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知名企业进行跨国并购?

案例1韦斯特和伯顿

大连电机厂(以下简称“大电机”)成立于1946,曾是国内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1997年4月与新加坡West签订合资协议,成立West(大连)电机有限公司,合资后外方通过垄断购销渠道进行亏损的惯用手法,迅速掏空了合资企业。并且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合资、亏损、独资”三部曲,让曾经的金牌电机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声匿迹。

大连第二电机厂(以下简称“二电机”)曾经排名第二,1998 65438+2月,与英国伯顿电机集团签订合资协议,成立大连伯顿电机有限公司,合资后的情况与大电机如出一辙。不到三年,在8000万外资到来之前,独资完成。

案例2西门子

锦西化工机械成立于1939,是中国化工机械制造业的摇篮。涡轮机械是其主导产品之一,在该领域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核心技术。

锦西化工机械与西门子的合资是葫芦岛市政府主导的,起因是“国企改制”。西门子最初提出参与锦西化工机械的改革,进行整体合作,但后来表示:不进行整体合作,将全资收购汽轮机分厂。这时候锦西化工机械就算不同意也上不了谈判桌,就算参与谈判也没有太大的发言权。

2005年4月,签订合资合同,合资公司随后上市。合资公司的股权比例为70: 30,西门子控股。这意味着西门子在中国彻底淘汰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案例3卡特彼勒

多年来,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有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控股;第二,要掌握销售权。他们往往不允许控股公司拥有独立的技术能力和产品。

在中国,由于国外公司在中国装载机和压路机领域没有优势,卡特彼勒之前与中国的大企业,如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合作并不愉快,于是开始选择二流企业,即山东山地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地机械”)。这个合并案例是卡特彼勒在中国的M&A战略的第一个实质性成果。卡特彼勒最终以不到20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山地机械40%的股份,并将其纳入中国体系。

卡特彼勒也开始调整在中国的M&A战略,正在与厦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三一重工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工程机械集团等业内重要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伺机而动。它是利用中国国企“产权改革”和中国机械行业在跨国公司竞争压力下陷入困境的机会,有组织地侵占由国企组成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核心企业。

案例4 John Deere

为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贾立安和凯丰收割机厂(以下简称“贾立安”)从美国世界500强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了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技术引进协议签订于1981。

1994期间,由于贾立安引进技术的积累,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国内占据垄断地位。约翰迪尔选择贾立安作为合资伙伴,并提出只能与贾立安的优质资产合资,由约翰迪尔控股。可以先由中方控股,最后由约翰迪尔控股,并扬言:“我可以选择与开封、四平的企业合资。如果中方控股,我不会提供更先进的技术,佳木斯的投资环境也不具备优势。”

1997年5月,双方签订合资合同。2004年9月,贾立安成为John Deere在中国的全资公司。至此,约翰迪尔贾立安取代了老贾立安在中国农机行业的垄断地位,实现了其在中国的产业布局。(案例来源:工人日报,赵编译)

据相关资料显示,不久前,北京大宝被国外某知名化妆品公司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