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努力了12年。为了这件事,他决定一直战斗到75岁。

有些事情正在突然发生变化:

首先,教育培训行业“双减”政策落地,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变革正在发生;

接着,腾讯游戏业务被冠以“精神鸦片”的名号。短短几个月,腾讯股价几乎腰斩,市值蒸发数千亿元。腾讯拿出500亿帮助* * *繁荣。

如何看待这些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接连发生的变化?

有人说,这是实现“* * *同繁荣”的关键一步。社会不仅需要成长,更需要公平;

也有人说,为了防止无辜者受到意外伤害,要明确区分金融化、无序金融化和过度金融化,小心一刀切的“体育清算”。

几个流派的观点发生冲突,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来听听身处一线“战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企业家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近日,在养老行业深耕12年的企业家九如城创始人谭宜良与我们聊起了他对部分资本“无序进入”民生领域的思考和建议。

希望他的思考能给你启发。文章供讨论,欢迎在文末发表观点:

口头陈述:谈宜良九如城创始人,正和岛邻居。

编辑:于新峰

来源:正和岛

01,一个民生领域的创业者,他对资本的看法。

从“双减”新政的出台回望近两三年教育培训行业的一些“乱象”,谭宜良最近一直在思考民生领域的产业与资本的关系。

1.找到资本和行业发展的平衡点。

“特别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打开电视就会看到很多关于教学培训的广告,这些广告并不针对任何企业。就这种现象而言,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量资本的进入,才支撑了这样一种‘无序扩张’。”

在谭宜良看来,当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一个行业,会导致“今非昔比”的状态,可能会“把一直在行业里打拼的团队逼疯”,也可能会让行业的发展偏离解决民生问题的初衷。

“从交易增长率来看,也许一个企业的增长率按照自然交易规律是20%或者30%,但有些资本会给出‘如果完成100%的增长率,就给出相应的收益’的诱惑。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们的抵抗力是有限的。为了完成这个业绩,获得丰厚的回报,高管团队会很容易进入一种‘非理性’的状态,自然会忘记自己的初心。

而且,当一些资本以追求快速回报为目的进入行业时,可能并没有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以教培行业为例,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开始接受各种培训。结果是,看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能提高分数,但是放到整个社会,最后只会提高分数。"

对于利用互联网放大规模的途径,谭宜良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互联网的便利性确实可以实现“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北京四中的课程”,但问题是,这些地区的家庭负担得起吗?有多少人买得起?

谭宜良认为,教培行业的发展,应该明确国家发展过程中是否需要更高的分数线。还是综合素质人才?这是教培企业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最重要的。顺势而为,实现资本与产业的良好相互促进,可能是双方长期有利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资本的力量不可否认,但是进入行业的时机很重要。

“虽然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否认资本的力量和对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谭宜良表示,要理性看待资本的作用,更加关注资本进入行业的时间节点。“如果资本过早介入,可能会使行业成熟,助长行业;如果资本过度介入,可能会导致行业无序扩张。”

02.“想做就要做好。”

“目前的养老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在短短的20年内培育起来。我预测从2023年到2030年,甚至到2040年,养老产业将进入一个相对规范有序的行业发展阶段。”

身处一向注重公平原则的市场经济中国,谭宜良认为无论是资本还是企业都应该反思:出发点是否纯粹?真的能解决社会问题吗?

1.公共服务行业需要“金融支持”而不是“金融化”

“我们要回到人民中去思考这个问题。教育、养老、医疗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家家户户都会面临的问题,都属于社会公共服务。”围绕养老行业,谭宜良指出,这是一个具有公共属性的半公益事业,单纯的商业思路解决不了社会问题。至少,不应该从金融化、资本化的角度去考虑。

“公益服务模式在国内叫‘非营利组织’,在国外叫‘社会企业’。这并不是说企业不赚钱,而是赚到钱的股东不参与分红,而是用于这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谭宜良直言,目前之所以习惯用企业来提供养老服务,是因为企业的运营模式效率最高。九如城的发展愿景是成为崇高的企业——社会企业。

对于资本与养老产业的关系,谭宜良认为,目前的养老产业不适合短期的、盈利的、商业化的资本。“因为真正找到稳定良好盈利模式的养老企业并不多。”另一方面,谭宜良坦言,养老产业的发展一定离不开金融。“绝大多数养老企业需要的是低利息、低抵押、便捷的贷款支持,而不是把养老产品变成金融产品。”

2.养老行业不好做,但总得有人做。

养老行业是一个需要“专注”的行业。九如市发展到12,在10多个省份、60多个城市开设了200多家康复医院、连锁经营的养老机构、800多家社区中心。九如城也是连年亏损,直到10年才开始进入平衡期,略有盈利。养老是谭宜良的第二次创业,第一次创业的“原始积累”让他在养老事业上有了很大的支撑。那么对于一般的养老企业应该怎么做呢?

谭宜良说,养老行业一定是慢慢成长起来的,每个从业者都要有“慢慢做,做好,有必要就做好”的决心。“能力有限的只能开一家医院,没必要按照九城的模式投入这么重的资产。目前政府有很多公私项目,做得好也能实现盈利。用利润去做第二个、第三个项目,也是非常稳健的发展方式。或者可以专门做区域性养老企业,在一个县、一个区、一个市做自己的品牌;也可以是专业的养老院,比如专门服务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

“能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12年,谭宜良经历了养老的艰难。作为行业先锋,对于想进入养老行业的企业和从业者,他也有自己的建议。“首先要有耐心,愿意花10年,20年去修炼;肯定是有感情的。对我来说,养老是一份事业,也是一份情怀。现在我把它当成一种福气。此外,还要有毅力和决心。开始容易,坚持不容易。养老第一线真的就是干所有的脏活。但这个社会需要这个行业,总要有人愿意做。”

在九如城的发展过程中,谭宜良一直感激他的团队,被他们对养老事业的热情和奉献所感动。他跟我们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我们一线的服务人员,人品都很优秀。一对夫妇从国家机关退休,到我们养老院服务老人。因为他们的父母在他们更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们感到很遗憾。现在像父母一样照顾养老院的老人。他们一直说要把自己剩下的10年,20年给老人,非常值得。这样的故事和感动太多了。”

谈及宜良本人,他也有明确的工作计划:“我48岁开始养老,不遗余力。我想干3个9年,也就是27年,直到75岁退休。我今年60岁了,还能在养老一线奋斗15年。”

03.“老了还没好死,是时代的悲剧。”

致力于养老事业,谭宜良看到了太多感人的贡献,也见证了太多尴尬的场面。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做好养老工作的决心。

1.养老第一线,平凡而伟大。

“疫情防控期间,所有医院都停业管理,政府也不允许养老院在防疫期间接收老人。但是,复工后,有的家属直接把回家过年的老人送回养老院门口就走了,也联系不上了。警察、公安局不能安置;即使能接受,医院其他老人当时也会有抵触和抵触情绪。那个老人呢?最后会单独安置老人,并配备专门的护工。”

正是带着这份责任和担当,在2020年疫情爆发的时候,谭宜良身先士卒,带领九如康养护援助队一行40人奔赴武汉,为那里的202位老人带来了专业的关怀和温暖的陪伴。“我们经历了长辈们当初的抗拒和防备,但当我们看到他们真正的内心需求,真心实意地照顾他们时,他们只是想看看我们的脸,记住我们的样子。”

在武汉的每一天都是身心疲惫,但也让谭宜良再一次看到了九如城护士们的伟大。“穿着防护服,戴着双层口罩,在又闷又热的情况下给老人洗澡,我们几个队员甚至虚脱了好几次。他们做这些事是为了钱吗?绝对不会,这就是奉献生命的伟大。”

2.中国的养老问题应该用中国方案解决。

谭宜良曾说:养老的本质是孝。

“当代的孩子很少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家庭和工作要操心。退休的老人也要考虑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除了帮助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诉求。”九如城一直在探索从“养老到教育”的转型,希望通过养老教育,让年满60岁的老人找到更积极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生命展现出更大的价值。

“我也进入了60岁的行列。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其实很怕听到‘养老’这个词。这两个字其实不好听,有种老了没用了,需要别人养的感觉。我不想这样老去,我想很多人也不想这样老去。”对人生有明确规划的谭宜良,也希望能成为这一代人的榜样,影响50后、60后、70后的人。

“这群人曾经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他们有很多智慧和经验。如果他们为社会贡献10年,20年,那将是多么大的贡献和力量。”谭宜良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同行一起,从一个社会活动的旁观者,变成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贡献者。

同时,九如城要传播孝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任何养老服务或机构都无法代替子女为父母尽孝。所以我们的使命是‘让天下儿女尽孝,让阳光照进老人心里’。我也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读三字经,背道德经,读论语,读大学,都很好。”

纵观中国的养老问题,谭宜良始终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中国人、中国的方案、中国独特的文化和背景来解决。经过12年的探索、打磨和市场验证,九如城完善了“四级养老服务体系”,以区县为单位,实现全生活照料、全区域覆盖。

“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作为一个企业,能够为推动社会进步,进一步呈现这个社会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觉得这才是企业存在的最大价值和意义。”谭宜良说。

利他为本,顺势而为;不忘初心,坚持前行。

对资本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有一条规则,在谈义的心中是不会动摇的:

用心为人民多做点事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