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20世纪20年代中国三大制作公司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1931年初,新成立的电影制作印刷有限公司等在报纸上登广告,公开发行股票,股份金额10元,总金额1万元。广告的标题是:“富国富民,利民劝善,国内名人,集思广益,顺应时机,公开组织,无限发展,打胜仗。”这个标题充分显示了罗明佑的想法:追求理想和利润。他创办的公司是联华电影制作印刷有限公司,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电影界的人一起出现在上海滩上,有很多英雄和女英雄。因为除了民族资本家,连黄和杜都涉足电影业。他们都各显神通,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虽然鼎盛时期只有七年。

贵族大学生罗明佑出身名门,他的三叔是北洋政府首席大法官。罗明佑很英俊,长方形的大脸,宽下巴,很有骑士风度。对中国电影史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听过罗明佑京华真光影院大火的故事:他让员工先救邻居,他负责赔偿医院及其员工的损失。

罗明佑毕业于北京大学,有着优雅的旨趣,精通英语,并且相当接近和关心有知识和有见识的人。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能在他名下的电影院上映,他还开了一个学生周日早间秀,票价也算幸运。避难所?916《黑鬼》演出上海门票价格。

然而,罗明佑并不总是一个好人。他是20世纪30年代最现代的电影经销商。1927年创办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后在北京、天津、东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均有“直接或间接管理的公司”,上海、香港、广州等地的电影公司也与他有业务往来(《北京电影工业史志》)。他的精明让他在30岁之前就结下了这张大网。

毫无疑问,罗明佑将进入电影业。他对中国电影的质量不满意,电影院没有足够多的好的中国电影。而且,中国电影也能赚钱。然而,当时他对电影制作了解不多,他唯一熟悉的上海朋友是黎民伟。周成仁、李亦庄在《赞美与求真》一文中,简述了罗明佑与“港片之父”黎民伟的相遇。

那时黎民伟正处于低潮。他从香港回到上海后,与李英生共同创办了上海民信电影公司,但亏损严重,难以为继。罗明佑从北京去上海找黎民伟,长谈了一夜。最终,“罗与李于10月初以165438+达成合作协议,2月以65438+与民心公司合作拍摄《故都春梦》(孙瑜导演,、朱士林编剧)。黎民伟在1929年2月28日的日记中记载,他们从上海经青岛去北京,就是这个协议的落实。1930年8月,以民信公司、华北公司为基础,黎民伟经过讨论,邀请上海大中华百货、上海电影公司、友联电影公司以不同方式加盟联华。此外,在上海经营印刷业的黄益措和李北海的香港电影公司也加入了进来...65438+2月27日,联华电影制作印刷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成立。”联华* * *设立了四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独立制作。“各厂在电影题材和拍摄成本上基本都是各做各的,实际上是自负盈亏。”

罗明佑的精明还在于,他拉拢了当时的香港首富何东爵士、吕根、于凤至(张学良夫人)、熊希龄等商界和政界人物作为股东。这些人其实不问联华的实际事务,但都扮演着“避死金牌”的角色。

影片开头,自然是一片混乱。

联华创立的时候,也是中国电影行业从“疯火”转向相对冷静的时候。对照说明书就能看出来。

联华首部电影《野草闲话》上映时,说明书上明确写着“有声音的国产大片”,而在1927中,杨乃梅主演的《郭华总统》则被描述为“浪漫而光鲜的电影”,能吸引人眼球的地方都列了出来:“水中有打斗,波涛汹涌,灵魂激荡,一定要看。”快乐公司拍摄的《奇遇》占据了一切:《神怪侠客的搞笑名片》。燃烧的红莲寺更加强烈。30年代末再放的时候,广告上写着“明星公司风靡全国唯一的神器——武侠系列”“昆仑派与崆峒派斗剑不同”“飞剑千里取头!淫行,逃不过侠客老爷!”既然她是“荡妇”,手册里的价目表上明确写着“幼儿减半”。宣传词处处“直来直去”,透露着迷茫(张伟的《往事》包含了大量当时的电影说明或广告,用词直接,让人惊讶)。

表面上看,在联华成立之前,中国的民族电影产业已经很热闹了,但这只是混乱造成的假象。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电影界后来的“诗人导演”孙瑜还在清华读书。他应聘了“华北电影大王”罗明佑的广告,写了一篇美国《来魂》的影评,得了一等奖。他在回忆录《路》中说,他万万没想到9年后(1929),罗明佑会拿着《故都春梦》的剧本,请他当导演。更有意思的是,梅兰芳在1930的秋天从美国回来,在南京大剧院看了《故都春梦》的放映,里面居然有一段他拍摄的《霸王别姬》和《剑舞》。那时候已经是有声电影了,电影院用《深夜》来配梅兰芳的身材。虽然不能完全一致,但“这是一项艰苦的努力。”这说明当时电影人的版权意识淡薄,梅兰芳的《我的女儿散花》的版权其实不知道怎么就到了香港民信公司手里。

因为对电影的热爱,孙玉陀的著名剧作家洪深自荐进入电影圈。明星说要“好好想想”,孙瑜就走了。两天后,他去找了当时另一家电影公司的经理神舟。“很遗憾的告诉我,国内电影出现了大衰退,100多家电影公司相继倒闭,神州即将终结。”

当时,孙瑜还记下了他看到的一个细节:已经是知名导演的李萍倩,正独自站在一块长长的木板上,无聊地四处玩耍。

虽然电影行业很难进入,但孙瑜还是在1927加入了长城影业公司,这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片虚假繁荣的景象。严和孤儿救祖的结果,建立了几百家皮包公司,粗制滥造,一枪换了地方。一些“为生活而艺术”的公司很缺钱,比如“长城”、“神州”。本地观众和南阳市场都喜欢“烧片”和“古装片”。孙瑜在书中写道:“据说对于武侠片,南洋群岛的电影制作人评价购片的标准是:十部中有十部是一等片;十部中只有八部是B级片;至于十本书只有四五本,就算失败也要低价出售。”

孙瑜看到的是当时民族资本的无序恶性竞争。卢红石引用《中国电影史》1905 ~ 1949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年鉴》数据:“到1926年底,国内上市的制片公司有179家,其中美国公司4家,1923年,常规长度的国产故事片只有5部,但在1924年,增加到16部,而在差不多80年后的2003年,中国国产电影只有140部,2004年才上升到240部。由此可见当时的电影市场有多热闹,虽然是假的。客观来说,此时国产电影的地位有所提升。

张世川也促成了这一幕“火烧大观园”。很多人把烧红莲寺引发的“焚风”归结为人们对政治环境的逃避,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资本为了生存,有着强烈的投机本能。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民族资本的份额从未超过18%(《中国电影史》1905 ~ 1949)。为了生存,自然是什么赚钱就拍什么。张世川一口气拍了18集《火烧红莲寺》,杂七杂八的人在屏幕上千疮百孔。除了最初和平江卜晓生的《江湖奇人传》有点接近,那简直就是张世川自己的想象。民国电影圈的纪录片列出了一堆“烧”:烧清流寺、烧九龙山、烧白雀寺、烧七星塔等等。还有一些公司,比如月明、友联,专门做这类片子。

都是因为电影从小玩意变成了赚钱的小玩意。

1913年,张世川和郑秋正等人成立新民公司,为美国伊舍的亚洲电影公司拍摄《一夫一妻难》,在当时没有任何影响。拍完郑秋正,接着拍文明戏。张世川只拍过一些短片,也就是给外国人打工。

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独立的电影部,这是第一个由国家资本全资拥有的电影机构。影视部拍过梅兰芳的《春香闹学堂》、《我的女儿散花》,但都只是片段。

国资刚涉足电影行业的时候,基本成绩都是不成功的:1916,张世川一个人创办了魔仙公司,拍完《黑衣人谋杀案》后难以继续。1919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也联合部分股东集资65438+万元成立中影制造有限公司,两年后倒闭。

有一群赚了大钱的“票友”。陈寿芝、石、、徐新富、、刘杰都是买办,在洋行工作,都喜欢看文明剧。《燕》已经演出半年了,这让他们想到把它拍成电影。他们也有这种能力。于是他们租用了商务印书馆电影部的设备和人才,由陈寿之亲自扮演颜,而则由一个心地善良的妓女扮演,由颜出演。张炜在《往事尘埃》中记录了当时一些人的看法:中国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学习,一天天进步。“他们跟不上西方人吗?”《颜》还是有很强的玩票性格,因为这些人拍完这部片子就没有再接再厉的意思了。

严刺激了张世川,张世川与郑正秋等人重新组建了明星公司。return engagement在1923拍摄了《孤儿救祖》,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丰厚的利润。1923 65438+2月18,影片在上海爱普路影院上映。第二天就有人来买8000元的南阳地区放映权(《中国电影史1905 ~ 1949:中国早期电影的叙述与记忆》)。

大大小小众多资本蜂拥而至,最后都走上了武侠怪兽的道路。

因为动乱,大多数制片公司都被淘汰了。很多人感叹“神舟”和“长城”两家公司失败,是因为他们坚持了教育社会的理念。1926年,虽然“事业”增资,成为国光电影公司,但三年后因为亏损而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