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春季装修,专家帮你避开7大陷阱。
宏宇陶瓷
典型的陷阱——制作假的营业执照和资质来骗取定金。
金先生通过网络联系了一个家装游击队。几次交流后,感觉还不错的金先生交了5000元定金,但此后公司就“化为乌有”了。公司的营业执照、资质、负责人的身份证也被查实是假的。
专家建议:业主在选择家装公司时,首先要看其是否具备施工资质、营业执照和售后服务能力,然后再看其管理是否完善,施工队伍是否稳定。
典型的陷阱式装修合同,很多承诺无法兑现。
就在婚礼前,李先生与一家装修公司草签了装修合同,口头约定:除了基本的硬装,公司保证设计师每周去工地三次,免费搬运装修材料。然而,在施工过程中,李先生发现协议并未履行。由于合同中没有限制条款,李灿先生只能吃哑巴亏。
专家建议:签订正式合同文本,将浙江省地方标准《家居装饰工程质量规范》写入合同。合同中应尽可能详细说明装修的具体要求,明确装修期限。
典型的陷阱——以“免费设计”为诱饵,强迫消费者签单
宋夫妇想找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却发现很多公司的设计都是“免费”的。然而,经过初步讨论,当这对夫妇拿出详细的设计时,设计师要求额外的设计费。但又说开工后这笔费用可以从工程款中扣除,诱使宋夫妇与公司签订合同。
专家建议:业主在设计阶段要坚持自己的设计要求,另外一定要亲自去建材城实地考察,对材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典型陷阱——提交低预算账单,通过施工变相涨价。
张夫妇买了一栋新房子。经过反复比较,他们选择了一家报价相对便宜的品牌家装公司。项目刚开始,夫妻俩就发现项目实际用的材料比预算高很多,电线多了一倍,油漆多了10%,而且这些材料都需要额外付费,这让夫妻俩大呼过瘾。
专家建议:仔细查看装修工程是否已经全额纳入预算,签合同时图纸要和预算一致。必要时可在合同预算清单中约定:“在微调设计方案的情况下,实际材料允许与预算有5%的偏差,超过此范围将拒绝付款。”
典型的陷阱——与材料供应商串通抬高材料价格,获取回扣。
小罗准备装修,签约公司的设计师告诉他,公司可以采购材料,不仅质量好,而且批发价。但后来小罗发现,设计师推荐的一些材料甚至比商场还贵。
专家建议:一些设计师为了拿回扣,打着“采购材料方便客户”的幌子,与经销商串通涨价。所以,听了设计师的推荐,不要盲目相信他。最好仔细记录下推荐的材料型号和价格,去市场考察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典型陷阱——隐蔽工程偷工减料,房主多掏钱。
余先生在签订装修合同时,注明墙面涂料要用某品牌涂料。但在实际施工中,原来420元的底漆被调成了每桶120元的面漆。作为底漆,这种漆既不耐碱也不防潮。入住完成后,余先生家的墙面很快起了水泡,起了皮。此外,橱柜、衣柜等木制品与墙面的接口也因为没有防潮处理而开始变黑。
专家建议:对于细部和隐蔽工程,业主应在签订合同时明确工艺处理要求,并现场监督。有条件的可以聘请第三方监理,竣工后进行专业验收,不要让装修公司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典型的陷阱——看到买家的急切,把优等品转移到劣等品。
陈先生买地板时看中了一家店铺的样品,商家承诺产品上乘。急着要出差的陈先生,匆匆付了钱,把货送到家,也没开箱验货。出差回来,陈先生发现不对劲。新铺的地砖和他一开始看到的样品差别很大,不仅颜色深浅不一,磨损也很明显,明显是有缺陷的。陈先生费尽心思退了一些货,但是已经铺好的地板却无法更换。
专家建议:送货上门时,需要及时开箱验货,仔细核对所送商品与所选商品是否一致;让商家开具正规发票,在发票上注明优等品、合格品的字样,才能解决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