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领域虽然相对先进,但大部分仍处于引进新概念、新方法、新仪器,跟从他人的状态;二是近10年来,成矿理论研究没有大的进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是矿产勘查投入逐年增加,但资金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到1990,国家累计投入矿产勘查资金555亿元。10年来,尽管国家支出大幅度增加,财政困难,但地质勘查费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质勘查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矿产资源,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然而,自我国七五计划以来,地勘费的有效投入连年下降,严重影响了地质工作的发展。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上升,人头费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勘查资金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勘查资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地质勘查费所能完成的勘查工作量在逐渐减少,地质勘查投入占我国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0990年的65438+3.1%下降到2000年的1.3%。此外,商业性矿产勘探市场尚未形成。2000年固体矿产勘查钻探工作量仅为30万米,占1975的2%。由于勘查工作量投入不够,新发现的矿产地大大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
五是矿产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适应发展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矿产勘查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喜忧参半。首先,从矿产资源喜人的方面来说,一是地质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准备了一定的资源基础。第二,中国的矿产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在中国找矿前景很大。三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这些都在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破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矿产资源形势堪忧:一是储量探明储量不足。地质勘探必须加强,否则21世纪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可能出现“无米之炊”或“等米之炊”的现象。二是部分老矿接替资源不足。目前,我国一批重要矿山生产已进入中后期,资源逐渐枯竭,产能相应消失。第三,资源浪费。这些包括发展中的废物和工业生产中的废物。这加剧了日益严峻的资源形势。矿产勘查迫切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