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电力设计行业前景如何?

中国电力行业未来发展如何?也许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让我先以英国电力行业为例来分析一下。毕竟英国的电气化和工业化走在了我们前面。

英国电力工业述评

英国的电力工业可能在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开始扩张,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接近饱和。

英国电力工业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60年代,今天的英国电网基本上是在那个时代建成的。在20世纪60年代的鼎盛时期,英国的变压器设计师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变压器——集成系统变压器,这种变压器适合于自己国家的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一套变压器行业规范。与此同时,各种电器制造商(EE、AEI、GEC、费兰蒂等。)开始了产业扩张和兼并。其中,英国通用电气公司(GEC)在60年代中后期合并了英国电气公司(EE)和联合电气工业公司(AEI)。

然而好景不长。70年代,随着英国(这里指英国和北爱尔兰)电气化的逐步完善,英国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为了生存,各种电器制造商不得不投资海外业务,主要是前殖民国家(那些国家刚刚需要独立建设)的电器业务。结果,英国的通用电气公司(GEC)和曾经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的电气巨头费兰蒂在海外经营了大约65,438+00年。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中期,一些电器厂商再次遭遇无休止的资金困难,又一轮产业整合开始。邓迪的BONAR LONG生产厂首先出售给一家挪威公司,然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新成立的ABB收购。至于费兰蒂和GEC,他们分别在1993和1999中挣扎着破产。百年老店FERRANTI部分业务被公司转让,英国通用电器GEC被法资企业阿尔斯通收购。整个八九十年代,英国优秀的电器制造企业基本都被外国收购了。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已经从国有的中央发电委员会CEGB拆分为一家大型国家电网公司、几家配电公司,以及几家发电公司和售电公司。英国电力工业实现了发电、输电、配电和销售的分离。

20世纪英国电力工业的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电气化(1950-1970)时,其电器制造商就会扩大工业。一旦电气化完成(1970' s),电器制造商将选择出口国外产能,以消耗过剩产能。当产能输出疲软时,企业的生存会遇到很多财务问题,最终导致英国电气行业从1980调整到1990。当然,这一轮产业调整是由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英国保守党政府主导的。这期间,往往是无休止的降薪裁员。据说英国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一些老师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产业调整中从行业转行就业。他们的学术造诣使他们熬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电力行业的萧条,迎来了新世纪英国学生的黄金时代。相比之下,住在经济适用房(议会屋)的失业英国工人(包括电力工人)及其后代就没那么幸运了。

英国人庆祝玛格丽特·撒切尔逝世(图片来自网络)

2016/04/02

对中国电力工业的思考

目前,我国的电力工业已经实现了发电与其他输配电销售三者的分离。未来的电改是否会朝着英国的方向走,实现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的完全分离,还有待观察。但可以预期的是,当一个国家逐步完成电气化后,电力行业应该会面临产能过剩等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一幕出现时的预测:

1.电气设备厂和电力建设集团

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这两类企业应该是最先受到冲击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订单减少,导致年终奖减少。各种企业为了摆脱困境,可能会把产能输出到海外,就像上世纪英国的电器巨头一样。但中国不像英国,没有类似英联邦那样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的稳定的海外市场。所以海外产能输出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即使中国有几个友好国家,那些小国能否大规模吸收这个超级大国的电力生产能力,也不得不打上一个问号。更何况还伴随着坏邻居(参考中国在缅甸的水电投资和中泰高铁项目)。因此,未来几年,随着国内电力行业的饱和,各电气设备制造商和电力建设集团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应该会加剧。在竞争中,掌握国际领先或垄断技术的企业能够成功占领国内外市场。

2.发电集团

其次,发电集团要受到打击,影响体现在年发电量减少,导致电力企业亏损。在此背景下,各大发电公司可能会争夺上网权(向国网调度寻求发电份额)。同时,企业(如果有能力的话)可能会(内部)利用金融或行政手段降低原材料价格,从而降低发电成本(我感觉国内发电企业目前不具备做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能力,部分原因是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不在国内)。如果互联网接入和降低成本的竞争还是亏损,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降薪裁员(这一幕发生在八九十年代的英国)。

3.国家电网公司

要知道,电力行业作为能源行业,它的不景气往往伴随着钢铁、石化等耗能企业的不景气。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的企业面临萧条,财政赤字就会增加。改革可能着眼于国家电网这块蛋糕。至于怎么改,会不会走英国模式(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四个部门全部私有化、完全分离),笔者认为能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即使走,也不会在那条路上走太远。换句话说,未来不太可能像英国那样完全私有化,而很可能是部分私有化,即“抓大放小”,把一些亏损的子公司(一些单位)卖给民营企业或地方政府。然后民营企业或者地方政府成立公司,然后重组、裁员或者返聘(通过各种手段)。至于哪个单位会被放弃,国家电网(尤其是财务部门)应该最清楚。但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如果一个本地设备(姑且说是电力枢纽变压器)通过负荷的经济价值低于维护这个设备的成本,这个电网很可能是国家电网公司的负资产。比如一个变电站年流动负荷只有654.38+00万,但人员和设备的维护费用却高达654.38+02万,所以这个变电站的运行对电网来说是不经济的。那么网局会把这个变电站卖给地方政府还是其他民营资本?其实在计算资产价值的时候,资产的重要性和出售的成本(包括经济和政治成本)也是要考虑的,太复杂了,无法具体!

说到这里,有人担心国内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目前会出现作者所说的上述情况吗?答案是“没有”。因为目前来看,电力产能过剩似乎是暂时的。这几年经济寒冬过去了,电力行业应该还有几年。至于几年后,当人口深度老龄化,经济停滞不前的时候,我们这一代的电力工业工作者,应该会面临上世纪末英国遇到的问题。在这里,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