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个人传记
从头开始
清道光三年(1823),胡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县湖里村。他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帮人放牛为生。清道光十五年(1835),胡雪岩12岁,父亲去世。清道光十六年(1836),13岁的胡雪岩开始独自旅行,在杭州做杂粮。
金华火腿商行做服务员,去杭州“新河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事,经过三年的教学,我因为勤奋踏实,成为了一名银行的正式职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19岁的胡雪岩被杭州阜康钱庄收为徒弟。
掌柜无后代,把头脑灵活的胡雪岩当亲生儿子。掌柜临终前,把钱庄全部托付给胡雪岩。这家银行,价值五千两银子,是胡雪岩经商的第一桶金。
官方和商业。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26岁的胡雪岩结识浙江盐务候补大使王有龄,向钱庄借银500两,帮助王有龄补官(此故事出自莱文小说,有专家指出,历史上王有龄并非以胡雪岩的520两银子为靠山,而是小说家杜撰,有待考证),事件被赶出钱庄。
清咸丰元年(1851),王有龄被任命为湖州知府,不久调任杭州知府。在王有龄担任湖州知府期间,胡雪岩开始代理湖州国库,在湖州开设丝绸商店,用湖州国库的现金帮助农民养蚕。然后他在当地买丝运到杭州、上海,变现,再交给浙江省的“藩库”,从中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
接着,浙江巡抚黄宗汉被说服以股份形式设立药房,并安排在各路漕运商中承担药品供应业务,使药房迅速发展起来。清咸丰十年(1860),胡雪岩37岁时,升任浙江巡抚,感恩图报,帮助胡办了“阜康钱庄”。此后,在王有龄的不断提拔下,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
除了钱庄,还开了很多店铺。耿申智成为胡雪岩大发展的起点。庚申之变,胡雪岩心平气和,暗中勾搭军方。大量征兵经费存入胡的银行,再由委以粮机和综合运粮的重任,几乎掌握了大半个浙江的战时财经。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攻杭州,胡雪岩从上海、宁波购买军火、粮食支援清军。年底,杭州城破,王有龄因失城上吊,休斯顿失去了依靠。左被曾国藩推荐为浙江巡抚,主管军务。清同治元年(1862),胡雪岩获得新任闽浙总督左的信任。
被任命为总经理,主持杭州城的清场善后和浙江省的钱粮军饷,使富康钱庄获得巨大利益,从而走上了官商之路。在取得左的信任后,胡雪岩经常以官员和商人的身份穿梭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之间。除了处理转运粮台和支援军需之外。
他还抓住与洋人交往的机会,勾结洋官,为左、常等训练了约千余人,全部配有洋枪。这支军队曾与清军联合进攻宁波、奉化、绍兴等地。清朝同治三年(1864)。自清军攻陷浙江以来,所有掠夺的东西,无论大小,都存放在胡雪岩的钱庄里。
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在各镇开设商号,获利颇丰。短短几年间,他的财产已经超过1000万。太平军被消灭后,胡雪岩的银行进入杭州,为左组织军饷。依靠湘军的力量,在各省设立了20多家阜康银行,同时还兼营药材和丝茶,开设了胡庆余堂中药店,至今仍在营业。
操纵江浙生意,最高资本2200多万,是当时的“中国首富”。在左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灾局事务。他兴办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刹、古寺,收集暴骸数十万具;一度因战乱而终止的牛车得以恢复,方便了百姓;说服官员和士绅捐款,解决战后财政危机。
协助船舶管理
清同治五年(1866),胡雪岩协助左在福州设立“福州船政局”,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新式造船厂。造船厂开工后不久,当西北的事情开始时,朝廷突然下令将左调到陕甘巡抚任上。左任前,曾向朝廷推荐江西巡检司沈葆桢为海运大臣。
同时,我强烈推荐胡雪岩协助一切船政的具体事务。清同治八年(1869),万年青秋船厂第一艘船下水成功。这艘船一直从马尾港驶往天津港。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中国制造的这艘船时,它充满了欢腾和前所未有的盛况,甚至连外国人都深感惊讶。
清同治十年(1871)初,军舰镇海号再次下水成功。远在边陲的左得知这些消息后,曾写信给胡雪岩:“福建局的一切都越来越好,船只也不需要外国工匠了。这是好消息。你的主动性很好。看到徒弟越来越好,很漂亮,司机也很容易选择,下海捞好处。
这是中国的一个伟大转折,从积贫积弱到富强,就是基于这一点。“清同治十年初,镇海号轮再次发射成功。远在边陲的左得知这些消息,特意给胡雪岩写了一封信:“福建局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了。这艘船不需要外国工匠。这是好消息。你的主动性很好。
看到徒弟越来越好,美女司机很容易选择下海去收获大海的好处。这是中国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正是基于此。"
名利双收
清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有20多家分店,遍布大江南北。资金2000多万两,土地1万亩。由于左积极辅佐,曾授江西候补道,身穿黄马褂,是典型的官商。清同治十二年(1873 165438+10月),时任陕甘总督的左调兵遣将,准备出兵新疆。
带兵打仗需要粮食。左上书胡,要求胡向上海的外国银行借款,以解西征大军之燃眉之急。当时借外债很难,连恭亲王都被拒绝向外国人借款。但胡雪岩非同一般,他做到了朝廷做不到的事。他以江浙粤海关收入为担保,分六次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
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胡还将“诸葛散”、“胡氏丹”等大量药材送给西征将士,避免了水土不服的恐惧。左赞曰:“雪艳之成,一时真如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设立胡庆余堂薛稷民族医药名称。清光绪二年(1876),在杭州永进门购买土地10余亩建橡胶厂。
清光绪三年(1877),胡雪岩帮助左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办轻工业企业——兰州织造局。光绪四年(1878),55岁的胡雪岩建立“胡庆余堂”药号,正式开业。胡雪岩在其鼎盛时期创立的胡庆余堂,把他的救世活动范围扩大到了天下所有的人。
在胡雪岩的主持下,胡庆余堂引进了14大类中成药,免费赠送退烧药、抗心律失常药等百姓必需药品,并在《申报》上做广告,使胡庆余堂在还没开始经营前就名声大噪。这正是胡雪岩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1878的春天,上述费用换来了多重利润。
清光绪五年(1880),胡庆余堂资本达280.2万两白银,体现了北京百年同仁堂的南北走向,被誉为“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
悲惨地死去
清光绪七年(1881),胡雪岩因帮助左收复新疆,被授予主事大臣称号(三等奖),可以穿黄马褂,戴洋红大礼帽的官帽,还管理“四省公库”。清光绪八年(1882),胡雪岩在上海开办丝厂,耗资2000万两白银,生丝价格逐日下跌,企图垄断丝茧贸易,却引起外商抵制。
百年企业史上,第一次中外大商战开始了。起初,胡高价收罗国内新丝数百万吨,占了上风。中外都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到了胜负评判的时候,谁知道“天象”突变了。欧洲和意大利生丝的突然丰收,随之而来的是中法战争的爆发,市场的剧变和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事实是,胡雪岩无能为力。
清光绪九年夏(1883),被迫低价抛售,亏损100000000两,家产损失一半,周转不灵,谣言四起。全国各地的官僚争夺存款,组织勒索。清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顺天知府毕道元等人出版了《阜康商号倒闭,现查办合伙人人数》一书,向朝廷通报阜康钱庄倒闭的消息。
到了第七天(1883 65438+2月6日),清廷为了还债,命令时任闽浙总督的何荆夫和浙江巡抚刘严查胡雪岩的资产。光绪九年(1883)11月28日,清廷再次下诏,罢免胡雪岩,让左追讨胡雪岩的债务。清廷经过近一个月的走访,大概了解了胡雪岩的欠款和资产情况。
上谕中“各地对公款存款有巨债”“卒二十余万,分省;买几袋丝,值几百万两银子。”可以说是访问的结果。据《买几包丝》记载,胡雪岩在破产前确实买了不少生丝。清光绪十年(1884年2月3日)正月初七,清廷下令左加紧清理。
左确实派人查封了杭州胡雪岩的当铺和商行,并向清廷报告。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五日)七月二十七日,左在福州病逝。同年11月,胡雪岩在贫困和仇恨中抑郁而死。
扩展数据:
奇闻趣事,典故助开伞。
胡雪岩年轻的时候,帮着老板到处向人要债。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快要被雨淋湿了。但是同路的一个陌生人跑过来,给了胡半把伞,这让胡很感动。后来只要胡带着伞,胡雪岩就经常在下雨天帮别人打伞。久而久之,街上很多人都认识了胡雪岩,都说胡雪岩是个好人。
所以只要你愿意为别人打伞,别人也会为你打伞。有一天,当地一个知名的布匹经销商在一笔生意上栽了跟头,急需一笔资金周转。他想低价转让自己的全部财产,包括房子和土地在内一共卖了2000两白银,而实际上市价至少是5000两。胡雪岩听了布商的故事,想了一会儿说:“让我想想,明天再来找我。”
布商走后,胡雪岩赶紧派人下去查明真相。很快,他的手下回来告诉他确实发生了。胡雪岩立即安排银行准备5000两银子。第二天,布商来到钱庄,胡雪岩对他说:“我买你的财产,但不是二千两,按市价,我出五千两。”
布商很惊讶,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出高价而不是低价买。胡雪岩拍拍布商的肩膀说:“我只是暂时替你保管财产。等你渡过难关,随时可以赎回。那你只需要付给我微薄的利息。”
百度百科-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