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名人故事

这位96岁的船王的励志创业故事在今天价值21亿美元。

在全世界拥有海港的国家,几乎都能看到前缀为KOTA的集装箱货轮,这是新加坡太平船务货轮的标志。

太平船务公司成立于1967,经营全球50多条航线,200多艘货轮穿梭于10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港口。在东南亚民营航运公司中排名第一,在全球集装箱航运业排名第14。

太平船务公司创办人钟,96岁高龄。在2014年7月发布的福布斯新加坡50大富豪榜上,他以210亿美元的净资产排名第12位。当然,他也是榜单上年龄最大的富豪。

他在近百年前开始创业,在合适的时机7年内拥有40多艘船。

不久前,记者在新加坡拜访了太平船务创始人张赟中和及其儿子、接班人张松生。

96岁高龄的老人钟,满头银发,慈眉善目,记者很难将他与这位47年来劈波斩浪的“硬汉”联系在一起。

1918,张允中出生于福建金门的一个大家族。为了逃避战争,他和家人来到新加坡。当我刚到外国时,张赟先在我叔叔的贸易公司当学徒,然后在我叔叔的公司工作。

其间,张云忠因为经常用船运输货物,到各地销售,所以接触到了航运,开始研究如何经营一家航运公司。后来,他和别人合伙买了一艘二手帆船,开始在印尼做“易货”生意。第一次出海,他用白糖换了橡胶,但后来不是海军封锁了海域,就是遇到了海盗,最后损失惨重。

直到1948,张云忠加盟泰兴源,他的事业才开始转入正轨。泰兴源创办祈福船务,张赟任总经理。但这家公司只做代理业务,的钟向老板建议购买船只,以突破洋人的垄断。在启赋船务,我在张赟工作了18年,帮助老板把一个1000美金起家的公司发展成了一个拥有37艘船,资产近亿美金的公司。

1967年,49岁的张允中与朋友及两个弟弟合伙,以600万新币成立太平船务有限公司,买了3艘近海船,都以KOTA开头,马来语意为“城”。

现在来看,张允中的创业可谓既有“地利”,又有“天时”。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部,是东西方贸易的必经之地。这里被称为“东方十字路口”,在这里设立公司,享受着“地理位置”。而1965年独立的新加坡需要各种原材料进行国家建设,这给航运业带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在这段“美好时光”里,张赟在7年里有40多个。

大力发展中国业务,中国公司2/3员工是普通话。

航运业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不可预测。张允中的观点是,航运波动很大,“10年只有三年好”,应采取“审慎保守”的策略。只要投入不是太大,发展不是太快,即使市场走下坡路,公司也能承受。

太平船务成立初期恰逢其时,但不久后爆发石油危机,苏伊士运河关闭,船只无法通行。世界航运业已经陷入衰退阶段,许多航运公司已经倒闭。但就在这个时候,张云忠和大家背道而驰了。他买了一栋17层的商业楼作为公司总部,大胆开拓新业务。

此时太平船务重点发展海外干散货业务,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持联系。同时在低谷期低价买船,调整公司运力结构。危机过去,太平船务抢在别人前面。

事实上,如此高调的行事风格并不是张允中的商业惯例。他更多的是以一种“让步”的态度来发动反击。20世纪80年代初,航运业再次陷入低谷。钟将公司的65艘船舶减少到42艘,集中力量发展远洋船舶和集装箱船,但其运力却增加了10多万吨。

这位老船长的灵活和敏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2007年,张赟看到航运市场的高峰已经持续了几年,预感到航运低谷即将来临,于是放慢了发展速度。2007年,该公司缩减了车队规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公司“刹车”,没有购买新船。太平航运只是缓了缓,减少了危机带来的损失。

张赟的高明策略不仅在于应对危机,还在于企业的发展。张赟知道自己无法直接与跨国航运公司竞争,于是转而大力发展中国市场。太平船务是最早与中国合作的海外船公司之一。早在成立之初,太平船务就开始了在中国的业务。

现在在中国30多个城市有分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占1/3,价值50亿美元的80艘船在中国建造。

张允中的儿子张松生,16岁随父舟去中国。现在公司在国内忙,他有一半时间在国内。该公司三分之二的员工来自中国,他们说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