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李铎食用油能起死回生吗?

编辑| Paul Yu Pin

由齐超制作。com“见专栏”

食用油是中国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烹饪离不开它。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2021年,我国精炼食用植物油产量为49731万吨,但需求量高达6092.5万吨,仍有较大缺口。

随着食用油需求的增加,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少油低盐的饮食习惯正在被更多人接受。因此,胆固醇高的花生油正逐渐被玉米油、葵花籽油甚至橄榄油取代。这本来应该是健康油主品牌李铎食用油的大好机会,但事实上,其近几年的发展实在令人尴尬。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李铎仍处于恢复阶段。

自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李铎食用油一直被消费者称为玉米油、葵花籽油和其他植物油。而且其号称“富含88%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葵花籽油,一直受到一些健康家庭的青睐。但在2020年,李铎食用油被相关部门指出非法添加乙基麦芽酚,这是一种禁用的风味改良剂。

佳格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生产、佳格投资(中国)有限公司销售的李铎食用植物调和油(1.8L/瓶,2019/4/16)中乙基麦芽酚检出值为50.6 μ g/kg。佳格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北京鑫海韵通商厦平谷超市销售的李铎珍宝食用植物调和油(5L/瓶,2019/5/10)中乙基麦芽酚检出值为78.2μg/kg。

被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先后点名的李铎食用油,当时已全部下架。从此,李铎不仅失去了在葵花籽油领域的主导地位,也开始失去在食用油领域的市场。因为国内消费者一直都认可,油是不会错的。

调味品市场的口碑是最难建立的,但一旦被消费者知晓和青睐,就会代代相传。所以调味品企业虽然利润低,但是可以走稳定薄利多销的道路。该行业的主导者龙鱼也因涉嫌使用转基因原料而受到批评。

早在2021年报中,金龙鱼旗下就有17家具有转基因加工资质的企业,但金龙鱼却声称坚持不使用转基因原料,难免令人困惑。此外,近年来,随着油脂原料价格的暴涨,金龙鱼在近期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年报中也透露,品牌发展已经达到临界值,随着市场需求的饱和,食用油行业将在相对平淡的市场中稳步前进。

但事实并非如此。自去年金龙鱼被卷入致癌物的舆论风波后,股价一路下滑:公司股价跌幅超过65%至高位,市值蒸发超过5000亿,似乎没有触底反弹的打算。但金龙鱼在财报中辩称,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力量不足。但食品安全红线是消费者购买的底线。

食用油的安全性一直被国人所重视,尤其是在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后,一旦出现舆论风暴,就会迅速失去市场份额。李铎一个月内两次出现安全问题,这让本身就是小众的葵花籽油更加岌岌可危。因此,李铎今天仍在努力争取失去的市场份额,但收效甚微。

细分食用油市场,营销策略难以奏效。

据天猫发布的《2022年食用油行业趋势白皮书》显示,过去一年,玉米油和葵花籽油规模增速同比增长22%和10%,位列普通食用油品类前两位。用户在厨房用油的选择上越来越青睐轻油,李铎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重新树立品牌口碑的机会。

早在2019,李铎食用油就开始进行多品类布局。2020年,李铎推出酱油和香油;2021推出了花椒油、藤椒油、辣椒油等多种调味油。2022年,李铎食用油宣布将逐步推出大米、料酒、醋等厨房必备产品,大有全面布局调料市场的势头,但其中的学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食用油的原料足够复杂,除了传统的花生、大豆、葵花籽、茶籽,还有玉米、橄榄。李铎在这方面自然有比较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但当大米、料酒、醋等原料很多,酿造配方也差不多时,李铎其实很难顾及。除非是代工,否则需要前期大力建设供应链体系,这对当下非常重要。

此外,多利目前在营销策略上并不稀奇。与金龙鱼、福临门等传统品牌喜欢在固定电视频道投放广告,在大型连锁商场做线下活动不同,李铎食用油选择了电商和点对点的发展模式,在食用油行业独树一帜。

一方面,李铎与优质餐厅合作,比如在北京,与多家知名餐厅合作推出“寻找北京的宴席”系列,将营销融入场景;另一方面拥抱新零售,与盒马鲜生、JD.COM、天猫等大型电商超市达成战略合作,看似覆盖全市场,但实际上这种方案更难操作。

公开数据显示,消费者购买食用油的渠道多集中在超市或超市。如果在电商平台购买,只能接受类似Park Park和沃尔玛的购买模式,因为消费者对油品质量的要求很高,从90年代的散装油发展到今天的精装油就可以看出来。

消费者在使用超市等商店购买的油时会更放心,因为一方面他们希望在网上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品牌,另一方面他们也信任尚超的品控,相信如果出了问题,可以找到责任方,而李铎在餐饮和电商方面发力,虽然增加了不少销量,但从未直接接触过消费者,所以这种促销策略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接受调查的消费者中,有多达50%的居民表示,家里用的油一直是那些老牌子,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更换,除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所以李铎想靠大饭店的口碑和电商渠道的便利来博取消费者的青睐,恐怕会是滑铁卢。

打技术牌,却迎来行业新冲击。

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中国654.38+0.4亿人每天离不开的东西,哪怕是一个品类的654.38+0%,也已经成为行业巨头。年消费3600万吨的食用油市场,只需要1%的市场份额,就是销售额超过50亿的细分巨头。

新消费时代,在产业演进和变革的大背景下,所有行业其实都面临着大洗牌的风险。

新消费时代,新兴品牌对传统企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外卖行业的繁荣带来的便利无疑给食用油市场的未来走向蒙上了一层面纱。

外卖行业的便利减少了所有在外工作的青壮年的做饭时间。得益于美团和饿了么的入龙,近年来外卖食品价格也有所下降,这对食用油企业来说应该是好事,但对李铎食用油来说并非如此。

目前,李铎专注于更健康的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它声称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油的质量,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低的性价比。

选用100%非转基因玉米为原料,同时采用成本更高、更天然的创新物理压榨技术,保留更多营养。最后,通过全程充氮保鲜技术,实现了“滴锁”。这是李铎食用油引以为豪的7重精炼技术。“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食用油在中国的厨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科技层面上推广会适得其反。

食用油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的古压榨法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其不添加任何杂质的天然价值,更能吸引消费者为之买单,尤其是在添加剂逐渐为人所知和避免的情况下,李铎食用油还在大力宣传自己的黑科技,这似乎有些违背消费者的需求。

在外卖行业和新消费时代,买油大户基本都是一些连锁餐厅,外卖大户,或者预制蔬菜生产厂家。在购买食用油时,这些商家比普通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李铎这种不促进销量,玩性价比的品牌,几乎不会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无疑是一种市场损失。

不可否认,外卖行业有一种特殊的食物,对油的要求很高,就是轻食。但这类餐会更倾向于使用茶油,或者橄榄油等品质更高的油,而不是玉米油或葵花籽油,因为这两种油溢价空间更高,但显然李铎不在他们的采购范围内。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注定要比西方人使用更多的食用油。俗话说“油多菜不烂”,所以油也是消费者爱囤积的产品。他们一旦看到熟悉的品牌在卖,就会毫不犹豫地拿去地下,这也导致了近年来很多品牌开始低价倾销。不玩这套李铎,到2022年上半年市场份额只有3%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产品大同小异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品牌的闪光点,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绝非易事。但是,在其他品牌都在打价格战的时候,李铎的技术牌却不得不打得有点混乱,尤其是在油品领域,消费者追求越简单,添加越少越好,实在令人费解。

标签

李铎食用油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当初进入中国时的环境了。尤其是在李铎已经发生了两起安全事故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升级包装、请代言人来赢回消费者的信心是不够的,还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