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厦门排名第一。
为什么要改口号?有个小故事。在本报日前举行的庆祝15创刊周年座谈会上,我们长期以来保持低调的习惯遭到了一些热心读者的批评:你只是善于宣传别人,而不是宣传自己。
仔细想想,读者是对的。
稍微了解一下本报历史和发展轨迹的读者,都会认为厦门晚报是名副其实的“厦门第一市民报”。因为这份报纸自1994年元旦创刊以来,创下了多项第一记录:
福建省第一家综合性纯城市晚报;
厦金航线每天免费供旅客阅读,是福建省最早通过厦金航线向台湾省地区宣传新闻的平面媒体。
在全省综合性平面媒体中率先成立小记者团,普及新闻教育;
在厦门的报纸上,许多群众组织如户外运动联盟,妻子的金融集团,Cuobian新闻助理,摄影师联盟,上路旅行俱乐部等。首次举办了“和谐邻里节”、“闽南斗茶大赛十佳茶艺师评选”、“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斗线”等多项大众化、社会化活动。
2004年厦门晚报创刊10周年之际,时任厦门市市长(现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张昌平同志称赞厦门晚报是“厦门市的名片”。2008年,本报荣获“厦门市十大文化品牌”。
《厦门晚报》的发行量多年来一直是厦门第一。今年订阅人数增长20%以上,实际入户率达到85%以上,再次巩固和提升了“厦门第一”的影响力。在同类媒体的广告表现,从投入和效益比来说,“厦门第一”是当之无愧的!
读者说的没错。我们没有理由不接受他们善意的批评。作为厦门最受欢迎的主流民生报纸,本报有义务也有责任告诉读者“厦门第一”的细节。突出“厦门第一”的口号,是对本报的鞭策和警示——只有不断做得更好,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检验,才对得起百万读者给予的荣誉和信任。本报讯(文/图记者林晓芸)“祝《厦门晚报》发出声音!”著名艺术理论家、书法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克话音一落,立即在雪白的宣纸上用力印上了“声”四个大字。他说,想到这四个字是因为3月28日,“2008年全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开幕当天,他居然在当天的《厦门晚报》上看到了近一整版关于展览的新闻和采访。“我注意到页面上标有‘10:00am’”。
昨天,孙克还在文赋美术馆为本报题词“厦门第一市民”。文化部青联副主席、文化部青联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龙新也画了一幅初春的长城。
这两幅书法作品和画作《长城初春》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的礼物赠送给本报。“晚报对文化有很强的支撑,其他新闻也很贴近市民的需求。我认为第一份市民报纸应该是这样的,”孙克在离京前说。
全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厦门当代房地产集团、厦门文赋美术馆承办。汇集了386件国画佳作,30多位国画艺术家代表齐聚厦门,出席开幕式、笔会等活动。展览将继续在文化艺术中心厦门美术馆展出,直至4月6日。这几天,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让报社同仁心里暖暖的。没想到,我们改变头条标语的小小举动,引来了众多热心市民的赞赏、热烈的掌声和殷切的希望(部分原声发表见3月7日和今天的《我想说》)。
我们认为,这就是厦门第一市民报的品牌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我们认为,这是对厦门晚报自15以来“走进大众,展现给大众”宗旨的可喜回顾。
“厦门第一”的标准不仅仅是发行量、实际到户率、广告投入、效益比的“第一”,更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这就是新闻质量。从创刊之初关注百姓缴费难、推动我市“一卡通”的发行,到近期独家追踪报道“五青年抓凶杀人,血染人间”,对微小民生问题的揭露和新闻事件的报道,无不倾注着《厦门晚报》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无不践行着一份成功报纸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权威、吸引、本质。
《厦门晚报》的新闻品质和气质在我们的日常报道中得到坚持和提升,读者可以从庆祝该报创刊15周年的《影响力》专刊中一窥端倪。
在《影响力》专刊中,我们曾经说过:“无论如何定位这份发行量最大的地方报纸的功能,都不为过。因为她声音最大,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昨日,资深媒体学者、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赵教授致电本报热线,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厦门晚报打出“厦门第一市民报”的口号,与其地位绝对匹配。同时,她也是厦门最大最主流的都市报。她最接近市民,最突出地反映了人民的声音。
他还说:“据我所知,如果很多家庭每天不看厦门晚报,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一天工作结束,家里相对安静。这时候看报纸的感觉很不一样,收获也很不一样。当然,从‘厦门人必备的新闻大餐’到‘厦门第一市民’,说明厦门晚报更自信,更大气!”
事实上,赵教授也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这份报纸的出版时间。为了应对激烈的报业竞争,国内很多晚报都改成了“晨报”(晨报),但厦门晚报没有变,把出版时间上的“劣势”变成“优势”的首要原因是充分尊重读者已经形成的阅读习惯。当然也有本报高度自信的因素。就是我们坚信人无我有我的本质;《厦门晚报》层出不穷的“晨报”和“独家”新闻,是读者选择这份报纸的最好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