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元霖的商业生涯。

很少有人知道任元霖与新加坡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1997之前,长江的主要客户大多来自印尼和新加坡,包括川虎、佳亚控股、太平洋承运商(PCL)等。因此,任元林经常来新出差,经常在明珠广场或唐城呆上半个月,足迹遍布南洋理工大学、梅里奇水库、新马长滩。

他最喜欢的当地食物是肉骨茶。“在小贩中心吃肉骨茶,花三新加坡元买一盘海南鸡饭,比大饭店的鱼翅鲍鱼好吃多了,还有冰镇豆浆……”

自称“没打过高尔夫,没什么爱好”的任元林式平民,每天中午和员工在食堂吃饭。"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在晚上有更多的娱乐活动."

这可能与他在国内国企从基层做起的背景有关。任元林祖籍江苏镇江,在江阴土生土长。就像许多同龄的中国人一样,他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并对此有着深刻的记忆,这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他说:“我来自一个非常糟糕的家庭。中国阶级斗争时期,父亲是资本家,开了一家雨伞厂。我奶奶是小地主,文革的时候比较压抑。”1972年,他高中毕业后被中国中央政府分配到一家造船厂当学徒,而他当时的最高理想是做一名木匠。他说:“独裁时期,木工可以靠手艺谋生。如果中国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我可能到现在还是个木匠。”

上帝不想让他这样,他被分配去当焊工,工作很辛苦。三年后在工厂的安排下学了两年船舶设计。过了几年,我主动报考了江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经济学。

对于任元林来说,深造是出于一种自觉:“那时候我工作很优秀,但是没有社会地位。我一直觉得不是我选的工厂,也不是我选的工作。所以我希望有机会去上学,通过读书来改变,这个机会就发生了。我后来当了技术员和车间经理,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经验不够,就去学了经济学,学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东西。”

任元林的商业头脑很早就显现出来了。上学的时候,他担起了修伞、帮忙贴补家用的重担。在船厂实习期间,他还通过买卖中国发行的政府债券——国库券赚外快。

他说:“在江阴街上,面值100元的国库券可以卖到85元,在上海可以卖到87元。当时月薪只有30元。我积累了1000元的国库券,拿到上海卖,转手赚了200元的差价。赚这么点小钱很容易。原始资本就是这样赚来的。”1997年,在12年任副局长的任元林终于“扶正”,升任局长。第二年,他马上遇到了一个难题:亚洲金融风暴,这个地区的造船业面临着几乎为零的订单。

眼看工厂无法生存,他大刀阔斧改革,向中国市政府申请改制——将船厂私有化,邀请管理层和1000多名员工成为股东,自己投入“全部奖金和工资”,又拿出40多万人民币补足2200万人民币资本金。2002年从中国政府回购30%的股份,2004年邀请外部投资者投资8000万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造船控股公司。

与此同时,长江还投资扩大产能,建设5万吨造船生产线,将发展重心从东南亚转向欧洲市场,并承接了一批东欧国家(如波兰)因努力进入欧盟而导致造船业下滑而失去的订单。

自2002年以来,长江一直在快速增长。短短几年时间,从私有化之初的年销售额6543.8亿元、利润6543.8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年销售额6543.8亿元、利润6543.8亿元。

2007年4月上市前,长江总股本为654.38元+654.38+00万元,任元林持股20%,是长江的救星。他自己也得意地说:“要不是我当厂长,这个厂肯定要垮了!”2008年的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了造船业的前景。STX、中国老大中远等韩国公司都面临着部分客户破产或取消订单的情况。

在这次危机中,任元林看到了商机,现在正是长江上位,提升排名的大好机会。

他说:“长江是50多年的老厂了。1987和1997这两次危机给我们带来了机会。1987年的危机让我们从国内市场向东南亚扩张,1997年的危机让我们进一步向欧洲扩张。”

他的策略是收购。事实上,长江的买别人意愿由来已久。任元林说,2004-05年有一个很好的收购中国江阳造船厂的计划,可惜没有找到合作方,收购失败。

现在,他计划用集团的56亿现金在中国、江苏、浙江、六合阵营进行收购,不排除通过上市筹集更多资金。他肯定会买一些新的两三年从房地产转型到造船的船厂,但是收购不会马上进行。

他说:“这场危机对制造商的影响应该会在半年到一年内达到峰值。当他们出现危机,被银行拍卖的时候,就是买入的时候。这场风暴将在短期内淘汰坏的,留下好的。行业内有整合,但还没有真正发生。6个月到1年后会发生积分。我们知道,我们也在等待一些人出现问题。”从长远来看,他认为中国的造船业前景很好。

他说:“中国拥有造船的所有必要元素。越南和印度永远比不上中国,日本会被中国超越,但是韩国的技术领先我们20年,所以很难超越韩国。而中国有四个造船要素:旺盛的直接需求、相对较好的劳动力、庞大的资本和国力。从长远来看,中国将成为造船大国。”对于来新上市,任元林有些遗憾。

作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三大造船商之一,长江的股价已从去年底的2元(新元)跌至45点,跌幅高达75%,远低于95点的发行价。

任元林的个人财富也受到影响,跌出了胡润百富榜前100,从去年的76位跌至今年的211位。根据胡润百富的网站,他的净资产从90亿元下降到35亿元。

任元林认为,长江的股价确实跌得“太低”。至于有没有后悔来新加坡上市?他也直言:“一点点。”

去年上市时,几经考虑,他选择了新加坡。给外界的理由是,新加坡作为航运业和航运枢纽的地位,符合公司自身专注于欧美客户的定位。

他说:“我觉得新加坡有很多优势,但是股票市场比较小,我们和新加坡的投资者沟通比较少。像我们这样优秀的公司,一定要多和新加坡投资人沟通,这是必须的。”

还有一点,最近一些在本地上市的中国企业频频出事,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企业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声誉。

任元林说:“我希望新加坡对上市公司给予更多的关注。任何行业总是有好有坏,有些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做的不是很好,影响到我们。这也是遗憾之一。”

股市潮起潮落,任元林也坦诚,已经被去年的“牛市”冲昏了头脑。上市之初,长江上市首日以1.34元的高价收盘,去年6月一度飙升至2.74元,涨幅达188%。

任元林回忆说:“股价冲到1.5元的时候,我很清醒。我觉得在这个市场上,如果股价超过1.5元或1.6元,风险就会增加。但是当股价越过两块半的时候,我就麻木了,看到了三块钱。如果当时做了一些适当的减持,现在不就可以全部回购,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更多的收购了吗?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在中国造船企业中,杨紫茳造船排名第四,也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2007年4月18日,长江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融资55亿元人民币(约1.2亿3001万新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新股上市融资公司。54岁的任元林是这家6543.8+03亿新元中资企业的掌门人,一直保持低调。他与新加坡关系不浅,但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长江执行董事长任元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没有架子。

被别人打招呼的任总,回答问题时从不拐弯抹角,但直言不讳。他吓坏了,一旁的公关人员一直说“别开了”,他不同意:“就写吧,没关系。”

与许多挥金如土的富人不同,任元林在中国江阴的住宅总面积为2500平方英尺,相当于两套五居室公寓或一栋半独立式别墅。和当地的一些豪宅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任元林说:“我参观了你们一些企业家的家。哇-我很震惊。东西很多,房子也很大,大概一个月走不了路。这么大的房子,不要只睡那些床。我的家庭过去很小。最近搬到250平米的两层小楼,已经觉得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