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830怎么了?怎么摔的这么惨?

2.最新报告

2008-06-23飞跃系(600830)资金门涉及的两个卒子比较奇怪。

大红鹰(600830,)更名为香溢融通后,事情不减当年。

6月19日,香溢融通发布公告称,旗下典当行卷入闰系资金门,香溢融通随即封在涨停板上。

6月20日,财经网站公布了深沪股市换手率前五名,香溢融通排名第五。财经网站给出的评论是:量能过大,风险加大,要多看少动。

两个卒会影响收益

19年6月,香溢融通发布公告称,旗下泰国典当、德启典当向飞跃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支付6000万元。此外,他们还向王楠信息产业集团及其关联企业支付了7000万元的典当款,计654.38+3亿元。

据了解,上述典当票的到期日为今年3月3日,但公司信息披露晚于3个月后。因此,有投资者质疑其行为是否违法。

香溢融通董秘林给出的解释是,典当行业的特点不同于其他行业。典当到期后还有很多其他措施,比如续保。

严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溢融通的说法可以接受。“无论如何,公告必须及时发出。市场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会探究一笔贷款的风险程度,而是市场会在公告后做出判断。他的说法可以理解,但不能成为不及时披露公告的理由。”

香溢融通在公告中称,“目前飞跃集团及下属公司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困难,短期内收回上述典当款的可能性不大。”至于借给王楠信息及其关联企业的7000万元,也存在不确定性,因为已经进入重组程序。

天相投资有限公司研究员向涛预测,极端情况下,654.38+0.3亿元的典当款无法全部收回,将影响公司每股收益在0.2元以上。

目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初,飞跃集团有限公司(不含飞跃系其他企业)贷款余额为33278万元,共涉及17笔贷款。

相关新闻显示,浙江台州当地政府正试图为这一飞跃扫清道路。但截至记者发稿,尚无企业表示将介入跨越式重组。可见,翔翼融通短期内基本不可能获得飞跃式还款。

记者联系了香溢融通旗下的浙江泰典当有限公司,但泰典当相关人员的态度似乎不太友好:“我们领导不在。”然后他挂了电话,坚持不提这件事。

与飞跃的交易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2008年6月4日,大红鹰(现香溢融通)子公司65438、泰典当、德祺典当向飞跃集团子公司飞跃进出口、飞跃股份支付三笔典当款,金额6000万元。

这些典当行和典当行是两家公司对飞跃集团的6000万元应收账款。典当行到期日为2008年3月3日,由飞跃集团、、阮、朱敏发提供连带责任保证。

邱继宝是飞跃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阮是的妻子,朱敏发是飞跃集团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典当行与连带责任保证人有关联关系。

湖南经济网文章《从废墟中爬出来的思考》对湘益融通的质押条件和放贷行为提出质疑。

文章质疑道:“像香溢融通这样的典当行,可以将飞跃集团的应收账款(或内部应收账款)抵押出去,并借出全额,这简直是笑话。也就是说,你去典当行贷款,拿欠你的钱的收据做抵押,可以得到1,000%的典当款。这是严重违背典当逻辑的,一定隐藏着更大的黑幕。

对此,颜表示:“这个行业不会规定什么东西可以抵押,但肯定会是比较容易变现的东西,或者是优质资产。”同时他表示:“拿应收账款的收据做质押是违法的,这种不确定性很强。他可能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典当行业的一些规定。这是非常不确定和有风险的,不排除有黑幕业务的存在。”

一位曾经给香溢融通打电话借钱的人士告诉记者,香溢融通的质押贷款条件似乎没有什么规则,很多东西因人而异。

当该人想知道向他借款需要什么样的质押形式时,香溢融通业务管理中心给出的答案是:“质押的条件根据企业和还款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当投资人声称自己是缝纫机企业,想以和飞跃集团一样的形式贷款时,管理中心说“不行”,具体原因只说“不一样。”但他反复对该人说:“要借钱找公司谈”,似乎还有很大的改变空间。

未及时披露信息,提前泄露?

TOPVIEW数据显示,自2008年4月中旬以来,香溢融通的机构持仓数量呈大幅下降趋势,而散户却大踏步前进。

记者查阅了香溢融通4月以来的换手率,发现香溢融通的换手率从4月17开始上升。Wind系统显示,香溢融通4月16日换手率为30739,4月17日至5月30日换手率已达65438+万以上。

机构大规模提前撤离似乎有点怪异。

香溢融通19日交易量极为罕见。作为今年一季度基金依然持有的香饽饽,机构是否没有自救的倾向?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该机构已经提前退出。

上证报今年3月提供的数据显示,香溢融通机构持仓比例高达37.9%,多家基金公司重仓持有该股。即使该股从最高的28.18元跌至18元以下,机构持仓比例仍超过30%。

然而,该组织的态度在4月底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料显示,从4月底开始,机构开始大规模减持。目前机构持仓比例仅为11.9%,并在两个月内减持至流通股份的20%。

这似乎让人看出了一些玄机。为什么之前那么看好的机构在大跌之后选择了撤退?

要披露的信息是否应该提前泄露?他们是不是已经提前知道了没有及时披露的消息?记者试图联系提前退出的组织,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