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
汉代的四合院建筑得到了更新和发展。四合院受风水理论影响,从选址到布局都有一整套阴阳五行观。到了唐代,四合院继承了汉代和宋元,前窄后窄。
但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式院落,即以院落的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四周有回廊,或者左右有房屋,而不是四面有房屋。唐朝后期出现了带回廊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回廊。宋代以后,回廊逐渐减少,明清时期逐渐消失。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对老城居民说,京城太旧,住在高位(富人)和占位(在朝廷供职)者为先,定制八亩地为一分”,分给去大都市建房的富商和官员,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大规模形成的时期。公元65438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后营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明清以后,逐渐形成了北京独特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在古代基本满足了一个家庭的需求。当时的四合院,有两个入口,较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僚、士绅的住宅。在现代,一方面,四合院基本没有给排水、供暖等卫生设施。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汽车、空调等设备,使得原有的四合院很难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很少,富裕家庭通常愿意在交通便利的郊区购买别墅,而不是住在人口密度高的市区。所以四合院作为民居是否还有价值,也是近代以来有争议的问题。
随着旧城保护的开展,原有的四合院被改造。例如,在1990中,清华大学教授吴主持了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改建工程。在保留四合院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来四合院的平房改成楼房,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设施。改造项目获得了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在北京南池子的重建过程中,一些四合院被改成了两层,并修建了地下车库。2006年,北京出版了《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作为四合院保护、修缮、更新、改造的参考。
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都变成了杂院。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发展,许多传统四合院被拆除,如1998的康有为新岳东阁、2000年的赵故居、2004年的蒙段胡同45号清代郭县行宫、2005年的曹雪芹故居、2006年的唐绍钦故居等。同时,部分四合院被纳入北京及各区县的保护院落。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四合院的代表,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北方平原的农业民族的房屋基本都是相互隔开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但是院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短的房子有利于保暖,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中国四合院住宅的院落大小与纬度的变化成正比。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候越来越热,但是庭院的深度却越来越窄。这种情况与太阳的直射角度有关。北方寒冷,冬季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北方的日照高度角较小,所以房屋之间必须留有足够的空间,才能获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南方地区炎热,夏天需要遮阳。因为太阳的角度高,为了防止太多的阳光照射,房屋之间的距离必须减小。据统计,吉林、北京、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四合院的庭院深度与房间高度之比平均为15∶3、10∶3、5∶3、6∶5。[2]比如吉林东北的住宅大院,呈长方形,房屋相距较远,房屋分散在院子中间,厢房远离主房布置,不遮挡主房光线,所以院子比较宽阔空旷,一般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m[2])(图2)。之所以采用这么松散的布置,是因为东北地广人稀,盖房子可以多占点地,也是因为冬天冷,厢房避开主屋可以让主屋阳光充足。与北京四合院相比,吉林四合院的缺点显而易见。屋内房屋互不相连,每栋房屋都以单体出现,布局松散。每套房子的用地面积太大,土地利用率低,尤其是房子后面。有些没用过的人已经让它没用了。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厢房太长太多,使得院子形成一个长长的长方形。这些房子不适合光线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