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工资没有欧美公司高”?

在华日企薪酬普遍低于欧美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郑源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和日本能源协会联合开展了日资企业薪酬福利调查。本次调查的员工人数为10000余人,涉及数十家日资企业,其中58%为独资企业,42%为合资企业,包括大金、欧姆龙、柯尼卡、美能达、住友、三井化学等。

整个调查过程显示,日本在华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涉及的行业以服装、家电、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等制造业为主,不像欧美在华投资的企业,多为技术密集型。所以日企对制造人员的需求更大,尤其是制造管理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

薪资水平应届毕业生薪资低于欧美企业。

日资企业的起薪普遍低于欧美企业。在日资企业,刚毕业的博士平均月薪可达4000元,而在欧美企业,平均月薪可高达7800元;日资企业的硕士生可以拿到3200元左右的起薪,而在欧美企业是4700多元;日资企业本科生起薪可近2200元,欧美企业3000元。至于中专生,他们在日资企业的起薪只有1200元。从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来看,欧美企业的薪酬取向相对较高,日资企业相对较低,但欧美企业对其招聘员工的要求远高于日企。

薪资水平在欧美比较低。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日资企业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普遍低于欧美企业,并且随着职位的上升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工人职级上,日资企业员工平均年收入654.38+0.6万元,欧美企业员工平均年收入2万元。日企普通员工年收入约3.2万元,欧美企业可达4.5万元,比日企员工多近40%。随着职位的上升,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主管岗位上,日系和欧美业务主管的收入分别为5.8万元和8万元。在经理及以上岗位,日本企业经理平均年收入为654.38+0.2万元,欧美企业经理可达23万元,差距在2倍左右。调查显示,2004年日资企业整体平均薪酬增长率为8.24%,略低于欧美企业9.4%的增长率,一般职工薪酬增长率也略低于欧美企业。

原因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郑源研究部的李双认为,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两家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取向不同。在华东投资的日本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或机械制造业,他们更倾向于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很多公司在中国没有设立R&D部门,所以目前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很高。欧美企业往往需要高端人才,而这些高端人才承受着巨大的商业竞争压力。所以欧美企业更倾向于用高薪来激励员工,尤其是一些高层管理人员。

职位工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日资企业税前年均现金收入为654.38+0.26万元,是欧美企业经理及以上人员相应收入的54.5%。部门主管人员6万元,是欧美企业的71.3%;专业技术人员4.9万元,占欧美企业的69.2%;普通员工3.8万元,是欧美企业的79.8%;工人数1.9万元,是欧美企业的68.3%。

总监级别(部门经理)

部门主管中,销售主管的年均现金收入仍处于最高值,为654.38+0.72万元;其次是信息技术课程时长654.38+0.3万元;工程654.38+0.32万元;最低的是生产管理总监,年现金收入6.3万元。此外,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负责人的年度现金收入在所有部门中处于中间位置,分别约为12.3和10.7万元。

部门主管和总监(部门负责人)、重点客户和信息科技部门负责人职位较高,年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1.5万元和1.4万元;区域销售部负责人和销售行政部负责人次之,约为9000-65438+万元;财务、人力资源、行政部门负责人居中,约6.8万元;仓库助理部门和生产助理部门的长期现金收入处于最低位置,年均现金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

技术工程师调查分为高级、中级、助理工程师三个级别,其中高级工程师年均现金收入最高,可获得81万元;高级以下的技术工程师在3万到4万左右浮动,彼此差不多。

人才流失率高于欧美企业

日本企业的平均离职率高于欧美企业。到2004年底,欧美企业平均离职率约为14.8%,而日资企业平均离职率高达24.3%,这似乎与人们普遍认为的日资企业相对稳定大相径庭。

日本企业的部门主管、一般员工和工人的离职率普遍较高,而部门主管、专业人员和业务(销售和营销人员)的离职率普遍低于欧美企业。由于日本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日本工人在企业中占很大比重,尤其是大多数制造业日本企业普遍使用农民工。所以实际情况看起来日企并没有外界说的那么稳定,很多工人的流失率其实远超欧美制造企业。

原因分析:通过对比日资企业与欧美企业的人才流失情况,日资企业的主动人才流失率为17.86%,而被动人才流失率(辞退员工)为6.61%,主动人才流失率是被动人才流失率的2.7倍。而欧美企业的主动亏损与被动亏损的平均比例仅为1.06:1。据李双分析,日本企业被动人才流失率低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企业看重团结的力量,很少主动裁员,所以除了企业合并和大规模减产的原因,很少有解雇员工的情况。

日本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而办公室文员、工人和业务员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和福利”。

这主要和日资企业的企业结构和文化有关。日资企业进入中国后,大多还是采用当地日式管理模式,强调“一致性”,重视员工的团队精神,不强调人员个性的发展。日资企业大多不注重各种福利的提高,基本按照国家社保部门的规定缴纳保险费率,其他福利很少。另外,部门主管(相当于欧美企业的部门总监)以上的职位基本都是日本员工,甚至有些企业的部门主管(相当于欧美企业的部门经理)的职位也是由日本员工担任。这无疑很难留住注重职业发展、希望有更大发展空间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所以主动离职的比例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