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2010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市克服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CPPCC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一个核心、加快两个融合、推进三大任务”的总体要求,争分夺秒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5亿元,增长17.5%;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38亿美元,增长27%;国内投资53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亿元,增长2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30元,分别增长10%和17%。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全力以赴扩内需、保增长。

面对金融危机对钢铁和矿产品市场的严重冲击,我们化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积极采取措施保增长。

争取资金保证增长。运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争取国债资金6.2亿元,用于291项目。利用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帮助企业协调银行贷款300亿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67亿元,增长35.5%。利用国家鼓励发展民间金融的政策,大力发展县域金融业,发展村镇银行6家,小额贷款公司35家。

抓住机遇,保增长。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社会设施、改善民生投入和鼓励房地产发展的机遇,大力支持企业发展铁路钢轨、建筑钢材、工程机械等产品,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和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住宅地产,大力建设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设施。

政策支持确保增长。为支持企业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果断出台。安排2亿元对鞍钢等钢铁企业和镁制品企业给予贴息贷款和资金支持;安排3000万元鼓励企业扩大外贸出口;发挥担保公司作用,解决全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6543.8+08亿元;安排1亿元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科技创新和节能降耗;安排3亿元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安排10万元支持服务业发展。

增加投资以确保增长。工业投资550亿元,增长35.5%。服务业投资257亿元,增长2.1倍,其中房地产投资181亿元,增长1.7倍。农业投资51亿元,增长3.4倍。基础设施投资116亿元,增长2倍。社会设施投资76亿元,增长9.8倍。

吸引投资和确保增长。全力吸引央企、海外、南方民营和地方资本来鞍山投资。全市建设项目1251,总投资1511亿元。在全面引进产业资本的同时,大力引进金融资本。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中意保险公司、阳光人寿保险公司2家保险公司,大同证券相继进入。鞍山已经成为产业资本快速增长、金融资本快速集聚的城市。

在过去的一年里,鞍山克服了金融危机,脱颖而出。全市上下充分展示了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昂扬斗志,展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工作精神。实践证明,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振兴鞍山的前进步伐!

(二)以开放发展促大发展,全面构建鞍山发展新格局。

“两化融合”的格局已经形成。以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区和沈阳经济区互动发展区为目标,以安海经济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公路全面贯通,腾达通海工业大道和沈曦工业走廊通海工业大道鞍山段加快建设。海棠高速公路全线开工,鞍山至泰安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已完成。铁路全面接轨,哈大高速、沈阳经鞍山至北京高速、修庄铁路全面建成,沈阳至辽宁安迎城际轨道交通安海段完成预可研设计。航运将全面整合,鞍山机场将重建,春节前将开通直飞北京的航班。

市县空间格局已经形成。以规划为引领,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城乡布局。城市空间格局全面开启。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城市空间。城市发展面积将从154平方公里全面扩大到624平方公里。形成了东起东环路,南至南安南大道,西至腾达大道,北至灵山路为环线,以盛达大道、四达大道、建国路、惠园路为南北主干,以安南大道、南环路、钱山路、万水河北路为东西主干的城市骨架,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布局合理。产业空间全面拓展,腾达大道沿线建设了大道湾、灵山、高新区(西区)、宁远、唐岗子农业高新区等5个产业园区。服务业空间全面拓展,建成四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5个服务业集聚区和钱山路、建国路等精品商业带。县域空间格局已经完全形成。海城重点建设海西新区,滨海城河将老城区和西柳镇连成一体,形成海城空间格局;泰安、岫岩加快县城改造,形成行政区、生活区、工业区。海城开发区、腾鳌开发区、泰安九股河工业区、岫岩鸭河工业区等县域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安阳线、安迎线、张庄线、腾南线设施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耿庄、泰安、岫岩钱莹农业高新区全面建成。

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该市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即精炼特殊钢及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及工业自动化、镁制品及其他矿产品深加工、化工新材料、光电子。海城工业重点发展以镁合金、镁化工、镁建材、镁铸造为代表的镁制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化工塑料产业集群,农业重点发展大蒜、生姜、辣根、洋葱等“四辣”农产品的种植和深加工;泰安工业重点发展木材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农药产业集群,农业重点发展鸭鹅等家禽养殖和深加工;岫岩产业重点发展特种石材深加工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以中药材深加工为代表的保健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食用菌和农业深加工。

鞍山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全市经济有序持续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服务业向集中区和城区集中,设施农业向示范区集中,正在实现集中布局、集群发展、集约化生产。

(3)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大力转变发展方式。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面发展五大支柱产业。精特钢和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重点发展鞍钢30万吨取向硅钢、东北特钢5万吨不锈钢超薄带钢和2万吨不锈钢焊管、鞍钢重机45万吨精铸钢、辽宁新富与北京太行矿业合资80万吨不锈钢、永安65438万吨马口铁推进了凤池公司50万吨冷轧超薄板、鞍钢60万吨细线材、后营公司80万吨高档线材、香港横江50万吨无缝钢管、宝德654.38+0.5万吨H型钢深加工,钢材深加工率由35%提高到42%。装备制造和工业自动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重点发展了鞍钢重机大型铸锻基地、中铁物资与紫竹集团联合生产铁路部件等装备制造项目,融信股份自动化成套系统、宏远公司与西门子合作5000套智能网络低压控制柜等工业自动化项目。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12%提高到17%。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异军突起,重点发展鞍钢60万吨煤焦油、中橡胶化工16万吨炭黑、中钢集团16万吨针状焦和核石墨、中化国际4000吨有机颜料、鞍钢苯系深加工项目、郭蕊化工15万吨苯加氢项目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重点建设了金德矿业65438+10万吨镁板、海城精华矿业2万吨氢氧化镁无机阻燃剂等镁化工、后鹰集团65438+10万立方米玻璃、镁板等镁建材、中国镁业30万套汽车零部件等镁铸造项目。矿产品深加工率从47%提高到55%。随着光电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兵装天威集团100 MW多晶硅、150 MW双节薄膜电池等新能源、九一三浦镍氢电池等新动力、港魏徵LED等新光源、安山双桥公司等新热源项目得到推进。全年开工工业项目1,000多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32家,合计2400家。鞍山工业正从一个钢铁支柱向五大支柱产业转变。

现代农业取得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水产养殖、设施渔业和设施林业。新发展设施农业20万亩,新增标准化大棚4.9万个,标准化养殖小区440个。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93万亩,占农业的25%。农业保险的全面实施,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县一品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海城“四辣”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泰安鸭鹅等家禽养殖规模达到6000万只,岫岩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8000万盘。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以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和龙头企业为重点,新增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26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家。全年农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11%。鞍山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现代服务业取得较大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全面建成,东北商城、红星美凯龙、邢凯物流、鞍山书城等一批大型市场在四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工建设。中国鞍山钢铁市场已开工建设CSIC 200万吨船板、鞍钢300万吨板材深加工配送中心和北方钢铁交易中心。安辽路五金机电市场工程机械配件城基本建成,机电五金交易大厦开工建设;解放北路汽贸产业带已发展到40家汽车4S店,盛瑞国际汽配城即将建成;海城刘溪中国商贸城已经建成并即将开业,商贸物流园已经投入使用。精品商业带建设加快,重点建设千山路、建国路、胜利路等精品商业带。建成家乐福、大商新玛特、华润万家、邢凯冷鲜品市场,乐都汇广场、兴隆大家庭、新兴商贸城、大润发铁东店、新百盛广场等一大批精品商业项目开工建设。服务业态全面提升,全市2360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法人,大力推进法人进商场,实现了由摆摊式经营向统一经营的转变。全年新增服务业项目227个,新增规模以上商业企业180家,合计980家;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增长24%;旅游总收入达到6543.8+04亿元,增长25%。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全年实施134项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依法关停150“五小”企业;通过发展集中供热,逐步取缔市区20吨以下燃煤锅炉;对全市电厂、锅炉、烧结机进行脱硫改造工程;指甲炉等7座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6万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成功并购10家国外科技企业,引进14个海外R&D团队;发展71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3家。鞍山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围绕“全面腾飞”的目标,鞍钢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合资合作,加快跨区域重组,大力发展精特钢和非钢产业,向国际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大步迈进;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全力以赴保障全市生产、出口和供气,为全市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作出巨大贡献。

通过结构调整,地方经济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2%,税收比重提高到47.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5%。

(四)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009年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年。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6.2亿元,增长29.4%;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9亿元,增长48.9%,在全省名列前茅。继续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全年投入县域发展资金6543.8+0.3.5亿元,连续四年增长50%。其中,支持3个县(市)各2亿元用于县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3个县(市)各1亿元发展设施农业。县域产业取得大发展,以园区、集群、企业、项目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转型和招商引资。投资477个工业项目,总投资24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0家,总数1.650。县域服务业取得较大发展,新增刘溪中国商贸城、南泰世界皮革皮革城、泰安东北木材物流中心、岫岩万客来物流配送中心等服务业项目52个,总投资2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4.38+09.75亿元,增长24.4%。县域房地产业取得大发展,引进了四川希望集团、广州碧桂园、北京望城集团、浙江翔盛集团、山东红岭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新开工项目64个,总投资654.38+046.3亿元,开发面积448.2万平方米,增长2.2倍。房地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加强城乡建设。

2009年是鞍山城乡建设投资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一年。道路桥涵建设完成投资31.5亿元,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1.56条。其中,新建万水南路、万水北路、南环路、灵山路、花园路南延、中华路南延、盛达大道等23条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前山中路、胜利路、中华路、人民路等22条城市主次干道,改造11街路;新迎路东线隧道建成通车,站前广场、虹桥、陈家台大桥等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公共设施建设,投资6543.8+0.4亿元,新建和扩建6座220千伏变电站和9座66千伏变电站;投资7.8亿元,建设解放路、二台子等8处大型集中供热设施,铺设改造供热管网237公里;投资6543.8+02亿元,续建供水二期工程和大伙房供水工程,铺设改造自来水管道48.3公里,排水管道113.2公里。投资654.38+0.3亿元,燃气管道465.438+0.8公里。城乡环境建设,实施万水河、刘阳河、梁云河整治工程,建设胜利湖、刘阳湖、东山湖、梁云湖;新建劳动公园、解放公园,新增城市绿地200万平方米;全面实施站前地区、胜利路、千山中路亮化工程,新建改造节能路灯3791基;大力实施城乡绿化工程,植树21.5万株,绿化1.44万亩;继续实施万村绿化工程。社区建设:改造住宅小区136个,安装社区围栏3.23万米,新建街心公园30个,新增社区广场130个。

(六)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幸福全市人民。

全年为城乡人民办了8个方面43件实事,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就业不断加强。全年实名制登记就业1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06%。建立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退役士兵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工和军嫂培训基地,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就业问题。全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8%。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均达到100%,得到军委充分肯定。鞍山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推进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全年为134万人提供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社会保险基金征缴43.7亿元。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9.5%,37万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5438+万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全部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城乡边缘户救助制度,严格规范低保管理。城市低保人口由上年的105万人下降到8100人。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市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增加110元;新农合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提高20%,农村低保标准平均提高35%;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提高15%,农村退役士兵生活补助标准提高30%。

群众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坚持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同步发展。全年建设保障性住房230万平方米,3.4万搬迁居民搬入新居。建了军人之家和劳模楼。解决了1698户农村贫困家庭的住房问题。商品房新开工面积966万平方米,增长63.2%;竣工面积766万平方米,增长2.2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22.4平方米增加到24.2平方米。

教育发展加快。新建农村九年制寄宿制学校20所,在全省率先完成每个乡镇拥有1所九年制寄宿制学校的目标。改造65所农村危房中小学和20所城市薄弱中小学。新建的海城高中和7所免费高中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占地654.38+0.2万平方米的鞍山职业教育城一期建成投入使用,首批在校生654.38+0.35万人。辽宁科技大学、鞍山师范学院办学取得新成绩。14所公办幼儿园开工建设。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新建鞍山市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结核病医院、职业病医院、骨科医院和13高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乡镇卫生院47所,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甲型H1N1流感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

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鞍山博物馆、鞍山文化艺术大厦投入使用,科技图书馆、国际会展中心、电影大厦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12个高标准社区阅览室和15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全国率先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农家书屋”。新开工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速滑馆、乒乓球羽毛球馆等“一馆五馆”,建成140个农村精品示范健身广场。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鞍山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得7.5枚金牌、9枚银牌和8枚铜牌。

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围绕解决实际问题,信访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努力解决废弃房屋的问题。政府全面接管400万平方米废弃房屋,采取推进房改、缴纳房屋维修基金等措施,有效解决了无法办理房产证、房屋无人看管等诸多问题。努力解决供暖问题,解决了历年来发现的供暖问题。困扰多年的铁西八家子等地区654.38+0.9万户改造全面完成,全年新开发供热面积654.38+0万平方米。努力解决小区照明问题,由政府出资为每个小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既解决了小区照明问题,又减轻了居民物业费负担。努力解决群众出行问题,新增城市公交车100辆。在去年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的基础上,又实行了60岁以上老人半价乘车。鞍山北客运站和两个乡镇客运站开工建设,全市村村通油率100%。着力解决交通秩序问题,主干道安装隔离护栏21000米,人行道安装隔离护栏4.6万米;实施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改善交通秩序。要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大政府投入,调动农民积极性。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农民人均增收800元。努力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继续资助贫困家庭高中生和大学生,为职业教育城市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人口和计划生育、广播电视、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残联、接待、地方志、档案、气象、地震、人防、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自觉接受NPC及其常委会对CPPCC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定期向NPC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CPPCC通报工作情况。认真落实人大议案,全面加强Xi鞍山保护,关闭所有采矿选矿企业,综合治理周边环境,加强植被恢复。对人大代表和CPPCC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项研究,认真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政府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在加强城市建设中加强社会管理,通过新建农贸市场、公厕等功能设施,解决道路市场和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在加强制度建设中加强社会管理,制定完善《城市供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解决规范、公平、有序的社会管理问题;在加强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方面加强社会管理,持续开展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全年消除隐患654.38+0.6万起,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零;平安钢都建设中,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圆满完成国庆安保任务,社会保持基本稳定。

政府体系不断加强。完善政府决策制度,在重大资金使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工作安排上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对涉及民生的重大决策实行风险预测评估和听证制度。全面规范政府经济活动,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土地出让、房地产交易、产权交易实行公开挂牌,接受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政府采购项目采购制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全面推行,较好地解决了超标准采购、超规模建设和超预算投资等问题。政府采购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年资金节约率分别为65,438+08%和65,438+065,438+0%。鞍山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政府勤政廉政作风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勤政敬业,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全面加强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定额管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开展“服务企业百日行动”和“文明执法年”活动,使鞍山成为中国投资环境百强城市。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鞍山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这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CPPCC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结果。是坚定不移落实国家和省里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措施的结果。是鞍钢等所有企业努力工作、克服困难的结果。这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关心鞍山发展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为鞍山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鞍钢等省属单位和企业,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驻鞍山部队,表示衷心的感谢! 武警官兵们,老领导、老同志们,以及所有关心和参与鞍山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急需发展堪比钢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鞍山还是能源资源消耗大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些民生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政府自身建设亟待加强,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在今后以更科学的方式和更有效的工作认真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