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资料急。
1.1人口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60亿世界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有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和记忆)
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特点。
农业革命前人口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时期,人口迅速增加,生产力水平、医疗条件和预期寿命都有所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100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理解记忆)
100年来,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范围不断扩大,抵御各种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能力,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一定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的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下的人口增长特征分析:未来典型国家的例子。
发达国家保持低水平的缓慢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相对稳定。俄罗斯、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人口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相对高层次的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政治独立,国民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许多国家在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实施了人口控制措施。
7.人口增长模式由三个指标组成: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型的特征(记忆)
人口模型的特征
原始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从原始到传统,再到现代。
转型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是现代,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是传统,中国是现代,世界是传统向现代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们的居住地在国际或国内发生了变化。[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理上的流动(行政所在地的变更);是否有住所变更;时间的变化(通常是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根据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对比:[记忆]
迁移原因,特殊迁移路线
二战前,1。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建立在大规模迁徙的基础上。1.欧洲人去美洲和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国。
3.东亚和南亚的人被招募到美国。
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去北美工作。
2.来自南亚、南欧和非洲的人去西亚工作。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4.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特征和迁移方向
80年代中期以前,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1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陆和边境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密集地区转移到西北和东北。
80年代中期以来,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走向1。内陆到沿海地区。
2.山地到平原
3.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含义【理解】
调整人口和人才短缺的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和迁出的影响【理解与记忆】
对于人口迁出的地方,好的效果是降低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负面影响包括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是人才流入,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包括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及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与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争(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是边疆扩张、流放、边防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化、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合理容量为1.3人口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和约束条件的概念[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资源和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在保证物质生活水平符合社会文化规范的情况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可容纳的最大人口)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记忆]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证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最适宜的人口。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记忆]
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
(1)国际社会主张尽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确保大多数人拥有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块状、条状和簇状
分布区平原地区被迫沿着铁路、河流、山谷和其他地形崎岖的丘陵和山区延伸。
比如中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
同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往往对土地空间和区位有着同样的需求,会导致同样的活动在城市空间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某一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有其他类型的土地。[记忆]
5、功能区对比【理解与记忆】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模式、多核模式、扇形模式
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为支付各种活动租金的能力。影响支付房租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交通的便利性和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8.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1)收入水平导致居住区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声誉
(3)民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利用的影响。
10,城市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前期:功能区分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和交通优势吸引产业集聚。
达到一定规模后:由于土地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外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分类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中国分为特大城市(654.38+0万以上)、大城市(500-654.38+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县乡及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层次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相对较小;城市层次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与记忆]
(1)上海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长江入海口。
(2)上海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和巨大的市场。
(3)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记忆]
一个城市的服务类别和服务范围,对应的是这个城市的水平。在同一地区,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水平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城市级别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量的关系,相互距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量少且相距较远;年级低的城市多,靠得更近。(以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结合图2.16荷兰圩田聚落规划图)
(1)每一个高等级城市的周围,总有许多低等级城市。
(2)每个高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多个低等级城市。
(3)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有不同层次的嵌套。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以城市化为标志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例提高,城市规模扩大。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机:[记忆]
推力(农村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给土地、自然灾害、低收入和社会服务短缺带来巨大压力。
拉里(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1)城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城市发展。
(2)促进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区域扩张趋势的共性问题
初期25% ~ 30%以下,低慢慢城市功能用地混杂,功能区分不明确。
中期阶段30% ~ 70%,郊区城市化出现相对较高和较快,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70%以上,高且慢,甚至停滞,继续加大大城市的中部空心化和反城市化。
6.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不合理发展(畸形发展);在早期和中期
发达国家:起步早;高水平;存在反城市化现象;在稍后的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源头危害
城市居民生活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污染物包括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雾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恶化,危及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繁殖。
固体废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和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电池等。)
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和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和谐,建立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将判断P38活动三种模式的缺点(从热岛效应和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第三章农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3.1农业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记忆]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来种植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他们所需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和记忆]
(1)农业生产的地位
(2)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农业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农业用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橘生淮北”(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从洪水灾害、水土流失、土壤厚度等方面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与政策)。
中国南方酸性红壤宜种茶叶(土壤因素)
大城市高速公路沿线的奶牛养殖和园艺(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迅速。
科技改造自然因素的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扩大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改善当地自然条件,发展农业(温室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制冷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专业化和地方化。
7.农业区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农业生产区域。农业区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用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地理分布不同(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能看懂P45图3.9,包括小麦牧羊带的位置)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肥沃的土壤;地势平坦;充足的水资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小麦和畜产品主产区);劳动力充足;先进的生产模式和技术
10,澳洲混合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农场。
科技应用: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度。
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水平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工程
3.2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区域类型
1,季风稻田的农业分布与作物[记忆]
地理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水稻习性:温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天气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合水田管理。
(3)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4)人口多,生活习惯导致对食物的需求量大。
(5)水稻生产历史悠久(7000年)。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三低一高一大一小”
(1)小规模农业(小生产规模)
(2)产量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技术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粮和农作物的农业分配[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和乌克兰。
农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粮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6、商品粮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基础的农业区域类型
1,牧场畜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地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目标:牛羊
2.牧场放牧的位置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木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高。
(3)靠近海港,交通便利。
3、牧场畜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牧场畜牧业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轮牧、饲料种植、水源开发。
(2)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疾病的研究。
5、乳制品工业和农产品的分布[记忆]
地理分布: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和乳制品
6、乳品工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凉爽湿润,适合多肉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的影响,对乳制品的需求很大。
7、乳制品行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大多分布在大城市周边。
给定一个农业区域图,要看它属于什么样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