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网新:软件外包不是唯一】浙大网新
员工人数:7000人
优势:欧美市场,金融业,电信业。
发展目标:中国城市信息化IT服务领导者。
编者按:在中国,上亿投资者都知道有一家上市公司叫“浙大网新”,主营业务是软件服务外包,做得还不错。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浙大网新的“野心”并不仅仅是做一家成功的软件外包企业,而是将自己定位为IT咨询服务的“信息集成商”。
2009年7月对浙江大学来说是快乐而忙碌的一个月。
7月9日,工信部公布了“2009年电子信息百强”排名。浙大网以52.48亿元的主营收入,排名41,比去年上升了13位。这是浙大网第四次获得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第二名。
16年7月,IDC发布最新离岸软件外包市场报告,浙大网再次入选“中国离岸外包10强”。同时还有大展,大连华信,海辉,中软国际,软通动力,司文创新。此外,浙大网凭借领先优势入选“欧美外包TOP 5”。
在外包业务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金融危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冲击。”浙大网新任校长施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真诚地说。这次危机让浙大网更加清楚,软件外包是他们的核心资产,但绝不是唯一的。在国内市场,基于信息技术的咨询服务将为浙大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浙大网新整合了多年来在国内智能监控、智能传感器、网络基础设施、IT协同等领域积累的经验,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作为未来国内市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浙大网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外包商,而是能够提供从咨询到实施的一整套服务,让信息真正动起来。”史烈说。
软件外包黑马冲出浙大
一个因“服务外包”而生的公司,必然会因为“服务外包”而成长。浙大网从最初的金融行业拓展到更多领域。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一大批早期IT企业注册成立。其中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等。,以他们北大、清华的“血统”,尤为突出。
在杭,有“东方剑桥”之称的浙大很平静,只有浙大海纳等几个松散的商业实体,让浙大的优秀毕业生感到可惜,比如陈淳、赵建、施烈。拥有强大学术研发能力和人才基础的浙大,“就像一个持有黄金却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在浙大网新任首任董事长陈春看来,浙大当时缺乏的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浙大应该有自己的重量级IT企业。”
2001年,经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浙大网正式成立。
2002年,在北美金融领域的突破,成为浙大网新的重要机遇,也是浙大网新的大规模发展的起点。
65438-0986浙大网新创始人之一、浙江大学计算机系何志军教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了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Jerry。杰里后来成为道富银行的首席技术官。
道富银行曾经每年在这上面花费6543.8+0亿美元,但是该行的资金管理系统是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很多需求已经无法满足。2000年9月,Jerry提出与浙江大学建立联合技术中心。这个由浙大4名教授和15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就是网信和道富成立的子公司网信恒天的前身。
当初道富只是把一些不重要的业务交给联合技术中心。直到2002年,浙大网络接手了州街格子系统的业务。Lattice system是道富银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的证券交易执行系统。它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但已经跟不上形势的需要。道富银行雇佣了很多美国公司和印度公司来修复这个系统,但是没有一家成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Jerry把修复工作交给了新成立的浙大道孚技术中心。
半年后,浙大网提供的新系统上线运行,不仅承载了当时的业务需求,也满足了基金业务拓展后的需求。道富的30万美元成为浙大网新的“第一桶金”。同时也使浙大网成功进入了美国东海岸富饶但保守苛刻的金融服务领域,成为浙大网开启对美外包新业务的起点。
一个因“服务外包”而生的公司,必然会因为“服务外包”而成长。随后几年,凭借浙大丰厚的人力资源,浙大网不断从金融行业向其他行业拓展。“浙大网新外包业务每年以30%的速度快速增长。”浙大网新任总裁助理李惠表示,到去年,外包已经占到公司年利润的40%以上。
随后,浙大网提出了“计算机+X”的新发展战略,将信息技术(计算机)与产业(X)相结合,使得浙大网新的机电总承包业务成功崛起。资料显示,至2007年,浙大网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IT应用服务提供商和中国主要软件出口企业之一,位居全国电信行业系统集成商第一,全国信息产品分销与集成服务前五,并入选沪深300指数样本股。如今,浙大网新的服务外包部有3000多名技术开发人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很多软件外包企业不寒而栗。订单无限期推迟,对华外包业务几乎停滞...来自企业的各种消息给年快速发展的离岸外包业蒙上了一层强烈的不确定性。
对此,浙大网新任总裁施烈总结道:“从外部来看,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订单的减少,客户需求的变化,可配置资源的减少。对于浙大网新内部来说,这是对管理层意志力和能力的挑战。”
2009年,浙大网采取三大新策略“过冬”。首先,狠抓订单经济,严格保证现金流支持;第二,狠抓成本,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控制人员规模的增长;最后,控制产能规模,使生产规模尽可能接近订单量。
此外,李惠还告诉记者,在浙大网新内部,订单多的部门会将部分业务“外包”给订单少的部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浙大网新增软件外包业务总体保持稳定增长,软件外包业务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速。”浙大网2009年新中报显示,上半年浙大网实现新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毛利2.2亿元。
资本运营酝酿转型
浙大网继承了浙江人特有的精明,资本运作始终占据浙大网新的重要战略地位,伴随着每一次重大转折。
一个人出生在什么背景,接受过什么教育,往往决定了他的思维。企业也是如此。浙大网继承了浙江人特有的精明——从创立之初,资本运作就一直占据着浙大网新的重要战略地位。
2001年,浙大网新分别收购绍兴天宇和浙江天盛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浙江自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730.52万股和6543.80万股,占总股本的22.63%,成为自然科技第一大股东,并成功借壳上市。
与此同时,进入自然科学与技术不到两个月,浙大网又进行了一系列新的资本运作。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自然科技结构调整,剥离了传统产业资产,还注入了浙大快微科技、浙大海纳快微、浙大图灵等IT资产。
此后,浙大网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与成功的资本运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2年,浙大网新兰德科技在港交所上市,这是浙大网新借壳上市后提出打造中国“软件和网络产业航母”的第一个大动作。浙大网新兰德科技的主要业务发展方向是提供企业信息系统、电信核心支撑应用和增值服务系统,是国内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大型电信软件开发企业。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浙大网新也开始积极介入环保领域,并充分整合原有资源,形成了具有网新特色的市场、技术、设计、工程实施等体系。
此后,浙大网逐渐形成了IT服务、软件外包、机电总承包的商业模式。
2008年4月,浙大网发布公告称,以子公司网信机电65,438+000%的股权认购浙江海纳发行的4472万股新股..认购完成后,浙大网成为浙江海纳第一大股东。
“这一次,浙大网新完成的是从多元化到IT专业化的转型。”施烈指出,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下滑的市场环境,浙大网需要在软件外包业务上投入大量资源。选择充足的资本而不是直接出售机电总承包业务,是从未来网络新的和长远的发展考虑的。
智能城市
主战国内市场
浙大网新是国内唯一提出全套“智慧城市”概念的企业。这是网信作为IT咨询和信息集成服务商未来在国内市场最重要的战略。
“未来,我们希望浙大网新不仅仅是一个软件制造商和技术支持部门,更是一个能够提供IT咨询和解决方案的信息集成商,使之成为推动信息化的主力军。”采访中,施烈反复强调。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条主线。尽管城市管理的各个部门都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应用水平,但基于功能的城市信息化面临着自发和碎片化的局面,实施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基于现有的“数字城市”建设,浙大网提出了“智能+互联+协同”的概念。这也是除IBM“智慧地球”概念之外,国内唯一提出整套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企业。
“智慧城市不是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的简单升级。”施烈告诉记者,浙大网新的智慧城市与“智慧地球”的概念完全不同。据介绍,智慧城市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民生的核心需求,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相结合,在智能化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强调协作。
施烈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当台风来袭时,污染物从城市郊区的化工厂泄漏出来。此时,安装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上的传感器会自动将这些信息发送到相关机构的应急指挥系统,指挥系统会立即关联电网、城市基础设施、污染源,以及周边的交通和居民。这些数据使城市管理者能够真正控制局势,做出最明智的判断,将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浙大网已为杭州、宁波、江阴等10多个城市设计、开发、建设了市民卡应用系统和数字城市综合管理项目。
如浙大网络在南昌市新部署的数字城市综合管理项目,采用网格化管理方法、组件化事件管理方法等数字城市管理方法,其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和网站系统等“五位一体”大城管的新型数字城市综合管理模式为国内首创。“通过监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可以一眼看到路边违规停放的车牌;用鼠标在电子地图上轻点信息采集员的位置,就能清楚地看到他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轨迹……”史烈说。
在浙大网的新愿景中,智慧城市将使信息成为运营城市的新资源,为城市的未来安排战略投资,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交通的有机融合,为城市培育新的服务业增长点。
企业要做出取舍
■浙大网新任总裁施烈
浙大网新产业以浙大学科为背景,为国家大型项目提供高科技咨询服务。如今年产值已经超过6543.8+000亿元,必须做出选择。
首先,浙大网有浙大新的窗口和平台,是一家有高科技背景的公司。无论股东结构和业务类型如何变化,其主体永远是一个产学研发展的平台。
二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具体来说,如果业务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得到网络各方面的支持;如果这项业务能够做到独一无二的地位,并且每年都能带来不错的利润和健康的发展,那么也会受到欢迎;如果一个企业在压力下,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帮助,仍然没有起色,就要进行新的整合。
最后,企业的价值观要与员工的需求紧密结合,这样的机制才能适合优秀员工和优秀干部未来的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