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1979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
姚来全是原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吴健公司)的退休工人。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当学徒。因为聪明肯动脑筋,他很快被提拔为8级木工,还多次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他曾经和李瑞环一起参加过城市英雄会。
姚师傅一生参与了北京许多重大工程,但印象最深的是参与了1969天安门广场的秘密改造。虽然是36年前的事了,但依然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毛泽东的指示:一样的,一样的大小。
据史料记载,天安门门建于明朝永乐18 (1420),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由于战乱和火灾,年久失修,建筑结构严重受损变形。此外,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和闸门的重量,主体已经严重下沉。解放后,虽经多次修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特别是1969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6至7.5级强烈地震,天安门门更是受损变形。为确保安全,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对天安门门进行全面拆除,按原规格和建筑形式在原址重建,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天安门城楼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有人请外国人承包,但提出五三年,最早也要两年。周总理说,不能崇洋媚外。随后中央、国务院成立了由总参谋部、北京警备区、北京革命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门重建领导小组”。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吴健公司)受命承担这一政治任务。
为确保工期严格、质量高超,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挑选了一批正直、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其中大部分是党员、团员。他们组建了五个施工队,分别是木工公司、瓦工公司、彩油公司、排架公司、混合公司,姚来全是木工公司的领导。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2米。很难罩住这个庞然大物,为它做“世纪手术”。如果用钢管搭建,需要一个月。由于工期紧,任务重,架子工突破以往的方法,将几棵杉木和蒿绑在一起,层层连接,用芦苇垫搭起了顶棚。除了用于进料的循环路径,整个塔被紧紧包裹,没有任何暴露。仅用了八天时间就搭起了跨度如此之大的“天花板”,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他们在中山公园临时搭建了一个锅炉房(公园不再对外开放),给排水管道直接接在塔上。芦苇席周围铺了几层加热管。虽然是隆冬,但棚子里依然温暖如春,日夜明亮。
当时这个重要的政治任务,正值中国内忧外患(文革)和外患(中苏紧张),意义重大。为了严格保密,不仅北京市民不知道,就连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和民族文化宫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被芦苇席包围的天安门广场在干什么。所有参与重建的人都必须严格保密,不允许告诉任何人,甚至是他们的家人。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在拆塔之前,应该先进行勘测。公司指派懂经纬仪的姚来全配合测绘局的同志。那时候,他还不到40岁。他和测绘局的同志们对塔的所有斗、拱、声、柱、端门一一进行了测量。实测数据直接上报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形状一样,大小一样。
/post_2649899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