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对投资者有什么作用?
每股收益的含金量
让上市公司的利润粉饰行为无处藏身。
前言: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专业支持”,通常很难从上市公司发布的报告中找到判断投资风险的依据,从而增加投资风险。基于对普通投资者的保护,国际现金流俱乐部发现“每股收益的现金含量”这一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风险,最能揭示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粉饰每股收益的可能性。
公式:每股收益含金量=每股经营现金流/每股收益
(1)当每股收益(每股利润)为正时,
比例越高,公司从销售中回笼现金的能力越强。
比例越高,公司主营业务竞争力越强。
比例越高,利润(每股收益)含金量越高。
比率为负,如果应收账款大幅增加,意味着每股收益极有可能被造假。
(2)当每股收益(每股利润)为负时。
比例越高,公司从销售中回笼现金的能力越弱。
比例越高,公司主营业务竞争力越弱。
比率越高,公司面临的现金流危机越重。
负比率表示主营业务经营仍正常,但其他投资可能出现重大亏损。
例如:
TBEA股票代码:600089每股收益:0.53元;每股经营现金流:0.43元。
每股收益含金量= 0.81(正常)
神州泰岳股票代码:300002每股收益:0.47元;每股现金流:-0.05元。
每股收益含金量=-0.11(异常)
万邦达股票代码:300027每股收益:0.22元;每股现金流:-0.79元。
每股收益的含金量=-3.59(非常不寻常)
乾元电力股票代码:002039每股收益:-1.46元;每股现金流:1.49元。
每股收益含金量=-1.02(主营业务正常)
凤凰股票代码:600716每股收益:-0.004元;每股现金流:-0.33元。
每股收益含金量=82.5(弱现金回笼)
深度分析:
1.上市公司为什么要造假?
舞弊的收益远远高于舞弊的成本,这是上市公司舞弊的根本原因和动机。在上市公司现金流危机的情况下,为了从银行融资和股市再融资中获得更多的资金,通常会通过虚增收入、降低成本来虚增利润,从而提高每股收益,降低市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第三方(往往是庄家)达成某种默契,通过制造炒作题材推高股价,获取大量利益。上市公司到底能得到什么好处?通过分析,我们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
1.银行融资额的增加: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可以通过银行质押获得,所以股价越高,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越大,这样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质押向银行贷款可以获得更多的现金流。
2.在股票市场获得再融资: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通常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虚增的每股收益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3.股票低吸高抛收益:与第三方合谋达成某种默契,打压股价低吸,然后制造题材抬高股价,从而直接获得股市的收益。这种方法往往是基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获得直接的财富利益。
4.获得其他利益:上市公司通过上述方式获得更多资金后,可用于更广泛的渠道,获得对外投资利益。
5.避免现金流断裂的危机:与上述目的相比,获得这种利益的动机应该说是比较人性化的,因为这种动机至少证明了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是有良心的,想继续经营这个企业。
二、上市公司通常如何造假?
诈骗手段多种多样。与上市公司相比,普通投资者信息极度不对称,导致上市公司的大部分成本行为难以暴露,这是上市公司监管中的一大难题。但经过研究总结,上市公司的成本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收入造假,即利润造假;另一种是现金流欺诈。本文对这两种类型的欺诈行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1,收入造假:这种造假通常是通过虚增收入,降低成本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个熟悉的客户签订一些虚假合同,虚开销售发票来增加收入,同时通过减少摊销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来降低成本,从而虚增收入。这种造假行为从法律角度往往很难发现其违法痕迹,而且隐蔽性也很强。
2.现金流造假:从本质上讲,现金流是不可证伪的。如果有这种行为,通常是违法的。但它是可以被操纵的,而且这种操纵更加隐蔽,普通投资者很难发现。通过研究,我们总结了上市公司现金流量操纵的主要方法:
(1),直接虚构账单、报表,虚增银行存款;
(二)利用未结清账户操纵银行存款余额。
(3)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和经营性现金流出。
(4)同时虚增经营现金流入和投资现金流出。
(5)将投资流入粉饰为经营流入。
(6)将融资流入粉饰为经营流入。
第三,如何判断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
1,收入造假:这种造假很容易通过三个指标发现问题,一是“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二是“存货”大幅增加,同时“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减少甚至为负数。
2.现金流欺诈:
前面说过,有些上市公司非常狡猾,你直接从经营现金流上找不到破绽,但俗话说:鸡蛋再密,也有裂缝。通过专业分析,我们认为除了用上述“每股含金量”指标进行直观判断外,还应注意以下辅助指标来支持:
(1)人均工资现金支付合理吗?比如蓝田股份,有一个致命的指责是“支付给和用于员工的现金/员工人数”不正常。2000年,蓝田股份“支付给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2256万元,而年报却宣称拥有职工13000人。蓝田股份员工月工资145元,明显不合理。当然,蓝田后来澄清说,这些员工大部分是没有工资的,但这个解释没有说服力。
(2)以现金支付的员工工资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比如我们质疑海螺型材业绩的原因之一是其“支付给员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仅占销售收入的65,438+0%,明显偏低。当然,不正常不代表有问题。对于该指标,笔者经常进行纵向比较(包括年报数、历年报表数、当年年报数和报表数的比较)和横向比较(一般是“支付给职工和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销售费用”指标与同业进行比较)。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只要发现异常,就要进一步查找原因。
(3)看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性:这个需要相当专业的支持。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与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的对应关系,以及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的对应关系;核对现金流量表中“支付商品的现金”与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的对应关系。我经常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来验证对应项目的准确性,但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转换时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关系。比如江铃汽车的现金流量表,有一个特点是“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远低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我一开始也认为是不正常的,但后来发现,“支付商品的现金”也远低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经询问公司财务总监,原来是公司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直接背书买卖商品,导致“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和“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同时减少。
(4)此外,还应特别关注现金流量表中的“收到与其他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和“支付与其他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这些现金流类似于利润表中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许多公司通过这些项目操纵现金流,或者在这些项目中隐藏一些异常的现金收支。特别是这些现金收支往往不是很准确,往往搞不清楚是经营、投资还是筹资。此外,目前我国现金流量表没有现金流量表项目的详细注释,这为现金流量表操作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的做法是将“收到与其他业务(投资、集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和“支付与其他业务(投资、集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的公司视为异常,尤其是“收到与其他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如天津磁卡,2001实现收入61587万元。只有36,365,438+065,438+0,000元折合成不含税,这意味着25,276万元的销售额处于悬念状态,而同时“收到的其他经营活动现金”为65,438+0,042.3万元,这意味着“支付的其他经营活动现金”完全扣除,“收到的其他经营活动现金”为净额。而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265,438+03,530,000元。2006年5438+0,公司另一个项目很特殊,就是合并范围变更对现金的影响-72,665,438+0,000元。考虑到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的现金支出,天津磁卡2006年的经营现金净额5438+0也应该是负数,而且金额巨大。其实只要看到这么大金额的“收到(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你就会想,这么巨额的现金进出,公司是干什么的?
(5)还有几个项目需要特别注意,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和“投资支付的现金”。以往上市公司虚增收入可能与应收账款直接挂钩,表现为虚增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应收票据等,如殷;而蓝天股份的造假,说明直接虚增应收账款的造假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现在,更多被造假虚增的资产被转移到非流动资产,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比如蓝天股份直接虚增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但这种方法也是很危险的。蓝天股份利用“兴风作浪”的农牧渔林固定资产做一篇文章,普通企业通过伪造“固定资产”难以逃脱。此外,笔者认为,将“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虚增比较安全。因为“长期投资”的股权比例在20%以下,只要虚增投资项目的股权比例在20%以下,一般都很容易通过会计师的审计,而且由于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原则,设立子公司转移费用,不需要抽查,比较安全。至于虚增的无形资产,则更为安全,因为无形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价值更难认定。在这些舞弊行为的背景下,特别要注意引起上市公司非流动资产增加的现金流出,尤其是资本运作频繁的公司,往往收购其他公司(尤其是关联企业)的股权。这些被收购的公司往往有质优价廉之嫌,有转嫁不良资产之嫌。对于非流动资产增长较快但收入跟不上的上市公司,要根据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分析其非流动资产的质量。
标签
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维斯(Weiss)近日表示,美国1/3上市公司可能篡改财报,主要原因是“许多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与公开公布的盈利表现极不一致”。可见,现金流量信息在评价美国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上市公司操纵现金流量是合理的。投资者应注意识别现金流陷阱,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总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市公司的造假手段在不断创新,我们的分析方法也应该不断创新。就像电脑病毒一样,新的病毒经常出现,杀毒软件也需要不断更新!
附件:
1和2010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含金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