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云:伟大的企业家是伟大的战略家。
每一次危机和变革都会对全球经济和企业家产生巨大影响,有的甚至会毁掉很多企业。但总有一些企业几乎每次都能挺过危机,越来越强大,成为全球经济圈里耀眼的明星。这些企业是如何做到的?
在中国商界悄然潜行40余年,白手起家,悄然创下数百亿身家的广东博鳌鸿基集团创始人韩庆云先生认为,能够多次挺过危机,越做越大的企业,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些企业的舵手具有远见卓识和战略意识,这些伟大的企业家通常都是伟大的战略家。
(博鳌鸿基集团董事局主席韩庆云)
韩庆云认为,企业家在一定程度上会从具体的业务和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对于大企业来说,战略决定生死,而不是战术。影响大企业发展的不是业务、现金流或管理水平,而是战略眼光和战略决策。
那么,什么是战略呢?很多人认为方向就是战略,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但对发现和制定方向没有帮助。对于创业者来说,所谓战略就是能够看到未来主要的风险和机会,并根据未来的风险和机会做出战略决策。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安全收益,规避风险,抓住机遇,着眼长远。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胜之兵必先胜而后战,败之兵必先战而后胜。”这是中国古人对战略最清晰的描述,也是对战争制胜之术的深刻阐释。
商场如战场,甚至比战场还糟糕。企业在商战中所做的一切决策,都是为了规避一切风险,在未来取胜的基础上,寻找最安全、最有可能获得最大利益的机会。
连续多年蝉联华人首富的李嘉诚,是商界杰出的战略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他在中国大陆大举投资和撤资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一位杰出战略家的远见和决心。
李嘉诚先生的生意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他签协议的那一刻,他所有的生意基本都赢了。他不是在业务进展的那一刻赢,不是在创收的那一刻赢,而是在做决定的时候,他的业务其实是成功的。这是他最懂策略,眼光独到的地方。
做生意的时候,他能看到五年或者十年的情况,他所有的业务能在10和20年保持优势和竞争力,这就需要在商业上有很大的远见和洞察力。
李嘉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内地的香港富豪之一。广泛参与国内商业地产、住宅地产、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商业综合体等业务领域。他放弃了轻工业和服务业的机会,选择了重资产稳定回报的机会。这一战略选择,使他不仅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中受益最大的港资企业,而且受益于地价房价的上涨和交通贸易的繁荣,不为人力物力和各种经营成本所困扰。
30年后。李嘉诚开始陆续撤资,逐步退出地产世联行和一些国内泡沫严重的贸易公司。通过内地和香港的大宗交易,收回了上千亿的资本,同时保留了业绩最稳定的港口和重工业。同时在欧债危机后向英国、欧洲、澳大利亚的公共产业投资数千亿美元,实现了数千亿资产的跨国转移。
战略上,李嘉诚30年前进入内地,是其在内地发展的起点。所有资产在最低时买入,30年后退出内地市场,赚了几十倍,完美退出最高收益,实现了发达国家固定资产的完美抄底。他在商业史上的巨变,可能只有从十年二十年后的市场走向才能理解。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的眼光和决心。这一战略决策证明,亚洲超人李的称号绝非虚名。因为他能看到未来几十年的风险和机会,他为此做出的商业决策就叫战略。
伟大的商人一定是伟大的战略家。能看到几十年后生意的人,绝不是普通商人。
李嘉诚在内地赚了几千亿,完美撤回近千亿,然后在英国等地买了几千亿。他已经为未来所有可能的变化做了全面深入的准备。无论中国和世界经济形势如何发展,他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泡沫不破灭,他在内地还有庞大的生意。当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时,他现有的业务只会受到轻微的损害,但他在欧洲的业务却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同时,他可以成功摆脱在欧洲的业务,回到内地再次实现战略抄底。这是李退休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一个睿智老人一生卓越的战略眼光。虽然他已经90岁了,但他穿透历史的眼睛仍然值得我们作为商人的钦佩。他是当今商界的范蠡,是中国的商业圣人。
企业需要对未来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战略评估,然后制定相应的战略来赢得未来。投资市场也是如此。88岁的巴菲特,这个世界上最能赚钱、最能投资的人,也是一个睿智、头脑清醒、能看透历史和未来的投资战略家。
巴菲特几次避免股灾的经历,是投资史上战略决策的奇迹。
从65438到0969,巴菲特在飙升的美国股市中看到了危机,嗅到了泡沫,他发现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标的。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召开了投资者会议,并向他们宣布,他将解散投资基金,退出市场。这使得他在牛市高峰到来之前成功退市,躲过了随后的股灾。
1973,巴菲特退出四年后,美国股市崩盘。股市从10月份的65438+一直跌到1974。2月份指数从1000多点跌到400多点,跌幅超过一半。但巴菲特从1969解套后,决定在1974的暴跌中进场。他只是躲过了股灾,冷静地买入了最低点。这个卖出买入的战略决策,让他成为了股灾的最大赢家。
巴菲特决定退出和进入,充分体现了他在投资界的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1969,他能够在股灾前四年果断退出估值过高的市场,充分说明他充分理解未来股市面临的巨大风险。为了避免自己的基金在风险中受伤,他决定提前退出,不赚最后一分钱,避免未来的财富损失。至于股市未来能有多高,什么时候见顶,他不知道,也不知道这种疯狂的局面会持续多久。或者说,如果此时退出,他赚的钱会更少,但他清楚地知道,在风险面前,只有提前的战略决策才能保全财富,过于犹豫和迟缓的战略决策可能会在股灾中套牢。既然策略是提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绝对防御,那么我们就必须在风险出现之前离开市场,而不是猜测风险什么时候会出现。所以,他不是一个聪明的赌徒,而是一个聪明的战略投资者。因为他对未来的风险有充分的预判,所以能够在即将到来的股市风险中全身而退。正是他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决策,让他有能力在未来的股灾中收拾残局,实现抄底。
巴菲特几十年来能够取得超额的股市收益,在股灾中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足以说明他在股市中的战略投资能力达到了顶峰,高超无比。
在1999期间,纳斯达克的泡沫创下了历史纪录,新技术和互联网公司在股市中取得了惊人的收益。但巴菲特自始至终没有拥有美国互联网公司的股份,连《时代》周刊都笑了。巴菲特过时了吗?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暴跌。这才让人明白巴菲特的智慧。但没有人分析过巴菲特的战略眼光。策略首先是预测风险,这一直是伤害投资者的最大武器。沉浸在股市泡沫中的人,不会有风险预测和感知。而巴菲特,不仅没有在互联网泡沫中赚到一分钱,还对互联网泡沫的风险保持着清醒的预测。这是一种天生的战略远见和战略眼光,使他避免了最大的股市泡沫,又一次避免了股灾的伤害。
2008年,次贷危机给全球带来了一场巨大的股灾,美国股市再次难过。巴菲特的战略眼光再次发挥了作用。他在股市触底之前买入了高盛和通用的优先股。通过从战略角度预见风险和收益机会,他看到了绝对低风险高收益的战略机会,但为了避免受到股市暴跌的影响,他选择了优先股而不是普通股。几年后,这次抄底给巴菲特带来了数倍的收益。对他来说,只要是通过战略决策进行的投资,都是风险极低收益极大的决策,是最轻松舒适的决策。
韩庆云说,他的财富生涯也是一个战略决策和收益的过程。1992,他看到了南沙未来几十年的巨大发展机遇,而他开始的时候,正是价格最低、风险最低、未来收益最高的时刻。所以他几十年来一直专注于南沙的开发,寸步不离南沙,不断积累风险最低收益最高的资产。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他以独特的战略决策和眼光发现了中国矿业巨大的战略投资机会。此时价格最低,风险最低,未来收益最高。于是,他果断收购了储值数百亿的矿产,一举成为低调的矿业大王。如今,这些矿产的增值高达数百亿。
企业家的商业选择本质上是一个战略决策过程。只有从战略的角度来衡量未来的风险和机遇,才能做出最佳的战略选择。而战略不仅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决定了企业的成败。一个创造伟大企业,赚几十亿美元的人,一定是伟大的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