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的创业之路
多年来,张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多项自主创新技术在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1998为推动东岳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双方共同开发的东岳清华绿色制冷剂系列产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并获得美国sNAP计划批准推广,获得国际统一编号。东岳积极开发清洁机制,与三菱、新日铁共同承担了中国最大的CDM项目。2001年,张力推众筹,投入巨资,开工建设3000吨聚四氟乙烯项目。仅用了11个月,就由中国人民第一次成功建成投产。随后两年,规模迅速扩大至1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50%,改变了国内含氟高分子材料的落后局面。2万吨聚四氟乙烯技改扩建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火炬计划。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东岳和上海交大经过多年的艰苦攻关,攻克了关系到新能源利用的全氟磺酸树脂和离子膜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离子膜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国家,为我国氯碱工业和新能源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列为国家“十一五”科技重点项目。2005年9月8日,省政府加快东岳集团离子膜项目现场办公会在东岳召开。会议提出,要把离子膜项目列为全省支持的第一个高科技项目,加快离子膜项目产业化。市政府于2005年6月5438+065438+10月2日对香港东岳国际氟硅酸产业园进行招商,并在今年的市科大会议上奖励东岳5000万元科技扶持资金。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媒体报道了东岳的科技创新之路。
作为集团党委书记,张在党员队伍建设中特别注重自身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他提出了“批评是帮助,监督是爱护”的工作理念,使东岳形成了独特的批评文化和监督文化。他总结提炼了“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东岳精神,“尊德载事,以诚待人”的道德理念,“雷厉风行,一蹴而就”的东岳作风,全面推行军事化管理,带出一支能打硬仗、敢打恶仗、敢打必胜的东岳铁军。2004年,张代表公司党委提出了“3450工程”,即全面加强“三个务必”自我教育,深化“四讲”活动,按照“东岳优秀班子五条标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狠抓“东岳干部十条禁令”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2 0 05年,东岳作为第二批先进教育活动单位,张把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净化党员干部思想和灵魂的契机,确保干部走上正确的道路,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他专门组织党员作了主题为“多学、多想、多做、永远跑在前面”的报告。在整个先进性教育中,公司党委严格程序,不走形式,创新党员教育方法,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巡视组的表扬。公司党委狠抓干部考核和违纪干部查处,干部绩效考核与公司目标任务考核同步进行。考核结果是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目前在公司最有成绩和地位的有两个群体,一个是党员队伍,一个是退伍军人队伍。全体党员和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参加公司大型会议,成为各个岗位的模范和带头人。
张同志不仅承担了发展员工致富的责任,也承担了为当地百姓谋福利的社会责任。公司在教师节当天一次性向教育部门捐款30多万元,先后向政府、教育、交通、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和灾区捐款3000多万元,树立了民营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张的带领下,东岳先后荣获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资源节约型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是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火炬计划实施基地。东岳位列中国民营企业100强、中国化工企业100强。东岳于2005年成为中国10顶级品牌之一。
张,一个战斗在经济第一线的党员,熟悉的诗,激发了他的英雄主义。他用20年的时间,把一个乡镇企业推到了世界氟化工行业的前列,使其主导产品规模、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均居亚洲第一。这个山东汉子,带着齐鲁文化的滋养,军旅生涯的磨砺,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为国争光的赤诚,在中国打造了一个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特征明显的氟化工帝国,一个科技、环保走向世界的国际东岳,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