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玹雨的人生历程
游历南北,年轻的李玹雨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认识了这个世界。但更重要的是,一路走来,一路思考,让李玹雨初步掌握了市场规律。在此后的创业经历中,面对复杂的市场现象,李玹雨做出了多次准确的判断,迅速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上世纪80年代,黄岩的模具产业起步。看到这个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李玹雨凑了3万元,租了一间民房,生产日用塑料和模具。1984年,李玹雨创办的第一家企业黄岩塑料彩印厂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小企业,包括李玹雨在内不到十个人。
1988年初,李玹雨去上海做生意,抽空找了个老朋友,上海华山医院的教授叙旧。他没想到,他人生和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从这次普通的朋友聚会开始。
那一年,上海爆发了甲肝疫情,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交谈中,教授说,甲肝爆发后,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成了各大医院最紧缺的物品,需要大量进口。从医疗保健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次性医疗器械将成为未来医院的主流。
李玹雨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他脑海中滋生——工业转型,生产一次性医疗器械。
李玹雨在工作中一直很坚决。与教授见面后的第二天下午,他打听了上海注射器厂,找到了注射器厂的副厂长,大胆提出了联合生产一次性注射器的想法。上海注塑厂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国营工厂,但当时只生产玻璃注射器的注射器。副局长表示对李玹雨的想法感兴趣。两天后,工厂专门派工程师去黄岩考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黄岩作为模具之乡和李玹雨不断发展的企业的声誉开始打动工程师的心。
就在一切都在好转的时候,一种莫名的压力随之而来。原来,李玹雨的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包括主管部门的领导:这个项目不仅贵,而且难。如果有错,为什么不赔了夫人又折兵?
去不去?这个问题困扰了李玹雨整整一夜。事实上,这意味着企业不得不接受严峻的挑战,也许会血本无归;不会,可以稳步发展,但企业可能永远行驶在慢车道上。考虑到一次性注射器的光明前景,李玹雨果断决定改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
与上海注射器厂合资后,李玹雨创办了上海注射器厂黄岩分厂,并注册了“双鸽”商标。李玹雨说:“后来,因为我有两个女儿,我被取名为‘双胞胎鸽子’,但我不是这个意思。当时上海注射器厂的‘鸽子’牌注射器全国闻名,‘双鸽’就是大鸽子带着小鸽子一起飞。”
如今,大鸽子一直是人们的记忆,而小鸽子茁壮成长,展翅高飞。
1991的夏天,中俄边贸非常火爆,成为企业关注的一个方向。有一天,哈尔滨的一个业务员发来一份传真,说黑龙江省的一家外贸公司想买价值300多万的注射器。这个大订单极大地鼓舞了正在大力拓展市场的李玹雨。他立即调兵遣将,组织人员加班加点,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将产品全部运到哈尔滨。
然而,天气是不可预测的。由于中俄边境贸易形势的变化,外贸公司临时改变主意,以产品质量差为由拒绝支付货款。李玹雨被激怒了,一份诉状将对方送上了被告席。
这一挫折,让翅膀还未发育成熟的“双鸽”刚一展翅飞翔,就落地了。李玹雨开始冷静地分析中国市场。当时中国北方的消费水平不高,很多省立医院的医疗条件还比较差。在南方,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人们的消费观念走在前列。因此,李玹雨将销售重心从北方转向南方,并选择广东作为国内市场的突破点。
当时国内像“鸽子”一样生产注射器的企业有60多家。在广东市场,李玹雨原有的合资企业发挥了作用。因为上海注射器厂的“鸽子”品牌在广东也有一定知名度,所以这只大鸽子迅速带领“双鸽”进入广东市场。
第一年,“杜歌”在广东销售了700万支注射器。第二年销量暴涨7倍,达到4900万。截止到1998年底,广东市场每年消费注射器170万支,占全公司内销的75%以上。可以说,广东医院用的注射器,5个就有3个是“双鸽”做的。
如果说改变注射器的生产改写了李玹雨的人生和立业的历史,那么选择广东作为国内市场的突破口,则为李玹雨发展“双鸽”铺上了红地毯。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广东市场甚至成为“两只鸽子”的避风港。
1998期间,杜歌集团在国内同行企业中率先通过ISO9002和CE认证,在国内也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正是因为鸽牌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畅销,也成为了国内一些不法分子假冒的目标。
1997在广州发现假冒“杜歌”牌产品,1998在重庆、昆明发现假冒产品,1999在海南发现假冒“杜歌”牌产品。大量假冒“双鸽”涌入市场,损害了“双鸽”的产品声誉,直接影响了“双鸽”的营销。为此,杜歌集团专门组织了打假小组,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打假,但收效甚微。
这时,李玹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假货终究是假货,不会抢了正品品牌的饭碗。反而举着“双鸽”的招牌招摇过市,无形中帮“双鸽”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2000年,国家将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输液器列为国内市场整治的重点,形成了全国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高压态势,国内三大打假基地被消灭。原本被假货占领的市场空了一段时间,“双鸽”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轻松抢占了市场。
坐在李玹雨宽敞的办公桌前,他拿出一个注射器样品,放在记者面前。不就是注射器和针头吗?看着眼前这个塑料片,记者有些轻蔑。
李玹雨不这么认为。他说,注射器从针头、注射器到里面的垫圈都是“双鸽”人自主研发生产的。比如针头太钝,进针时患者会感到疼痛,比如垫片,不紧密就密封不了。
2003年,李玹雨带领专家开发了两个高科技项目。一条是非PVC大输液软袋自动生产线。如果从德国进口这样的设备,至少要2000多万元,这是一笔昂贵的投资。与传统输液瓶相比,非PVC大输液软袋具有易装运、无菌安全等优点,是瓶装输液很好的替代产品和发展方向。
放弃这个项目是不可能的。李玹雨在引进2000多万条生产线后“忍无可忍”。最好是自己建造,李玹雨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带领技术人员从韩国、印度等国引进相关设备,发挥黄岩当地先进的塑料成型技术。经过一年多的整合,他终于调试出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只要把塑料薄膜放进去,几十秒钟就会有一袋袋柔软的输液袋“走”出来。价格一算,生产线才700万。
另一个高科技项目是安全注射器。该产品将是未来一次性注射器的主流,产品具有自毁功能,可以有利于回收利用,避免流入社会,尤其是避免被吸毒人员重复使用。目前美国已有36个州通过法律要求使用这种安全注射器,美国年消费量达到20亿支。
“杜歌”开始实施“提升国际竞争力”项目,开始研发满足市场的新一代安全注射器。“双鸽”生产的安全注射器,具有针头使用后回缩到注射器内的自毁功能。
美国一家公司在2002年开始研发这款产品,但由于技术原因,一直没有量产。与它合作后,杜歌仅用两个月就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并成功地将产品投放市场。原来这家美国公司的股票售价为每股6美元,但由于产品一直不成功,股票跌到了3美元。当华尔街听说该公司与中国的“双鸽”合作并取得研发成功后,股票立即反弹。该公司的股票已经涨到了7美元。
采访中,李玹雨表示,OMI澳洲区总裁Bruce前一天告诉了他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双方合作的一个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意味着“双鸽”的海外战略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李玹雨说:“来料加工并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研发能力,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产品,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2008年5月,集团投资成立“浙江双格新能源有限公司”,进军光伏新能源行业;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计划总投资3亿元。一期投入的主要设备包括2条进口太阳能电池板组件生产线、90台单晶硅生产设备、10美国GT多晶硅浇铸设备、10 HCT切片机。计划太阳能电池年产量为150 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