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真的落后于浙江吗?
两地先天条件。这里说的是广义上的先天条件,既包括自然地理,也包括历史政治。一、自然条件概述。安徽654.38+0.4万平方公里,浙江654.38+0万。安徽平原居多,南部也有一些山区。浙江多山,北方少平原。人均耕地安徽多,浙江少。资源方面,安徽有煤,是江南各省(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总和的两倍多。繁昌地区还有铁矿,铜陵地区有铜矿,其他都不太重要。浙江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矿产,但舟山盛产渔业和少量山货,其他都不重要。第二,国家投资的建设,不能算对安徽的特殊照顾。相对于东北和上海,还是比东南沿海好很多。重点是淮北的煤矿,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安庆的石化,蚌埠和芜湖两个轻工业城市。而且,科教基础为零的合肥,已经成为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对于浙江来说,重点投资在宁波,一个是和宝钢的北仑港合作,一个是镇海炼油厂,是全国最大的。而杭嘉湖地区只是依靠解放前的一些纺织工业的基础,很少有新的建设。对于杭甬线以南的浙江大部分地区来说,贫穷和贫困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就铁路而言,安徽拥有华东地区最密集的铁路网(今天也是如此),有京沪、京九、淮南、童宁、皖赣等干线和众多支线。
浙江只有沪杭、浙赣、杭甬线,其他为零。两地修建的地方铁路,合九铁路和金温铁路不算在内。第三,从国家政策支持来说,两地从来都不是国家最看重的地方。改革开放前重点是东北和三线建设,沿海是上海。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在四大特区中并没有份额。后来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浙江有个宁波,安徽没有。后来国家对浦东倾注了心血。浙江虽然近,但总体上得到的少,吸收的多。比如宁波港换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洋山港,这个地方原来是浙江的。浙江民企崛起的时候,大部分资本都是自己筹集的,并没有从上海得到什么实际利益,但是做大之后,很多都被上海挖走了。安徽虽然与所谓的长江三角洲一衣带水,但受益非常有限。当初奇瑞拿不到出生证,被免费分了一部分股份给SAIC,起步困难,但是做大之后,上海人又想打他的主意。港商大举投资珠三角,浙商进军江西,但江沪对邻近贫困的安徽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两个地方都不幸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爬起来。但是为什么有的起来有的不起来呢?文化应该是最关键的。
什么是文化?说到文化,有人想到大剧院上演的天鹅湖,有人谈到历代某地科举状元村,有人谈到几百年前在土里挖出来的瓶瓶罐罐,有人务实,认为大家不吐槽,纪律就是文化,也有人说要多建学校才有文化。本文所指的文化与这些无关。什么是文化?与物质相比,人们拥有的叫物质,人们认为的叫文化,还有高楼大厦,金银财宝,靓车美女。这是物质。虽然我一无所有,但是我想上进,我想出人头地,我想努力,这就是文化。说到底,一个地方大多数人的当下思维决定了这个地方的文化面貌。那么安徽人和浙江人在想什么呢?假设你抓到一个闭着眼睛的安徽小孩,问他想干什么?十有八九,如果他是农村人,他会说我要出去打工,然后挣钱盖房子娶老婆。如果你是城里人,大部分人会说,我要好好学习,然后上大学,然后去上海,然后去大公司上班。如果是浙江,代表的想法就是想做点什么,可能是澡堂生意,兔毛生意,但是一直想创业,想当老板。
当然不应该。我的粗浅想法写如下:第一,安徽有厂矿的大城市很多,而且分布均匀,分布密集,对周边农村形成了不好的示范作用。比如上世纪80年代,阜阳的农民大概都有亲戚在淮南淮北的国有煤矿工作。他们看到那些亲戚能在国企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向往。所以地区整体文化氛围倾向于鼓励孩子读书,当兵或者招工人,能进城就不错了。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最终能考上,但大部分人都把精力、金钱、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所以安徽很多农民不惜赠送相当于全家十年收入的礼金。但为了儿子能通过当兵体检,还有很多人奋斗了很多年,却能够转业。反观浙江,人们生活在贫穷的山沟里,看不到什么大城市。就算有,也都是浙江破旧的小城市因为国家长期没有给予基础投入,没有大企业进入,所以从一开始就对进城不感兴趣。还不如转身想想怎么赚钱,一不小心他们就成世界第一了。第二,一个安徽的马平川有利于文革、大跃进等对当地文化的破坏和毒害。在1949-1976年这个特殊时期,很多不良思想在安徽得以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包括:官本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政治挂帅,部门本位,很多披着马列主义外衣的传统思想残余在安徽得到了深入的普及,于是安徽出现了一批典型。而浙江是个被抛弃的地方,中央基本懒得管他,也不给他钱,只是思想上抓得没那么紧。所以浙江很多人在山里过着没有孩子的生活。条件一好转,留下来的先进思想就会破茧而出,汹涌澎湃。所谓礼是问野。就是这个原因。三、第一个补充,安徽人想进城,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安徽同级的官方油水应该比浙江大很多(注:本文讨论的是80年代,因为两省分道扬镳,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一方面安徽人想进城的比例比浙江高,另一方面安徽农民的基本收入应该比浙江高。所以浙江的官员不贪,即使遇到一个,也穷得刮不起,所以长此以往,官员就弱了。而安徽,一个有点权力的小官,也是利润惊人,所以打死也要当官,这也加剧了我前面说的安徽精英弃商从政的恶性循环。
安徽的希望不在于国家对安徽的发展,不在于一个安徽人能出来掌权,不在于所有外地的安徽人才都能回来为家乡服务,不在于安徽合肥芜湖或者阜阳,或者别的什么地方都做得好,不在于安徽省建了更多的大学,不在于安徽人可以不吐不快的让座, 在于安徽能有一个现代的包青天,而在于所有安徽人都想当老板。 当然,想法和现实可能是两回事。其实,安徽文化的糟糕状况是客观事实。不可能一下子超过浙江,甚至未来也不可能超过浙江。只有两者才能发展到相当的程度。然而,目前,安徽的希望在哪里?在于那些流浪汉,注意,不是农民工,不是那些在苏州园区或者外高桥打工,月薪几百块的小姑娘。他们注定没有未来。又不是那些安徽假洋鬼子天天坐写字楼说外语,对安徽贡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