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经济
将港口、机场的资源和功能辐射到斗门区广大腹地。该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青工业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市委、市政府委托斗门区的福山工业园发展进入快车道。全区初步形成了以伟创力、汉盛科技、方正科技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格力电器为龙头的家电产业集群,以玉柴机械为龙头的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斗门区位于南海之滨,是“水果之乡”、“海鲜之乡”,是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也是中国农协授予的首个“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斗门沙虾”、“巫山青蟹”、“白蕉鲈鱼”、“贺州莲藕”、“白藤湖芹菜”、“香溢有机大米”等绿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2010年农业总产值37865438亿元。区域内山、田、河、海俱全的美丽大沙田水乡,皇家温泉、黄羊山、金台寺、明清斗门古街、界下庄、黄石大宗祠成为文化民俗和生态旅游的热门去处。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山大学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5774亿元,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0.64亿元,增长65.438+06.7%;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13%;一般预算收入6543.8+0.387亿元,增长29.6%,发展效益持续向好。
2011斗门区着力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实现全区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8.49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99.28亿元,增长65.438+03.6%,第三产业增加值63.39亿元,增长4.2%,人均生产总值4.53万元,增长8.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0.635吨标准煤,下降4.3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4319吨和9501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255亿元,同比增长5.7%。农业总产值44.83亿元,同比增长3.6%。三大产业比重为13.7∶52.7∶33.6,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7.2%。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02亿元,同比增长30.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414亿元,增长39.61%,房地产开发投资39.50亿元,增长64.60%。1965建县时,全县水稻种植面积602824亩,总产量只有93019.5吨,平均亩产155公斤。1990年水稻种植面积313500亩,总产量127200吨,平均亩产377.9公斤,占1965年的243.8%。1991年水稻种植面积30万亩,平均亩产379.6公斤,总产量113800吨,比1990年减产10.5%。1992年水稻种植面积27万亩,总产量10.25万吨,平均亩产379.7公斤。引进博优903、博优64和博优3550进行晚稻试种,并在栽培技术上示范水稻抛秧新技术。
1993年水稻种植面积继续大幅减少,全年种植面积20.5万亩,比上年减少24%。从此到2000年,水稻面积稳定在20万亩。1994推广良种等先进农业技术。1995全面实施抛秧技术。自1997以来,全县90%的水稻种植面积种植了米质好、抗逆性强的优质水稻。水稻平均亩产量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1998以后,水稻亩产总量逐年增加。2000年水稻种植面积20.5万亩,平均亩产388公斤,总产量7.9万吨,比1.999增长0.78%。
现代农业
国家级生态农业园区斗门生态农业园,介绍了园区未来将打造的中国南方生态农业经济中心、珠海国际农副产品交易城、优质农产品博览中心、珠江水利水文化博览中心、生态农业创新科技示范区、港澳休闲养生基地等六大目标。
农业部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站、国家水产技术推广站、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珠海(斗门)国际生态农业实验区。实验区范围以斗门生态农业园区为主。实验区的建设将立足斗门区自身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农业新理念、新技术、新举措,探索具有珠海特色的国际化都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机制,推进实验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保技术和政策体系建设, 提升试验区优质农产品产业水平和农业多功能性,为珠海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积累经验,为中国区域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和储备技术和政策。
斗门区将制定完善珠海国际生态农业试验区发展规划,从资金、政策、人才、科技等方面加强对试验区的领导和工作推进。根据规划,斗门生态农业园将突出生态农业多功能特色,着力推进农渔业产业化、信息化、专业化、城镇化,体现良好的滨海特色、生态特色、科技特色,着力构建珠海“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高端竞争。斗门区有两个工业园区:新青科技工业园和富山工业园。
1991 ~ 2000年,斗门县有九大生产门类,包括食品加工、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制品、纸及纸制品、电子、建材、金属制品。全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品种类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1991年,全县轻工业产值107942万元(1990不变价,下同),重工业产值34924万元。2000年,全县轻工业产值62871.8万元,是1.991的5.8倍。重工业产值1160731万元,是1991的33.2倍。
支柱产业:
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产品有多层电路板、电子元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配件、电子游戏机等。2001年,该行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达到84.5亿元(不变价),出口产品产值占全区的80%以上。行业以伟创力集团为首,此外还有乐建电子、东光电子、德光电子、阳光电子、IM电子、俊德电子。具有设备精良、技术新、规模大、产品更新换代快、国际竞争力强等特点。经过不断增资扩产,已形成年产300万平方米多层电路板和4000多万件电子产品的生产能力,可生产各种高端通讯、电脑配套产品和游戏机产品。目前员工超过1万人。
2.食品加工和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要产品为啤酒、麦芽、味精和调味品。主要企业为青岛啤酒(珠海)有限公司,年产量近65438+万吨,正在扩建14万吨/年;伊利味精厂,年生产能力3.3万吨;青岛麦芽厂,年产量约4万吨。
3.纺织、服装和纤维制品制造业。以日本东丽集团投资的联业(珠海)织染公司为龙头,还有隆基针织厂、雅高林制衣厂等一批港资、外资企业。企业多(300多家),产品档次也在逐步提升。产品出口逐渐上升,远销欧美等地。
4.其他行业。此外,该地区的造船、化工、建材和塑料制品制造业也稳步发展。主要企业有李贤造船、东友油墨、和盛特钢、蹇宏陶瓷、旭日陶瓷、赛乐玻璃棉、金雄于风塑料制品等。产品以出口为主,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果李贤公司能制造一艘具有卫星导航功能的世界级豪华游艇。
201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842.46亿元(含格力、祥子、方正),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255万元,同比增长5.7%,工业增加值10369万元,同比增长14.66。同比增长115.0%,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572.72亿元,同比下降11.4%。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64家,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