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维集团的赛维价值

33岁的彭小枫,2008年进入内地富豪榜第四名。2007年6月1日,LDK。他创办的纽交所(以下简称“LDK”)登陆纽交所,使其个人市值飙升至400多亿元。

“我们的客户都是行业内的一些太阳能电池公司。之前不想做太多宣传。”彭小峰说。

然而,2007年9月,赛维中层干部举报“假库存”事件,使得公司股价从最高的70多美元跌至30美元,缩水过半。“彭晓峰”这个名字不断出现在全球主流财经报纸的醒目位置。

但后来公布的存货调查结果,让赛维的股价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按照2007年2月7日68.18美元的收盘价计算,彭小峰的个人图书市值已经达到51亿美元。“经过这样的事件,我更加觉得决定一家公司价值的关键在于基本面。”

“库存门”事件结束

2007年6月3日,10,由于公司前员工的几封邮件,赛维股价暴跌24.39%,收于565438美元+0.65。

这封邮件来自赛维的一名前财务人员,他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的几家投资银行发送了一封邮件。其中,据说赛维公司财务上报的库存与公司实际库存有出入。赛维随后否认公司查过实际库存并无差异,已委托审计公司进行独立调查。

由于投资者对司库分歧的担忧,公司股价在2007年10月29日以165438跌至30美元左右。美国时间65438+2月17日,赛维宣布,其审计委员会已完成对前员工查理·斯图尔特(Charlie Stuart)对公司虚报硅材料库存的指控的调查。调查显示,公司提供的关于公司现有硅材料库存的信息没有错误,而查理·斯图尔特对库存差异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统计公司存放硅材料的所有仓库。

彭小峰说:“其实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我可以肯定的说,如何使用人才是所有公司的共同话题。我们公司高速成长,人才问题可能更尖锐。一个公司确实有一些离职率,有些人适应不了公司的发展,但是我们的离职率还是比较低的。我相信绝大多数员工都很优秀,我们的管理层也一直很稳定。”

“也许太阳能是一个机会。”

有一件事彭小峰至今记忆犹新,引发了他对太阳能行业的激情。

2003年,彭晓峰拜访了一位欧洲客户。聊天时,这位欧洲朋友告诉他,家里要安装太阳能光伏装置,德国正在实施太阳能新规,彭晓峰突然感兴趣了。

彭小峰开始调研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我认为也许太阳能是一个机会。”

最初,彭小峰想建立自己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线,但他没有。

因为长期从事外贸工作,所以擅长与客户打交道。然而,彭晓峰发现,太阳能电池的上游产业——硅片业务的投资者很少,大多数企业专注于制造半导体的单晶硅片生产。美国和日本为太阳能提供多晶硅片,这个市场份额一直在增长。“国内也有做几兆瓦的公司,但我算了一下,如果要降低成本,必须做50到70兆瓦。”

一条50兆瓦的生产线就要5亿元。彭小峰只有3亿,剩下的2亿怎么解决?

因为彭小峰在江西新余有上游供应商,双龙集团为其劳保产品供应PU产品,彭小峰被对方说服在新余设厂。当我碰巧和几个当地政府官员谈论太阳能业务的想法时,当地政府动心了。

当时新余市委书记、市长去苏州找彭小峰,希望他能把基地建在新余。“我说三个条件:一是资金,二是人才,三是供电。”彭晓峰认为,硅片企业不仅需要不间断供电,如果新余能在这方面满足自己,那么在新余建这个厂是最好的选择。而新余给出的一个条件——4毛/千瓦时电价也让彭小峰喜出望外。

时任新余市市长、现任新余市委书记的汪德和告诉记者,他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通过信托公司获得654.38+0.2亿元的信托产品支持,同时省财政从市运营节余中分别支持3000万元和5000万元,匹配给赛维。

“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些人认为我只需要做自己的市长。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其他人不同意。但是我和他们联系上了。”

准备硅片制造基地

从2006年的200 MW到2007年底计划的400 MW,硅片制造给赛维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未来654.38+0.5万吨硅料的制造,将助力赛维进一步腾飞。

硅材料(又称“多晶硅制造”)是硅片的上游产品,大部分技术掌握在国外几家大企业手中。赛维将在明年底和后年实现7000吨和1.5万吨的产能,全部提供给自己的硅片公司。

在公司同事眼里,彭小峰是个业务上的“天才”。一般来说,由于太阳能的需求和设备的短缺,一套硅材料的生产周期需要在24个月内完成,比18个月要长。之前有一家外企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生产,就干脆把上述产能的生产设备卖给了彭小峰。为了获得长期持续的硅片供应,这家外国公司与赛维签订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协议,并预付了定金。

在汪德和眼里,彭小枫是一个聪明而务实的人。2003年前后,彭小峰一着手研究太阳能市场,就签订了大量硅原料和设备的国际合同,为硅片制造基地做准备。“每个人都在列出的材料中看到了我们的设备。其实我当时订的都是材料,而且是长期的,非常便宜的订单。”上市后,彭晓峰开始研究硅材料的设备和制造技术。

在赛维工厂,公司从国外聘请的高级技术骨干,20多年来最熟悉的行业是硅材料制造而不是硅片。“我们硅片产品70%左右的成本来自硅材料,如果解决了硅材料,我们会有更大的发展。”到2009年底,公司硅片产能将达到1.6G。

彭小枫说,他跟石不太一样。“2005年底无锡尚德上市时,即将投产的赛维已经是他们最大的供应商之一,我们将在2006年投产。我们和无锡尚德不一样。当初石总投了几十万,而我成立赛维是3亿多的资金和团队。”

思维异于常人也是彭小峰的一个特点。他说,如果公司走国产化道路做硅片,十年后就不行了。“硅材料也是如此。20年前,国内有30多家硅材料厂,产量停留在几百吨,而国外已经上千吨了。国外的千吨硅厂每公斤卖30美元,而我们国内的成本是每公斤60美元。怎样才能和国外竞争?现在国外已经是三万吨级的硅基地,国内是一大批千吨级的硅公司。这不是在重复历史吗?”

彭小峰说,他宁愿多花点钱在硅材料的海外技术上,但也要和国外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样才能赢得竞争。“所以我们想建立一个具有规模和高效率的硅基地。利用中国的制造成本与外国竞争。我们的优势是能耗比国外低,我们有丰富的金属硅原料基础,我们有大量的R&D投资。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综合成本肯定比国外低。”

汪德和和一个纽交所高管聊彭小峰的时候,对方说很少见到一家公司,几乎一半的员工甚至车间工人都在这家公司持股。汪德和也问过彭小峰这个问题,彭小峰的回答是:“我希望我所有的员工都能在新余买得起房子。”

尽管政府没有入股赛维,但汪德和并不后悔。“他们甚至还给我们还本付息,我们也从这个企业的引进中受益匪浅。比如我们准备成立一些投资公司,投资即将上市的公司,赛维为我们解决了大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