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的一生?你觉得他怎么样?
文七岁时,师从学校老师李玉久,经常在课外自学《文选》。十岁就写了格律诗,显示了他作为诗人的天赋。后来在广州学海堂读书。17岁开始向番禺秀才陈力学习填词,读钱大昕的《颜倩唐吉》获得历史路径,让他可以为菊坡放弃高飞;也在越秀书院上过课,看过《海国图册》、《普法之纪》,逐渐了解了五大洲的大势和西欧各国的繁荣。他热爱科学,从小就博览群书。光绪十六年(1890),甲等第二秀才(第二名)。素有“小六金门”(即刘)之称,与福山王、南通张謇、常熟曾志并称“四公”。曾任真飞老师,国子监编修,并担任学士,受到光绪皇帝的高度重视。
光绪二十年(1894)初夏,日本海军舰队在渤海湾袭击中国船只,进行赤裸裸的侵略。慈禧太后在民族危机面前主张退让与和平。此时的文只是国子监的一个四级进士,但他不畏权贵,不避利害。他联合国子监57人主张对日作战,大胆提出关闭周年纪念日——慈禧太后60大寿,并将这笔巨额开支作为军费。他还抨击慈禧的亲信李鸿章怕日本,为荣耀而卖国的行为,从而激怒了慈禧。由于清政府贫弱腐败无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在中日黄海战争中战败。京城震动,慈禧慌了,逼着光绪派人去日本求和。文持不同意见,认为积极抗战,最后胜利在我,提出“迁都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李鸿章赴日签订卖国《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北京,震惊朝野。文石婷更加担心,号召大家写一封信,敦促他们拒绝合同。他痛心疾首地说:“无非是辱国辱民。”“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生活在地下的祖先?”。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更是对他怒不可遏。为了避免被和平派陷害,文在朋友的劝说下,以回乡修墓的名义离开了京城。
当时,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请愿”,要求拒签合同,抗日,迁都。文石婷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但认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有一个团体为变法维新创造舆论。同年8月,文回京倡导组织“强社”,探索变法维新之路,并为充实,创办《中外新闻》杂志。“强学习型社会”顺应历史潮流,力量越来越大。上海成立强社支部,出版《时事》;湖南成立了南社,出版了《香雪》、《包厢》等新报。广西生生学会;广州设万亩草堂等。正当文大有作为之际,李鸿章指示亲家杨崇义弹劾文,“常在庵中聚众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并号召下旨收强社。1896年2月,文被“撤职,永不使用,并立即驱逐回老家,不准再留”。
沉重的政治打击并没有使文气馁。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后,他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铁铸不了中国的错,寒染不了烈士的心。”他决心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同年8月他回到萍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资入股为汉阳铁厂开“广泰富”煤号。他还兼做矿主,集采煤、炼焦、运输于一体,月供煤2000吨,成为江南综合性工商企业。广泰富七厂和十八井是萍乡安源煤矿矿井建设的基础。除兴办实业外,文提倡新学,改书院、寺庙为学堂,如澳洲书院改为萍乡学堂,凌云、濂溪、漓江、南台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使萍乡的高等小学分布于全县。萍乡的“中学生是各省县最高的”“东西部读书的同学时有耳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维新。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武德宫廷政变,在北京逮捕维新派,杀害谭嗣同等六君子,康、梁园等避难日本,软禁光绪皇帝。慈禧在档案中发现了文的来往书信。得知她被罢官后仍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下令通缉他。文被朋友救下,从香港逃到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文听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毅然放弃日本学术界给予他的优厚待遇,匆匆回沪,出席维新派唐在英租界召开的中国议会,把希望寄托在自卫军起义的成功上。但在11期间,自卫军总机关被破坏,唐被秘密杀害,自卫军起义失败。文的爱国行动再次遭到沉重打击。
光绪三十八年(1904)八月,文死于萍乡成华寺前的家中,终年49岁。他死后,被葬在杨琪风景名胜区普通寺庙后面的半山腰。现在那里仍然有他的墓地,许多游客崇拜他,钦佩他坚定不移的爱国热情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气节。
文学识渊博,写的都是巨富。他的作品代代相传,如晁、晁、温道喜《诗品》、子之语、卜文艺之、陈文《欧纪》等。[凭祥市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