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金华市区有多大?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城乡建设力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000年以来,金华市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大胆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积极组建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和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仅金华市每年就有数十亿元的建设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委市政府也适时提出了“推进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围绕建设浙中西部城市和浙中城市群的目标,全市通过“旧城改造、环境改善;建设新区,提升档次”等手段,着力打造城市道路框架、绿色生态、城市景观、城市保洁体系,认真做好“吃(供水、燃气)、住(住宅、小区)、行(道路、公交)、享(广场、公园)”四篇文章。通过“加强规划、注重建设、注重美观”提高乡镇建设水平;通过抓好建筑业的管理,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23.1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底的66.5平方公里。浙江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雏形初步显现,成为浙闽赣皖九市合作区的龙头城市。
建国初期,市区的道路又窄又弯,有高低起伏。没有人行道和地下管线(线),大部分是青石和石头铺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道路不断发展。自1995以来,道路建设进入快速增长期。市政府加快路网建设,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不仅逐一打通了10多条断头路,拓宽改造了10多条城市主干道,按照现代城市标准全面改造了20公里内环路,新建45.04公里。其中,八一街(含迎宾大道)长15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向北延伸至尖峰山脚下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双龙相连,向南延伸至海棠湖畔靠近南山自然生态区。道路长度和面积从1995年末的176km增加到2005年末的488.05km,面积为1197m。
建国初期,市区只有九座桥。1992随着金华市向江南的发展,以及浙赣铁路城区段道口向公铁立交桥的改造,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桥梁数量迅速增加,等级逐步提高。全市各类桥梁由1995的34座增加到2005年的90座,其中立交桥16座。内环北路三层公路立交桥、“华东第一拱”双龙桥等一大批现代化大型桥梁相继建成,市区“三江”上新建、改建各种造型桥梁10多座。
供水1961年前,城市居民饮用水取自水井和乌江等河流。董世界自来水厂建成后,城市供水事业不断发展,包括河畔桥自来水厂、山嘴头自来水厂、沙金兰引水工程、金沙湾自来水厂等,使城市居民用上了几十公里外沙畈水库的优质自来水。截至2005年底,城市供水管道长度696公里,日生产能力达到54万吨,水普及率100%。同时,各县(市)城区的居民也喝上了来自各地水库的优质自来水。
排水新中国成立后,市区排水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雨污合流改为分流排放。1989建成第一条截污干管,城区部分污水通过管道排入乌江。2002年,金华邱斌污水处理厂建成,日处理污水8万吨。2005年,城市排水管网总长964.78公里,年污水排放量5225.2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34.55%。
供气供暖1985以前,除了驻晋部队修建的加油站外,市民都是以柴火和煤饼为主要燃料。1988年,市区建成第一个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后,人们逐渐普及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1997后,市区江南、江北等地建成管道液化气站。2004年,江南建成管道天然气供应站,江南部分居民改用天然气取暖做饭。2005年,城镇液化气总供应量为15,215吨,燃气用户数为13.5万户。天然气总供应量为164.54吨,用气户为9809户。
金华是省内最早供暖的城市之一。1996年,市开发区开始利用热电厂的热量向城南的工厂供热。2005年供热能力达到150吨/小时,供热面积1,01,000平方米,其中住宅1,300平方米。
金华解放时,全市只有10多辆黄包车和几辆叫“山龙”的竹车。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才需要用三轮车行走。从65438到0977,市区公交车正式开通运营,出租车从80年代开始在市区运营。到2005年,市区开通公交线路54条,公交车449辆,出租车862辆。
环境卫生民国时期,市区虽然有少数扫街车和木质垃圾箱,但环境卫生极差,到处是露天粪池,沟渠里污水横流。新中国成立后,加快环卫设施建设,建立环卫管理和实施机构,落实专项资金,逐步扩大清扫面积,建立垃圾填埋场,统一吸收垃圾。金华发明的生态公厕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还在全国推广。2005年,城市道路清扫面积已达620.8万平方米,清运生活垃圾21万吨,开放公厕1.53座。并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的检查验收。
园林绿化建国初期,除了天宁寺、石和少数私宅,只有一个像样的中山公园。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绿化建设力度加大,包括人民广场、城墙背花木基地、解放门绿地、巴戎滩绿地、火腿公园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园林绿化加速发展,提出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编制了金华生态城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使园林绿化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其中,生态建筑成为城市地区的一个亮点。截至2005年底,市区有高等级广场公园29个,园林绿地面积2226.9公顷,绿化覆盖率37.7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01平方米。
住房建设在1949,市区最高的建筑是四层的杭江宾馆,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30.6万平方米,市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5.6平方米。为此,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住房建设。为了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他们先后建设了直管公房、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以确保住房建筑面积每65,438+0992到65,438+0995和65,438+0998到2004年翻一番。市区商品房施工面积450.0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53万平方米,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69平方米,居全省城市前列。
新区建设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市政府成立了市江南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成立了金盘扶贫经济开发区。2002年,市政府根据市区“一个中心、两翼、两个三角”的规划布局,在突出“一个中心”的同时,积极插上“两翼”:中心城区地块南延和旧城改造:设立靳东新区和婺城新区;努力打通“两个三角”:金三角和金溪开发区,迅速带动城市经济和城区,划出一批现代化新城区。其中,仅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就达28平方公里,被誉为“绿水新城、文化新城”的靳东新区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