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首次登上富豪榜,13后身价暴涨近100倍。他是怎么做到的?
作者:孙红
来源:新财富杂志,2016年5月。
原标题:重回富豪榜的张晋,13年过去了,他在做什么?
在2003年新财富首次推出的富豪榜中,张晋以3.8亿元位列第266位。要知道,当年的富豪榜门槛只有2亿元,年仅32岁的张晋能取得这个成绩实属不易。
当时,张晋作为第一批本土创投机构的掌门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2002年,其控制的骏华集团斥资9000万元参与深圳国企深圳中科融创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改制,并更名为深圳中科融创业投资有限公司(2004年重组后,经深圳市政府特批更名为“深圳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小企业创投”)。当时中小创投注册资本为654.38+0.5亿元,骏华集团出资9000万,占股60%左右。另外两个股东是深圳市科技基金会和PZ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6%和34%的股份。
此后,张晋的公开信息很少。2065438+2005年7月,一则“中国好老板不用上天台自掏腰包救员工”的新闻让我们再次关注张晋。
此时,张进实际控制的产业平台雪松控股逐渐浮出水面,业务涵盖商品供应链金融、房地产及PPP平台、金融、物业运营、社区O2O平台、汽车产业链综合服务、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雪松控股旗下的骏华集团突然成为广东龙头企业之一,2014年营业收入338亿元,同时入选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100强”,排名分别为65438。值得注意的是,广东能同时入选两个榜单的综合性企业只有两家,骏华集团是其中之一。
于是,在低调隐身13年后,张晋以332亿元的身家重回富豪榜。张晋这十几年经历了怎样的扩张?他有怎样的创业经历?
两次转换
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广州白云山脚下,风景秀丽,骏华集团开发的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的江南贵族别墅就坐落于此。张晋放着油画和美式家具的办公室也在这里。
说起自己的故事,张晋颇为坦诚:“我的第一桶金来自资本市场。我进场的时候,正好深锦天(000003)上市,市场非常火爆。我经历了上证指数从100点左右涨到1000点以上的过程。可以说,看着中国资本市场一步步发展,我也亲身经历了很多传奇,比如深发展1,000多倍的快速增长。”被股民称为“第五地产股”的深锦天1989在深交所上市,是中国最早的四家上市公司之一。张晋,1971出生,当时才18岁,还是一名深大的学生。
“在1997之前,我们的主要业务是在资本市场,但后来转移到了产业领域”。原因是“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对市场有敬畏之心,懂得深思熟虑和知止”;同时,在经历了火热的资本市场后,我们深刻理解了实业的重要性,一切资本运作都要以实业为基础。”时至今日,张进虽然对做生意的艰辛深有感触,“实业一定要努力,一步一步来,先做事,再做事”,但他仍然相信“实业做好之后,资本运作就会有非常坚实的基础”。
这个选择让张晋避开了亚洲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的冲击。资本退出资本市场后,张晋瞄上了房地产业务,利用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第一次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机会成功抄底。随着1998中国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全面实施,他明确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这也使得雪松控股旗下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君华集团发展迅速。从1998开始,骏华集团陆续在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开发了江南时嘉、骏华香柏广场、中山骏华新城等十余个物业,开发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几乎全部在广州等一线城市。
但2008年下半年,基于房地产供大于求的判断,张进决定再次转向:收缩一般房地产业务,布局消费、金融等产业,逐步形成雪松目前控制的七大产业板块。他说,从2009年开始,君华集团就没有再购买新的土地,开发的土地是之前的库存。
经过八年的新布局,目前雪松控股三大业务板块已初具规模:新兴服务板块,包括私人管家(物业运营集团及社区生态服务平台“大白管家”)、汽车管家(汽车产业链“车前车后”、“和睦云汽”等综合服务平台)、雪松出行;公共服务领域,包括一般房地产、保障房和PPP模式政府服务;金融板块,包括全牌照金融集团雪松金融和专注供应链金融的共通运,早在2009年就参与了广州农商行的重组,是广州农商行和广州银行的大股东之一。目前房地产只占我们销售收入的20%。
深化大宗商品供应链
早年毕业于深圳大学金融系,后来又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的张劲坦言,雪松控股是一家生产和创造“企业”的公司,但他始终认为,虽然企业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来减少生命周期的磨炼,但中国经济的崛起最终还是要靠实业。所以不像一些有金融背景的企业家更愿意做金融投资,他喜欢在产业领域探索。
他甚至认为“中国很多新兴行业应该被风险投资消灭,这往往是从商业目标的角度考虑,而不是行业本身的前景。”张晋希望用资本的力量为初创企业保驾护航,让它们从“小”进化到“大”,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
这也影响了雪松控股追求产融结合、协同发展的投资模式。对于投资企业来说,雪松往往拥有绝对控股权,一旦决定投资,就会从项目的理念出发,组织各种资源,对项目进行孵化和成长,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和培育。用张进的话来说,就是有可能实现100%的价值创造。
目前雪松控股旗下的商品供应链管理与金融服务项目“共通云”(共通云供应链有限公司),就是张进产融结合理念的一次实践。
共通运的前身骏华贸易,1997起家,早期主要从事铝锌贸易。后来由于竞争激烈,加上2007年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重心转移到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领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采购、销售、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服务。
经过多年的产业升级,共通运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供应链服务和供应链金融供应商,占华南地区流通量的40%,年供应量约30万吨。与上游大型冶炼厂有长期合作关系,是云南铜业(000878)、昆明铜业、紫金矿业(601899)在华南地区最大的经销渠道,是紫金矿业在华北地区的独家经销商。下游,共通运拥有500多家企业终端客户,服务华南市场80%的终端客户。据说其2016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00亿元。“保守估计今年会有1.7到2亿的净利润,明年估计会转到5亿到8亿。因为供应链金融一旦突破临界点,空间就打开了。”
张进表示,目前共通运正在将铜行业的成熟模式横向复制到铝、石油、玻璃等大宗商品领域。“2016年,预计共通云平台销售额将达到500亿,但其中200亿已经不是铜了,因为铜是有天花板的,所以国内流通的铜就这么多,我们不可能全部做到。在新的领域,我们还在做供应链金融相关的业务。我们希望未来实现2000亿元的平台销售额,但其中60%不会是铜。”张进表示,之所以敢提出2000亿的目标,是因为大宗商品本身的市场就很大,“共通运已经在全国完成了供应链。当我们成为各个行业的核心企业,市场空间就在那里”。
事实上,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金融机构都在涉足供应链金融,但张进认为,这项业务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云童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做到了银行做不到的风控手段,达到了风险闭环,从而赚到了银行赚不到的钱。”
从1997君华贸易到今天的共通运,张进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了近20年。“要知道,宫通云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培育市场,正在一个个敲门。”《供应云童》也是张晋希望尽快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项目,因为“获得《供应云童》上市的资金支持后,将大大提升其竞争力,从而巩固其在部分行业的垄断地位”。
探索保障性住房PPP模式
除了云童,雪松控股在保障房领域拓展的PPP模式也被张进寄予厚望。
谈到进入保障房领域的初心,张进说,“我去过很多地方的保障房。因为政府给的成本极低,开发商偷工减料,很多保障房建得相当差。这么多年,其实政府建了很多套保障房,但入住率很低。”
能否在政府承担的成本范围内提高保障房的质量?张晋做过很多研究,包括印度的“流沙经济”,用最低的成本为穷人做了一些实事。最后,他注入了哈耶克“商业是最大的公益”的思想。
“我们的想法是把保障房的供应看作一种商业活动,政府或者低收入人群向我们购买服务。我们承诺有质量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在目前的保障房制度下,没有人敢说有没有质量问题,因为政府给你的几乎是免费的。”“我们制定了一套保障房的标准,可以按照商品房的标准建设,也略有盈利。政府给你每平米2900元建30层肯定是不够的,但后期可以辅以物业管理等其他运营,最后还能略有盈利。”
在保障房建设中,还有一个大问题:支付。政府通常要长期支付这笔钱,有时是5年,10年甚至15年。对于企业来说,资金成本、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导致上述计划流产。“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应收账款打包成ABS,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提前催收。这样的产品有政府背书,是比较好的理财产品。我们在南宁做了一些示范。南宁的项目改变了之前政府努力让居民接受经济适用房的局面,发展成平均5户抢一套房子。第一次出现了保障房供不应求的现象。”
张进希望雪松控股在明年年底前成为中国保障房和非保障房领域最大的PPP提供商。张进认为这个看似宏大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雪松不是一家重资产公司。只要和建筑公司合作,做好设计、建控、金融的产业协同,完全有理由去做。”
当然,这种模式听起来很简单,但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需要不断的研发,而最大的壁垒就是产业协同的问题。“单纯做地产、建筑或者金融的公司是做不起来的,必须要有高度的产业协同。如果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几乎不可能成功。”
规划服务领域
除了房地产和供应链,雪松控股从2008年开始就在社区服务、汽车后市场等领域做策划文章。目前其正在大力打造的项目有社区020服务平台“大白管家”、汽车销售及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和漫汽车”、雪松出行等。
“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已经启动了2017香港上市的计划;最快今年,我们大白管家将是全国社区O2O领域的领头羊;汽车后市场方面,我们希望在明年年底达到全国二手车交易10%的市场份额;在PPP领域,我们今年的目标是成为企业投资的PPP行业最大的民营企业。总而言之,到明年年底,雪松旗下的所有行业都必须达到国内某个细分行业的第一。”
这些步骤与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思路不谋而合。“我们起步于资本市场,受益于房地产黄金十年的发展。现在转向与‘供给侧改革’相关的产业投资。我们对未来的10年非常有信心。”
张进说,想做一个新的行业,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行业的“大咖”。“我们提出了商业伙伴的计划。对于公司的高级员工,我们不是招高级职业经理人,我们是招老板和股东。与目前的市场相比,股权激励更像是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博弈。我们采取了给予的方式,直接让高管成为股东。”基于物业管理业务优势,张进从2008年开始致力于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布局,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社区020服务平台“大白管家”。
张进表示,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是培育产业,将发展良好的板块推向资本市场,力争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旗下5家公司在内地或香港上市的目标。我们从资本市场起步,20年后,我们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