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如何加强国际影响力?
就在我们惊叹海尔国际化的速度和辉煌成就的时候,听说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坚政治家教授研究海尔已经10多年了。《海尔战略——一个中国企业的成长》、《海尔管理模式》、《海尔企业战略》、《海尔人力资源管理》、《海尔营销战略》、《海尔企业文化》、《海尔物流》等七部关于海尔的专著相继出版。孙坚政治家教授在著作中深入阐述了海尔集团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企业到享有世界声誉的企业集团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海尔的“OEC管理体系”、“市场链”、“联合舰队”、“源头理论”、“斜坡球体理论”、“激活“哈克鱼”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见解独到。海尔的国际化经营为什么成功?这给中国企业经营者什么样的启示?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专程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孙坚教授。
记者:国内有很多家电企业,就在青岛,也有很多知名的家电企业。你为什么选择海尔做研究?
孙坚政治家:海尔是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作为世界知名的民族企业,不仅是青岛的骄傲,也是国家的骄傲。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海尔创造了独特而卓越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给了我们“有思考才有出路”、“无情的制度才能有情的运作”、“让制度征服灵魂”、“让中国成为世界制造”、“让中国成为世界品牌”的启示。我研究海尔十几年了,希望传播海尔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为中国企业成功进入国际竞争。
记者:1999年4月28日,美国海尔贸易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联合国大厦举行,标志着海尔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你认为海尔国际化的目标是什么?
孙坚政治家:海尔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世界品牌,目前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即以世界市场为海尔的发展空间。海尔国际化和国际化海尔这两个概念听起来很像,但内涵是不一样的。海尔的国际化是手段,海尔的国际化是目的。海尔的国际化要求海尔的各项工作符合国际标准,实现技术、市场、网络等的国际化。但国际化的海尔已经具备了在国际舞台上与强手抗衡的实力。国际化的海尔将是一个具有辐射全球市场能力的跨国公司,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本土化海尔的整合,即来自中国的海尔、来自美国的海尔、来自中东的海尔、来自欧洲的海尔等。,其最终目标是创造世界名牌。海尔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三三制”全球战略布局,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生产海外销售1/3。通过这一战略,海尔将生存空间延伸到了世界市场。到2000年底,海尔基本实现了“三三制”的目标。
接下来,海尔考虑的是如何赢得国际市场第一,获得国际竞争力。为此海尔提出了三个国际化:国际化管理——创造员工忠诚度,国际化服务——创造用户忠诚度,国际化品牌——创造国际竞争力。所谓国际化管理,就是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SBU,也就是成为“微型公司”,让每一个员工都以“微型公司”老板的意识和模式开展日常工作,让大企业小型化,以保持企业的快速反应速度;国际服务是员工对用户的“端到端”服务,海尔称之为“一站式服务,一票流程”;国际品牌是海尔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后的整合。
记者: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13工厂和18贸易中心,产品出口到近100个国家。可以说,海尔的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你认为海尔成功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孙坚政治家:科学的基础管理是根本。国内很多学者对海尔的国际化战略经营进行了重点研究,但我认为海尔国际化经营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科学的基础管理。海尔提出了“斜坡球体理论”和“OEC”管理模式等全新的科学管理理念。
“斜坡球体理论”将企业比作斜坡上的球体。由于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惯性的制约,它具有倒下的性质。为了让它向上走,需要两种力量:一种是支撑力,保证它不衰落,这就像企业的基础管理;一个是使其向上运动的拉力,这就好比一个企业的创新,这两个力缺一不可。
“日清控制系统”是海尔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OEC管理的核心,是斜坡球体的支撑力量。“OEC管理模式”就是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而提出并实施的。OEC管理法也叫日清日新管理法,其中O-整体是全方位,E-每个人是每个人,一切是一切,每天是每天,C-控制是控制,明确——进行清洗。OEC可以看作是坡球理论的一种阐释和具体操作。其主要内涵和实质在于把“日子越来越好”渗透到企业的一切工作中,促使企业、员工和企业的一切工作步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实现了基础管理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客观化和高效化。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给海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海尔集团实现了业务规模、外向型企业和市场地位的三次飞跃。从1991开始,海尔实施了OEC管理。在原有设备和人员不变,不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海尔集团的比例为19965438。与1993相比,1994增加了100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00亿元的利润。其产品质量、材料消耗、经济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向管理要效益的成功之路。
正是这种科学的基础管理,为海尔未来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就海尔集团而言,从80年代的“名牌战略”、90年代的“多元化战略”到去年推出的“国际化战略”,这种战略思维的转变意味着什么?
孙坚政治家:这意味着海尔一直以超前的发展战略把握市场竞争的优势。为什么这么说?请回顾一下海尔的发展史。早在1985,海尔集团就制定了海尔发展的“品牌战略”。海尔认为,要树立国际品牌形象,首先要保证产品的国际品质。1991年,海尔被评为“中国十大著名商标”;1992年,海尔冰箱在国内家电行业率先通过ISO9001认证;1996年,海尔冰箱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当国内企业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时,海尔提前建立了国内最大、最先进、最完善的星级一站式服务体系,获得了消费者对海尔品牌的忠诚度,提升了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海尔认为,当今世界还没有单一产品成为世界名牌的先例。自1991年底集团成立以来,海尔充分利用世界家电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和国内发展的良好机遇,在国内家电企业中率先多元化发展。在多元化的时候,海尔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东方会比西方先发光”,就是先做好一个,再做好另一个。海尔首先从白色家电领域扩张,然后进入黑色家电和。同时,产品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
在名牌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的基础上,海尔集团作为国内知名家电品牌的制造商,在国内市场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海尔认为,正是因为市场占有率高,才是积极拓展和发展跨国经营的最佳时机和必要条件,内在动力已经具备。1999年4月28日,美国海尔贸易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联合国大厦举行。至此,一个由东南亚海尔、欧洲海尔、中东海尔组成的海外营销网络基本形成。海尔已经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
记者: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大部分家电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采取的是渐进式的“先易后难”模式。那么海尔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先易后难”的国际化进程呢?
孙坚政治家:这是海尔国际化的一个独特方面。所谓“先易后难”,就是海尔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极其重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再进入发展中国家,而使用海尔品牌是出口的首要前提。海尔冰箱能摆在他老师家门口——德国,靠的就是海尔产品在形式上建立起来的优质口碑。海尔之所以选择“先易后难”的国际化模式,与海尔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解及其动机和目标密切相关。在这些方面,海尔和国内其他家电企业的思路完全不同。海尔认为在第三国出口创汇相对容易,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海尔坚持把产品放在发达国家,放在家电行业创始国的眼皮底下。西方国家不认可中国产品,这给海尔创造了机会。都说中国的货不好,海尔坚持呈现高品质的产品,价格也不比洋货低。海尔产品的优良品质和良好服务总会慢慢被人们接受,然后海尔产品的真正优势才会体现出来。
正是通过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海尔不断提高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同时,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02年,海尔在全球白色家电市场的竞争力上升至全球第五位。2003年,海尔以530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第一品牌。
记者:与国内外同行相比,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有什么特点?
孙坚政治家:我觉得海尔国际化战略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做贴牌(“借鸡生蛋”,中国厂商贴牌生产),坚持打造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
海尔早就提出了“出口创品牌而不是出口创汇”、“国内无名牌”的观点。目前,不仅中国海尔制造的产品以海尔品牌出口,海尔13海外工厂的产品也全部以海尔品牌出口。即使是海尔在意大利收购的企业,其产品也使用海尔品牌。
海尔认为,企业只有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果出口只是以创汇为目的,放弃自己的品牌,即使出口量很大,创汇比较高,也很难在国际市场立足,因为只获得加工费,利润率很低。因此,海尔在出口产品时,一改传统出口在观念上的误区,坚持打造自己的品牌,利用“海尔-中国制造”这一著名品牌来提升出口创汇目标。
正因为如此,海尔的经营策略是通过出口而不是赚取外汇来创造品牌。在输出企业产品的同时,更注重输出企业品牌,让名牌效应和海尔“真诚永远”的理念在全球市场上有更好的放大效应。海尔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出口创汇也在增加。在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的影响下,中国家电企业外贸受到严重冲击,海尔集团出口创汇7665万美元,比1997增长36%。1999,出口创汇达到138万美元;2000年比1999翻了一番,出口创汇2.8亿美元。2001年出口创汇达到4 . 2亿美元。
记者:美国海尔是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海尔认为,海尔在美国的本土化,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三融一创”。在您看来,如何理解国际海尔从“三位一体”到“三融一创”的这种实现手段?
孙坚政治家: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在全球不同的市场进行本地化经营是相当必要的。海尔认为,其国际化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国际海尔”,“国际海尔”应该是本土化管理的“三位一体”和“三融合一创造”,即实现设计、制造和营销的本土化,实现本土融资、本土智力和本土文化,打造世界知名的海尔。
例如,1999年4月,海尔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制造基地奠基,标志着海尔集团首次海外海尔“三位一体本土化”,即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罗来纳州,形成本土化的美国海尔三位一体。但“三位一体”并不是海尔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海尔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本土融资、本土智慧、本土文化,打造海尔的世界名牌。这就是海尔所说的“三融合一创新”。张瑞敏将海尔的思维概括为“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行动本土化的目的是加速品牌影响力的渗透过程。海尔的本土化应该是广告的本土化。比如海尔在美国的广告口号是什么世界到家,而在欧洲用的是海尔和higher。
记者:2002年初,海尔分别与日本三洋公司和台湾省胜宝集团建立了竞合关系。如何看待这种竞合关系?适合什么样的企业?
孙坚政治家:这种竞合关系被日本新闻界称为“亚洲模式”。我认为这种竞争关系的提出,实际上是强调合作,淡化对立。例如,在得知海尔与三洋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后,许多日本家电批发商都对海尔的高性价比家电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表示只要三洋能在日本为海尔的产品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他们愿意经销海尔的家电。可见,这种竞争关系有利于海尔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对海尔的发展非常有利。
海尔提出的竞争关系,一般适合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不同行业的第一梯队(前五名企业)和第二梯队(第六至第十名企业)的企业可以建立竞争合作关系,取决于企业是否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如果企业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不具备与国外企业合作的资格或者与国外企业相比有独特的优势,他们合作的必要性并不迫切。所以国内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国际化没必要走这条路。
采访的最后,我们了解到孙坚政治家教授的“海尔研究书部”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国际上,2003年3月,这一系列著作以《海尔的战略》为书名在日本翻译出版。韩国LG集团、印尼威展海外国际集团等知名跨国公司都将作者的海尔著作翻译成当地语言,供中高层管理人员学习和借鉴。在国内社会,也引起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社会上大部分关于海尔的著作都是受这个丛书的影响,很多书直接借鉴了它的很多研究成果。
孙坚政治家,出生于1959,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资本运营、金融市场,多次主持国家、省、部委、市、企业科研项目。在《新华文摘》、《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香港金融月刊》、国内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国际会议等海外期刊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65,438+050多篇。从1990开始,已经出版了12本中英文专著。代表“海尔学图书部”的有7本,其中部分已在日本翻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