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交易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没有限制减排,但中国被很多国家视为最具减排潜力的市场。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截至2008年,中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已占全球市场约1/3,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下达的全部排放目标的41%。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2005年6月5438-10月,中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企业东岳化学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企业新日铁和三菱商事合作,开始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业务。预计到2012年底,两家公司将获得5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该项目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规模将达到每年10万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

2005年6月5438+2月65438+2月9日,江苏美兰化工有限公司和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世界银行伞形碳基金签署了总额为7.75亿欧元(折合9.3亿美元)的碳减排购买协议。这笔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将帮助这两家中国企业在未来7年内每年减排1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006年6月65438+10月65438+9月以来,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刮起了一场“碳风暴”。这场“碳风暴”的始作俑者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的气候与经济代表团,该代表团由l5家英国碳基金公司和服务机构组成。这些手握数十亿美元购买二氧化碳减排权的国际买家,引起了国内众多工业企业的关注。

[编辑此段落]

碳交易市场三角格局与产业竞争全球碳市场(京都议定书下的碳市场)是整个国际碳市场的基础,美国是最不确定的因素。但美国人在气候变化上的野心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把气候变化作为重塑美国霸权的重要手段。以CDM机制为核心的全球碳市场将在后京都时代演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行业减排、规划减排等更高效的机制发展;第二,在适用的行业和领域进行了调整和改变,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全球碳市场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建立碳市场的信用基础。

区域碳市场是国际碳市场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未来将形成以欧洲和北美为核心的区域贸易体系。两个市场的交易量将占碳市场的大部分,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将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核心将是碳定价权的竞争,具体体现在碳交易所的规划布局、标准竞争和碳衍生品的创新。事实上,从理论上讲,区域交易体系更加稳定和成熟,应该承担起发展整个碳市场的重任。

另一个重要领域将是自愿减排市场。自愿减排市场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交易量仍然较小,目前处于规范竞争阶段。一旦某个标准在市场上明显胜出,自愿减排市场的表现可能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会比强制减排市场更有创意。自愿减排市场的运行机制与强制市场完全不同,会带来与目前CDM完全不同的机遇和商业模式。

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被议定书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但中国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碳交易市场。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和核证减排量供应方面一直领先于世界。2007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占全球总量的73%,2008年更是占到了惊人的84%。显然,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很多减排量,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底端。于是,中国创造的CERs被发达国家低价购买,然后被其金融机构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担保产品进行交易。而且他们还在想尽办法吸引中国的金融机构参与他们建立的碳金融市场,以此赚取中国资本的利润。这就好比中国向发达国家提供很多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再卖给中国高端产品,赚取“剪刀差”利润。

[编辑此段落]

强制减排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的关系。强制减排市场的主要障碍在于各方利益的平衡,自愿市场的主要障碍在于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充分探索。两者的驱动力完全不同,建设强制减排市场的成本远高于自愿减排市场。这一特点决定了两个市场的定位和发展模式是根本不同的。

从市场角度看,由于运行成本较高,强制市场更适合风险低、额外性强、减排量大的项目,而自愿市场更适合风险高、额外性低、减排量小的项目。这有点类似于主板和创业板的关系。目前,这两个部门在机制上完全相互隔离,但自愿减排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其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建立起来。项目的风险控制是自愿市场的弱点,但这个市场是基于CDM方法的。如果未来能够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有理由相信自愿减排市场中质量更高的减排量可以进入强制市场,这一突破可能从区域交易体系开始。碳交易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观念。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政府文件中,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得到了联合国的大力支持。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将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奥巴马上台后,将清洁能源经济列为振兴美国经济、提升美国领导力的重要手段。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年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该法案有两个核心:一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二是建立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发展新的碳金融市场,规模与石油期货市场相当。

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将通过技术创新和实体经济的优化转型,最终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但历史经验表明,不引入市场机制,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不可能实现减排目标的。碳市场从资本层面出发,通过划分环境容量来界定温室气体排放权,将碳资产扩展为一种新型资本。碳交易将一直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的气候变化因素带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碳交易市场的存在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从本质上讲,碳交易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金融活动相比,它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和企业;另一方面,不同项目和企业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并发展成为标准的金融工具。碳交易将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连接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