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学东渐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入侵?
这一时期,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从最初的排斥,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以西方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现代教育为媒介,以澳门、香港等通商口岸和日本为重要窗口。
分两个阶段编辑此段落
1,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明朝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中国的学术思想受到了触动。这个时候西方的科技开始快速发展,而中国的科技发展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当时中国的一些学者和皇帝接受了科技知识,但思想基本不受影响。这一阶段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止。
这时,西学的引进主要是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翻译西方科学著作为基础的。1605年,利玛窦编纂了《干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的编者称为“西学东渐中国的开端”。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因为只是在少数文人阶层中流传,大部分都藏在皇宫里。
2.鸦片战争前后一直到五四前后。
19世纪中叶前后,西方人开始再次进入中国,通过各种媒介从西方带来新的知识。然而,由于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的刺激,清政府在公元1860年开始进行洋务运动,这也促使西方科学技术再次传入中国。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人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他主要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相关装备的运输,并没有试图学习西方的学术思想。因此,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传入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介和洋务机构为军事目的翻译介绍的书籍。
甲午战争后,由于中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加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了很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要求进行政治改革。这一时期,大量西方知识传入中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许多人通过翻译日本人写的书接受了西学。民国时期,对政治的不满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影响很大。这股西学东渐的浪潮一直持续到当代。
编辑这段媒体
(1)中国西部人
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交官、官员等。,影响了西学东渐。
1,传教士
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浪潮中,传教士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以天主教耶稣会士(后来的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神父)为主的传教士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同时引进西方科学和学术思想,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书籍,其中利玛窦、朱利奥·阿勒尼、汤若望等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世纪,西学东渐,新教牧师开始进入中国,天主教牧师也随着口岸的开放而四处游历。他们创办教会学校和医院,创办出版社,创办期刊,翻译大量书籍,为西学东渐做出了巨大贡献。
2.来自中国西部的其他人
除了传教士,很多来华的官员和探险家也成为了介绍西学的重要媒介,比如洋务时期戈登将军对中国军事的影响。主持海关税务总局的赫德,在引进西方管理制度、书籍翻译、引进最早的西方军乐队等方面都有影响。
(2)出国的中国人
1,旅行者、商人和外交官
明末清初,许多中国人随传教士前往欧洲,但早期并未留下相关文字,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不大。最早的记载是范守义(1682-1753)在康熙时期随四位传教士到罗马,写了一本书《见尸》,描述了欧洲的政治制度、建筑和风俗习惯。许多对利玛窦等人的著作持怀疑态度的中国学者开始改变他们的观点。商人谢在乾隆年间游历欧洲后,撰写了《海录》,记录了欧洲的贸易、技术、人民生活和世界地理,这本书更广为人知。
鸦片战争后,更多的中国人自己出国了。公元1840年代,商人林震写了《西游记》,描写他的欧美之行。王韬,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1867年游历欧洲,1870年出版了《法兰西概论》和《普法之战》两部著作。1879年的日本之行影响了他的各种想法。1876年,商人李贵赴美参加博览会,写了一本书《环游地球新记录》,成为中国人环游世界的第一个叙述者,介绍了美国学术科技的发展。
由于洋务运动的推行,清政府于1866年派遣宾纯等官员考察欧洲12国,并撰写了乘车笔记。从1868到1870,满人志刚第一次正式出使欧美,他写的是第一次出使太西。此外,早年访问过滨淳的文同博物馆同窗张得一,多次游历欧洲,著有七本书《* * *》,对欧洲的社会和学术文化有较深入的描述。
光绪开始在国外设置使节后,更多的重要官员和知识分子前往欧美撰写游记,而且由于使节比普通旅行家停留的时间更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思想文化,其中郭嵩焘、刘锡鸿、、、许、薛福成等人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很大。甲午战争后,中外交通开放,出国成为普遍现象,不赘述。
2.国际学生
中国近代的留学生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早期留学生多为港澳地区教会学校的学生,并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洪榕65438-0850去美国耶鲁大学,黄宽65438-0848去英国爱丁堡大学。
也就是早期留学生的代表之一。洪榕在学习期间感受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缺失,所以回国后,他希望更多的人出国学习西方的东西。在他的提议下,清政府终于在1872年选定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次年又选定了第二批。高中毕业后,他们主要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虽然他们是清政府招收的,清政府在1881年改变了政策,但他们为西学的引进做出了贡献,也影响了以后的留学生求学。其中最著名的有詹天佑、唐和。
另一方面,从65438年到0875年,福建造船厂和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陆续被派往欧洲各国留学,对晚清西方海军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其中最著名的严复对其他西学的引进影响很大,而不是军事。
与洋务运动相比,留学生的数量多为官方的,数量少且零星。甲午战争后,出现了留学日本的浪潮,出现了大量由政府资助、民间自行前往的留日学生,对日本学习西学有很大帮助。另外,1900之后,因为美国返还了部分庚子赔款作为赴美留学的资金,所以赴美留学的留学生大大增加了。在法国,1912年前后,李世曾和蔡元培发起勤工俭学,使很多人留在了法国。这些数量庞大的留学生直接接触了西方教育,使他们能够更直接地将西学引入中国。
编辑这段媒体
媒体是将少数知识分子学到的西学快速传播给更多人的一种方式。在近代西学东渐中,最重要的媒介是书籍、期刊、报纸等。
1,图书的出版和流通
西文书籍的翻译和写作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各种已出版的书籍和介绍,见下面的书单和各个学科的相关内容。这里主要讨论书籍的出版和流通。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时期,虽然出现了大量由教士和学者合著、翻译的书籍,但这些书籍未能受到当时一般社会的重视,也未能进入明末发达的商业出版业。因此,西学书籍虽然印刷出版,但主要是在少数感兴趣的学者之间流传。
自19世纪初,西方教会组织开始出版大量西文书籍。比如1843年,英国传教士马多克斯在上海创办了莫海图书馆。墨海图书馆出版了一批西方政治、科学和宗教方面的书籍,如《新约全书》、《大美国联邦简介》、《博物学新编》和新版。
1887年由传教士和外商组成的广学社是西学的又一重要出版机构,出版和翻译了大量政治、科技、史地、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1895以后,成为康有为等维新派的重要思想来源。
另一个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行下成立的。其中,成立于1865的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的书籍最多,影响也最大,尤其是在科技方面。北京的文同博物馆对国际公法、化学和法律方面的书籍影响最大。此外,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天津机械局和上海广。
中国的民营出版社是从1897成立的商务印书馆起步的。出于商业考虑,他们注重普及知识的介绍和配合新式教育的推广而出版的新教材。同时,由于他们的出版社在全国各地设有分社和销售点,为向更广泛的公众传播西学新知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他们成立于1912。
关于书籍的流通,除了书店的书店之外,各种图书馆也在维新运动中开始推广,希望改变中国官方私下保存书籍,不善于流通的传统局面。最早的时候,改良派在全国各地成立社团,向公众开放书籍,其中除了传统的学术书籍,还借用了不少西文书籍。1902要求公共图书馆在各大学礼堂设立图书馆。1905年,湖南第一所大型公共图书馆成立,西文藏书甚多。后来逐渐建立了各省。到了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更加发达,在向民众传播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期刊
与书籍相比,杂志和报纸在传播最新的西方知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定期出版。
晚清前期的期刊多为教会期刊。中国最早的期刊是由英国耶稣会士马礼逊和米利安在马六甲创办的《审视世俗》月刊,1815。虽然没有在中国出版,但很多都传到了中国。在中国,是由荷兰神父卡尔·居茨拉夫(Karl gutzlaff)于1833年在广州设立的东西学月考。内容介绍西方文化、新闻、文学等。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传教士们陆续创办了各种期刊,但大多时间不长(五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发行量影响也较小。从65438年到0853年,理雅各和麦华佗在远离家乡的香港创立了。1854年,美国传教士玛戈特在宁波创办《中外公报》。1857,墨海图书馆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1862年,英国耶稣会士在上海创办《中西杂记》;美国牧师林乐志(年轻
约翰
艾伦创办的《中国教会报》(1874),广泛介绍各种西方知识,持续时间长,发行量大。它是晚清传播西学的重要媒介。1938年+0872年由北京京都石医院创办的《中国文选》是北京最早的期刊,此外,它也是北京最早的期刊之一。19670.688686886617
傅兰雅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是中国第一份科学期刊,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介绍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甲午战争1895的刺激下,中国人创办的期刊大量涌现,多用于宣传西方政治思想和学术。最早的有1895年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与林乐之创办的同名),1896年创办的《强刊》,以及同年梁启超创办的《时事报》。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漪报于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后于1901年被火烧停。与此同时,革命团体在日本有了人民报纸。这两份报纸之间的争论激起了读者对政治事务的热情参与,以及他们对许多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理论的了解。
辛亥革命的成功降低了晚清政治期刊的热潮。《新青年》创刊于1915,代表了一种以文化讨论为主要目的的新型期刊。《新青年》等类似期刊对民国时期西方思想的引进产生了很大影响。
3.报纸
相比期刊,报纸多为报道性、商业性,缺乏深度知识。然而,由于它们出版时间快,发行量大,它们有助于广泛传播西方知识和新闻。在影响较大的报纸中,最早的是英国商人皮克伍德于1861年在上海创办的《上海新报》。其内容包括新闻和商业新闻。还有西方科技的介绍。1864《中外公报》、《时事目录》和《陈德西报》在港出版。后来,另一位西方商人美查(Ernest
Major)于1872创办《申报》,后成为清末民国时期的重要报纸。虽然其内容主要是新闻和轶事,但也包括对西方思想和新闻的报道,以及在读者投稿中对中西文化接触的讨论(著名的铁路和风水之争)。1874年,王涛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世界》。
在1895之前,近代报纸的影响还仅限于沿海港口地区。但1895之后,这些报纸的发行量大增,比如《申报》版面增加,发行区域扩大,更多的报纸开始竞争,包括《上海新闻》、《时代》和《天津大公报》。而且报纸开始从早期的文言文吸引更多的读者到更多接近口语的文字,清末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白话报纸,对西方新思想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编辑新学校的这段话
明末清初,牧师朱利奥·阿勒尼(giulio aleni)将欧洲各国的学校制度引入中国,但当时的学者对此并不重视,也没有影响到中国的教育。
在晚清这股西学东渐的浪潮中,新式西式学校开始逐渐建立,成为学习西学的重要媒介。早期的西式学校大多是西方人办的,尤其是教会办的。最早的学校是马丽逊学校,1839在澳门建立,在当时唯一的口岸广州也建立了类似的学校。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在各口岸广泛建立,天津条约后进一步向内地发展。它成为西学在民间早期传播的重要渠道。格致书院由徐寿和约翰·弗莱尔于1876年在上海创办,是较早教授西方自然科学的书院。
在洋务运动中,为了培养相关人才,清政府也开始兴办新式学堂,最早的是北京的文同馆和上海的粤馆。后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专门研究天文、电学、医学和军事的西式学校。这一时期,教会学校也进一步发展,开始淡化学校的宗教色彩,对西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甲午战争的刺激和戊戌变法的倡导下,出现了大量的新式学堂,大量的传统书院被改为新式学堂。1905科举的废除,使传统私塾失去了主体作用,走向衰落或转型。清末新政正式采用西方学制规范各级学校,学习西学的内容更加广泛。
编辑香港、澳门和其他港口的特许权在本段中的作用。
澳门在明末被朝廷割让给葡萄牙人,所以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经常把澳门作为中继站,一些学术思想也逐渐传入中国内地,很多和西方人打交道的中国人也在澳门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
1841年,香港在《南京条约》中被割让给英国,使香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澳门,成为沟通中西的桥梁。移居香港的中国人接触到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法律、习俗、学术文化等。在这种环境下,诞生了中国近代许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包括王韬、何启、洪仁玕等人。
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各地的通商口岸租界逐渐建立起来,产生了很多中西文化交流的渠道,尤其是上海租界,在租界生活的人们更直接的接触到西方新的科技的东西,西式的政治法律制度,资本主义的经济,西式的媒体,近代那么多的新式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因为生活在上海而受到西学的影响。此外,活跃在各个口岸的买办商人也因为商业需要,成为较早开始接触西方语言和文化习俗的一群人。例如,主张议会民主的郑就是来自广东港口地区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