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地理信息

花都——位于广州的北大门,是南北交通大动脉,被誉为“省会的屏障,广东南北的咽喉”。这里是“山水钟灵秀”之地,山峦起伏,平原四季盛开,青山、碧水、蓝天、绿地,构成了一幅山水、田园、现代都市相伴的美丽画卷。

花都(原花县)汉代属番禺,隋属南海县,宋属番禺、南海县。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南海、番禺两县部分选县。因县城靠近华山,故名“华县”,隶属广州府,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就诞生于此。民国时期,华县主要是省直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江北区、珠江区、贝约行政区和佛山区。4月1960被指定为广州某县。1993年6月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命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代管。2000年5月21日,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在改革的春风下,花都充满活力,从一个欠发达地区跃升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繁荣、具有现代化规模的城区。

优越的自然环境

花都气候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8种;东流流溪河,西流巴江。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8度,年平均降雨量1.753.9 mm,平均相对湿度76%,无霜期365天,地下水位约1.2-3.5m,年平均地表水流量1.65438。

花都面积969平方公里,“三山一水六平原”。山区近200平方公里,湖泊水库众多,中小型水库17座。著名的水库有张芙蓉水库、九湾滩水库、三坑水库、富源水库和集义水库。水库周围是美丽的山峰,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外观整洁。目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9.7%。规划了6个森林公园,包括广东王子山森林公园、广州高百丈森林公园、广州九龙潭森林公园、花都布市石森林公园、花都富源水上森林公园、花都丫髻岭森林公园。

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花都作为田萍王国领袖洪秀全的故乡,在蜿蜒曲折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拥有洪秀全故居、洪秀全纪念馆、冯云山故居等文物古迹,紫正大夫庙、盘古王庙、潭埠镇朗头村民民居、花东镇高希村欧阳庄民居等古建筑群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省内首屈一指的道教圣地圆玄道观。其中,洪秀全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而且可以带动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现在,洪秀全故居-圆玄道观-大臣庙连成一线,以其丰富的文物史料,成为花都乃至广州的特色旅游景点。

独特的交通优势

花都是广州的北大门,是珠三角通往中国内地的门户,拥有国内罕见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中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新国际机场位于花都。2004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年客运能力250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1万吨,最大规模为年客运8000万人次,货运300万吨。

广州北站,广铁三大始发站之一,位于花都,中铁大动脉——京广铁路穿境而过。最高时速340公里的武广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在花都设站。

还有三条国道(105、106、107)和五条高速公路(京珠、机场、广清、界北、广州北二环)穿境而过。

国家二类口岸花都港,可直接向港澳提供数千吨货船,年吞吐量30万标箱,散货300万吨。目前正在扩建,2009年底年吞吐量将达到500万吨。

广州正在加快地铁的规划建设,实现与花都的无缝对接。连接花都汽车城和新机场、广州市区的地铁9号线于2009年开工,将于2012前开通。未来还会有广州北三环和城际列车线路连接花都和广州中心城区以及珠三角其他地区。

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

目前,花都区下辖新华街道办事处、花山、梯子、狮岭、赤坭、炭步、雅瑶等7个镇和***188个村(居)委会。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4.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43万人,农业人口43.99万人。

近年来,花都经济社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2008年,花都地区生产总值489.56亿元,按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66.87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99亿元,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各区第三位。

社会事业也与经济和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第三届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区、全国军队专业干部安置先进单位、全国农村中医药先进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中国花木之乡、广东省文明城市等。在广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中,花都区也是全力投入,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