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 ~
铁路船入华引起的反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进出口贸易、农产品商品化、新兴市场的发展、近代城市的兴起等方面对晚清铁路船与商业的关系进行初步考察。
1.进出口贸易的变化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铁路、轮船对晚清商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895之后。这是因为在1895之前,中国拥有的铁路只有微不足道的364公里。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战败后,兴办实业救国的热潮才导致了中国铁路建设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董卿、吉焦、滇越、韩晶、粤汉、津浦、沪宁、水镜等铁路干线相继开工建设。即便如此,中国的铁路在清末也只有961165438公里。船舶也是如此。在1895之前,清政府并没有禁止民间自由设立航运公司。除了清政府批准的海运招商局,其他中国海运公司很难点名。1895年中国的船只有一艘* * *只有145有32708吨。此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船只得以进入中国内河,清政府被迫取消了禁止华商开办船公司的禁令。这样,在1911年里,中国的船舶数量只上升到901 90169吨。所以1895以后现代铁路船对商业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我们的考察主要从这里开始。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
表1中国对外贸易值及其指数(1895-1911年)单位:1000海关二。
年份|净出口值|净进口值|贸易总值指数
1895|143293|171697|314990|100
1896|131081|202590|333671|105
1897|163501|202829|366330|116
1898|159037|209579|368616|117
1899|195785|264748|460533|146
1900|158997|211070|370067|117
1901|169657|268303|437960|139
1902|214182|315364|529546|168
1903|214352|326739|541091|172
1904|239487|344061|583548|185
1906|236457|410270|646727|205
1907|264381|416401|680782|216
1908|276660|394505|671165|213
1909|338993|418158|757151|240
1910|380833|462965|843798|268
1911|377338|471504|848842|269
注:总贸易指数由作者计算。
资料来源:郑友八《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第335-336页。
从这张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从1895到1911,我国进出口贸易值均呈直线上升趋势,进出口贸易总值在16年增长了两倍多。在贸易值的快速增长中,表1未能反映的是,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在下面的进出口商品分类结构变化表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
表2中国进出口货物分类变动情况1873-1910单位:千元。
年份|进口商品|出口商品
|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农产品|矿产品|半成品|成品
|值| %|值| %|值|% |值|% |值|% |值| % |值| %
1873|8383|8.1|95104|91.9|2866|2.6| —| —|105572|97.4
1893|19733|8.4|216090|91.6|28423|15.6| —| —|153290|84.4
1903|76582|15.0|432477|85.0|89496|26.8|1563|0.4|242902|72.8
1910|126948|17.6|594351|82.4|231957|39.1|4416|0.7|356964|60.2
说明:“半成品和成品”主要指丝绸、茶叶和一些手工艺品。
资料来源:根据严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对科学出版社1955第72页表14和15重新计算和排列。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在进口商品的变化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比重都在逐渐增加,但增长幅度并不大。虽然消费品进口比重在逐渐降低,但绝对进口额却在明显增加。在出口商品中,矿产品的出口数量可以忽略不计,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值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它们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只有农产品出口,无论绝对值还是指数,增速都很惊人。1873年农产品出口额仅为286.6万元,仅占出口总额的微不足道的2.6%,随后迅速增长,1893年达到2842.3万元,占出口总额的5.6%,1903年进一步增长到8949.6万元。与1910相比,农产品出口额7年增长2.6倍。相比1873,涨幅高达80.1倍。增速在所有出口商品中排名第一。农产品出口之所以增长如此之快,从根本上与这一时期铁路船舶即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有关。由于这一时期的农产品只能作为原料出口,铁路和轮船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内地农村到通商口岸的运输距离和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使一些数量大、价格便宜、容易腐败损坏的农产品长期运输成为可能。所以,很多过去不能出口的农产品,变成了出口商品。此外,由于运输方式的变化,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65438年至0895年期间,即甲午战争前,中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茶叶、生丝和丝制品。上世纪70年代,这三种地方商品的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90%,在1892中仍占62.5%。其他农产品虽然出口,但是数量有限,产地需要在港口附近。二十世纪初以来,随着铁路干线的修建和船舶运输的发展,这种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变。表3选定的八大主力农矿后,夺取中国内河航权和铁路建设权一直是其争夺中国资源、倾销国货、开拓新市场的重要政策之一。他们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夺取内河航行权。夺取长江航权的过程很有代表性。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列强攫取了沿海航行权和长江口上海的航行权。1858天津条约规定,开放长江沿岸的镇江、南京、九江、汉口为通商口岸城市,列强攫取的航权也从上海延伸到长江中游的汉口。1876烟台条约规定,开放芜湖、宜昌为通商城市,外国在长江的航行权进一步扩大到宜昌。1895年的《马关条约》进一步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越州为通商城市。这样,除了长江干流的通航权被列强扩展到四川重庆外,外国船只打破了以前禁止进入内河的禁令,可以经由运河沿吴淞江驶入苏杭。与此同时,列强还获得了国内货物的装运权、内地贸易权等一系列特权,打开并获得了中国广阔的内地市场。列强在一步步获得中国内河通航权的同时,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铁路修建权的抢夺。例如,英国商界的“主要野心是将中国带入铁路时代,部分是为了拥有投资场所,部分是为了打入内地市场”。因此,英国除了在内地与外国列强激烈争夺铁路建设权之外,还“非常关心修建一条从仰光到云南的直达铁路,以打开通往中国的后门”,并为此“拟定了各种方案”,准备一方面把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与法国在华南和越南的扩张势力结合起来。
列强竭力夺取中国内河航行权和铁路建设权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近代交通工具铁路和轮船在开拓市场、攫取商业利润、扩大列强势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个国力衰弱,缺乏先进生产力的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一点上,20世纪60年代在长江航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国启昌轮船公司的主要人物金能亨对长江航运客货业务的利益做了一个调查,很有代表性。经过一番调查,他认为长江的“营业额”几乎难以估计...,也就是原棉方面,当时估计长江流域的产量大大超过了美国全国的产量。抛开中国国内贸易量不谈,单是外国人经手的货运量就相当可观。湖南湖北的茶叶有500多种规格。当它被供应到市场时,...一定要顺长江而下。就湖南和湖北的茶叶来说,总量估计有7万吨。熟悉中国贸易的人都很清楚,7万吨货之后还有更多生意可做。".在返程贩运方面,金能亨估计“返程货运量也很大。初步估计汉口出售的外国棉布将达2.5万吨,“这些棉布只占上海进口总量的一小部分”。是真的。外国轮船在获得长江轮船的航权后,在其从事的航运业中获得了高额利润。以美旗昌轮船公司为例。1867年“净利润高达806011”,其中“仅长江上游运来的棉花就为公司赚取毛利约24.2万”。美国公司如此,英国公司也是如此。“英国航运公司的董事们和中国之间的交易都是历史上最赚钱的。单就上海丝而言,今年完全有可能达到5万件(1860)。丝的运费是10两每块银,一共50.2万斤,就是16.25万斤!!!"
除了攫取巨大的商业价值,利用铁路船只开拓中国大陆市场也是列强关注和争夺的焦点之一。抢占长江上游航权,进而打开四川省乃至更广的西南大陆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例如,1871年在英国朴茨茅斯举行的商会联合会上,许多商人建议“为了促进与中国的贸易,应说服(英国)政府在下一次修改条约时获得英国商人通过长江进入中国腹地的(权利)”。1872,商会联合会写了一份《请求长江上游对外国船舶开放,让中国最富裕、最勤劳的省份(四川)……可以直接与欧洲交流》的提案。根据1878宜昌港的业务报告,“如果没有足够吨位的船只在最短的时间内供应本港口的全部贸易和通过本港口与四川的贸易,英国商人将大大改变这种局面,增加更多的船只。”因为“船舶运输的利润绝不是行业的唯一效益,它也给鄂西生产以新的刺激。”“汉口和常之间的轮船运输,最大的好处是英国的货物可以提前30天运到巨大的四川市场。四川是一个极其富饶的省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交通工具的增加将直接而明显地刺激英国商品的消费和当地过剩产品的出口。”“它已经成为我们在中国最好的市场之一,每年销售超过90万件棉制品和11万件羊毛制品。”
5月1886,12日,英国人霍尔西在曼彻斯特商会的一次特别会议上宣读文件时,特别说明:“我们经常要求与重庆建立定期船舶交通,这将给商业带来很大好处。”根据他的调查,如果重庆能够顺利通航,那么“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制成品在缴纳关税后就存在于重庆,本省和云贵各大城市的采购商就可以用分出口税单从这个据点(重庆)运输他们采购的货物,只需要缴纳转口税就可以运输到最终目的地”。他兴奋地预言:“四川作为英国工业品的消费地,很快就会在世界市场上有很高的地位。”交通的改善将促进四川省各种产品和工业的大发展。不用我举川丝的例子。这种有价值的产品的可能发展确实是无限的。在四川省的东部和中部,几乎每家每户的妇女和儿童都从事养蚕和缫丝。四川丝绸和其他出口商品的发展将因为长江上下游之间更安全、更快捷、更便宜的交通工具而蓬勃发展,这将大大提高和平、勤劳和富裕的四川人的购买力。在这里我还可以告诉你,在中国的西部,煤炭产量丰富,煤矿就在河边。".英国《泰晤士报》1888也说,如果重庆海运成功,“将把7000万人的贸易送上门;兰开夏郡、米德兰郡和约克郡的制造商可以使用从伦敦和利物浦的简单再出口,并支付5%的从价税,将它们运输到1500英里深的亚洲心脏,或几乎在中亚高原的脚下。他的成功意味着广大而遥远的人口和西方制造商之间,以及生活在长江下游和海口的数百万人之间的免费而廉价的运输。它还意味着在世界上最长的1500英里的路线上安全、快速和廉价的运输。"
未来的历史发展也确实证明,四川内地市场的发展与川江上航行的船只息息相关。可见,列强争夺中国的内河航权和铁路建设权,一方面是因为内河航权和铁路建设权的取得是列强开拓和获取新的商品市场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因为它是构成列强在中国的政治权益和势力范围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之一。这就是典型的日本驻汉口总领事水野彩香幸雄所说的“海运航线意味着商业权利的延伸,一国利益的确立才是开始”,以及在开辟长江航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日本白岩隆平所说的“贸易和殖民必须靠运输线来延伸”的说法。在这里,铁路和轮船这种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起到了扩大外国经济侵略和政治势力、扩大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结构和扩大中国大陆市场的双重作用。而且,这一时期的这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