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实践

4.2.2.1主要工作及存在问题

21世纪以前,该地区经历了多轮勘探,实施了* * * 21口浅、中、深探井,只有部分井获得低产工业气流。

1)前期勘探阶段:1955 ~ 1965,1 ∶ 20万地表地质调查,1 ∶ 5万构造详查,1 ∶ 50万重磁调查,发现双石庙构造及金矿。1965至1980进行模拟磁带地震勘探,开始由浅至深钻探。川1井完钻于双石庙构造,进尺2525.08米,在下侏罗统和上三叠统有弱气显示。川25井在傅家山构造完成,进尺2865.5米,在嘉陵江组五段发现工业级富钾卤水。川64井完成于分水岭构造,进尺5005米,未发现油气。1980 ~ 1990,随着川东石炭系黄龙组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该区油气勘探一度成为热点,开展了覆盖全区的二维数字地震调查,部分地区测网2km×4km。完成东岳寨构造地震详查,测网达到1.5km×1.5km,在双庙场(席勒)构造进行了25.6km2的实验三维地震勘探,完成了959.93km的2D地震勘探。在此期间,东岳寨构造钻遇川岳83井,仅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获得小规模裂缝性气藏。后来为了进一步评价东岳寨构造的含气性,钻了川岳84井,仅在茅口组有气显示。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双石1、席勒1和2完成了三口揭露石炭系的超深井。双石1石炭系(4m)射孔酸化成干层,在浅侏罗系有油气显示。席勒1井射孔酸化,茅口组见少量水。上二叠统和石炭系都是干层,产生微气。席勒2井在侏罗系上沙溪庙组井深测试中途获得1207m3/d的低产天然气产量,完井测试后在茅口组出水。此外,第二地质大队完成了嘉陵江组富钾卤水的北2井钻探。

2)勘探停滞阶段:从1990到1999,油气勘探处于相对停滞阶段。在此期间,仅在清溪场构造落实了11条2D地震测线,在傅家山构造钻了川府85井,但未取得油气成果。在区块东南角,原中石油完成了以石炭系为目的层的七里23井钻井,仅茅口组见气,石炭系试水。

3)主要问题:早期勘探以构造圈闭为主要勘探目标,仅忽略了石炭系黄龙组主要目的层,其他层位油气显示不足。同时,由于采集年跨度大,测网布设不规则,采集系统和方法差异大,早期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不高,不能满足储层横向预测的基础资料要求。

4.2.2.2普光大气场的发现及启示

21世纪,在“稳定东部、开发西部、突破南部、开拓海外”的上游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石化于2000年将普光气田所在的川东北宣汉-大仙勘探区(面积1116km2)作为战略开发区。通过扎实的基础地质研究,加强勘探技术研究,调整理顺勘探思路,创新勘探理念,仅用5年时间就实现了普光气田的重大突破,发现了中国最大海相气田。截至2007年,普光气田所在的宣汉-大仙勘探区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3812.57×108m3,发现普光、大湾和大仙。同时获得老君、清溪场、双庙、毛坝溪、双庙场等4个含气构造,实现了“普光气田两年重大勘探突破、三年整体勘探”的高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普光气田的高效快速发现得益于扎实的基础地质研究、勘探理念的创新和勘探技术的进步。同时,勘探管理模式的创新也为该气田的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2000年,南部海洋油气勘探项目管理部接管了宣汉-大仙区块的勘探工作。通过对前期资料的详细研究,肯定了该区块良好的勘探前景,认为前期未能突破可能受到“只有石炭系主要目的层”和“以构造圈闭为主要目的层”的制约,勘探技术手段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因此,从2000年开始,安排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制定了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要目标的勘探思路。本期安排的基础项目包括:老资料复查、宣汉-大仙地区石炭-三叠系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二叠-三叠系精细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老地震资料重复处理、精细构造解释和目标评价等。同时,部署了新一轮地层岩性圈闭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处理。

一年后,得益于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按照新的勘探思路部署了第一批探井,包括普光1井和毛坝1井,即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生物礁和滩相孔隙白云岩储层为主要勘探对象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2001 11 10月3日,宣汉-大仙地区东岳寨-普光构造部署的第一口探井普光1井正式开钻。两个月后,2002年10月9日,65438,部署在毛坝油田构造上的探井毛坝1开钻。2003年6月5438+10月,毛坝1井在飞仙关组裂缝性油藏率先获得高产。2003年7月27日至8月10,在普光1井飞仙关组二段5610.3 ~ 5666.24米井段进行常规测试。普光1井钻遇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礁滩相261.7m优质白云岩储层,宣告了普光大气的勘探发现,证实了勘探家的预测。

普光1井重大发现后,勘探评价工作迅速展开。通过认真评价研究,部署实施了普光2井、普光3井、普光4井三口评价井。普光2井于2003年9月26日完钻,2004年5月6日完钻至5353米。长兴组-飞仙关组优质白云岩储层钻至410.2m,飞仙关组和长兴组多层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普光4井于2003年2月27日65438完钻,2004年2月30日完钻至6122米,飞仙关组优质白云岩储层233.9米,飞仙关组也获得高产工业气流。

为加快普光气勘探发现,实现三年整体勘探。2003-2004年部署实施了456.06km2高覆盖、大炮检距、宽方位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尽快完成数据处理和解释。基于新三维地震资料部署的普光气田第二轮评价井为普光5井、普光6井和普光7井(萍萍1)。长兴组和飞仙关组钻遇巨厚优质白云岩储层和高产天然气流,预测深度与实钻深度误差小于0.15%,预测孔隙度与测井解释孔隙度绝对误差小于0.32。

普光5井于2005年2月1日完钻,2005年10月29日完钻至6095.59米。长兴组-飞仙关组优质白云岩储层钻至356.3米,长兴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

普光6井于2005年6月5438+10月23日完钻,2005年8月20日完钻至5510m。长兴组-飞仙关组优质白云岩储层411.2m,飞仙关组和长兴组多层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

普光7平1井钻遇飞仙关组优质白云岩储层175.7m,飞仙关组一段(5571.70 ~ 5590.70m ~ 5590.70m)产气量28.76×104m3/d。

2006年2月,通过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专家组验收。在普光气田,普光1井、2井、3井、4井、5井、6井和普光7井萍萍1计算的累计探明储量达到2510.7×108m3,技术可采储量为41km2。

普光气田的发现和探明不仅极大地缓解了我国油气资源的短缺,而且成为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阵地,为今后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启示。

启示1科学正确的决策是探索发现的前提。

1998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成立后,从缓解国内外油气供需突出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在广泛听取和采纳国内知名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备战南下”的战略方针, 并相继成立了南方海洋油气勘探项目管理部和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对南方海洋油气勘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足够的投入和具体的指导。 普光气田发现后,中国石化及时将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战略由“备南”调整为“开发南”,加大勘探力度,加快勘探步伐,并进行具体指挥和协调。正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带来了普光气田的大发现和快速勘探。

启示二:理论认识的创新是探索发现的基础。

只有创新才能有所突破。在一个探索程度比较高,没有突破的领域,如果继续沿着前人的老路走下去,肯定只有一条“死路”。我们必须把前人的经验教训作为前进的起点,敢于走出以前的认识,敢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打破以前的“结论”,在勘查理论和地质认识上实现根本转变和彻底创新,才有勘查突破的希望。

正是地质学家在一系列油气地质理论上的创新,为普光气田的发现和勘探奠定了基础;

突破以往对开江-梁平槽的认识。

建立了有利于礁滩相储层发育的台地棚区和台地边缘区沉积模式。

建立了深层碳酸盐岩“三元控藏”模式。

建立了“叠合盆地多期构造叠加控制多元生烃和多期生烃”模式。

建立了深层碳酸盐岩复合控藏模式。

建立了中国南方海相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分布及目标分类评价方法。

启示三技术方法的创新是探索发现的支撑。

普光气田的发现和实施得益于技术方法的创新。“十五”期间,通过技术方法攻关,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地震和井筒技术方法,为普光气田的发现和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我国乃至世界山区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也具有借鉴意义。

地震勘探:以面向储层的采集设计、饱和激发、高精度定位和高密度采样为核心的山区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以消除近地表效应、高精度叠前成像和储层高分辨率成像为核心的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以及碳酸盐岩物性参数确定、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储层地震识别模型建立、古地貌恢复、生物礁发育区地震识别技术、储层预测频谱成像技术、有效性。

井身技术:采用非常规系列井身结构、防斜打直技术、快速钻井技术和深井小间隙固井技术,实现井身结构优化,提高机械钻速;在研究海相地层储层特征和储层损害机理的基础上,发展了保护油气层的广谱屏蔽暂堵技术和配套解堵技术。垂直钻井技术和空气钻井技术的引入,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超深层、高压、高温、高H2S气藏的试气技术,3年内安全完成了14井44层的试气工作,准确取得了全部数据资料。初步形成了超深、高压、高含硫化氢气藏的酸压技术,为气井真实产能的体现奠定了基础。

启示四:探索思路的创新是探索发现的关键。

正确的开拓性思维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石。在扎实的基础研究、地质认识和技术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宣汉-大仙地区油气勘探思路由前期以构造圈闭为主要勘探对象,转变为“以礁滩孔隙白云岩储层为主要勘探对象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这种油气勘探思路的创新是普光气田发现的关键,充分体现了“新勘探区要借鉴成熟勘探区的勘探经验,走向成熟。”

启示五管理机制创新是探索发现的保障。

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中国石化集团在实施“准备南部”战略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南部新区探索“集团决策、项目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种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有两大优势:一是在重大问题上集中决策、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二是在具体实施中按项目管理,施工队伍和科研力量全部进入市场,具有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优势。根据中国石化公司管理体制,结合海洋油气勘探对象复杂、战线长、作业分散、流动性大、多专业联合作业等特点,逐步建立了适应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激发的强大科研动力是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创新的前提。

在集团公司总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南方海洋油气勘探坚持“海相”和“大科技”的科研思路。在中国石化内部加强华南海洋科研力量建设的同时,还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和联合研究,建立了强大的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支撑体系。各级研究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具体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 * *构成一对。

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模式为高质量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为核心,制定颁布了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条例和细则,规范了招标投标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操作。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和施工队伍考核,确保合格队伍更加适用先进,结构更加合理多样。完善了甲方的设计体系,保证了工程质量。加强了对工程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工程招标中,将招标单位提供的合格监理作为投标条件之一,为进一步提高监理质量、扩大监理选聘范围、加强监督管理创造了条件;(2)聘请专职监理公司参与现场监理,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勘探效益,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