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清时:成千上万的企业和稀缺的专业资本

“僵尸企业”这个词在历年的各类官方文件中频繁出现,但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它只是各类政策文件中的一个形象词汇。但说到现实,僵尸企业关系到产业,关系到就业,关系到效率,关系到背后数万亿的问题资产处置等等,对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所以我们再重点说一下这个,发一下。

导读:从宏观来看,问题资产规模是万亿级的。这么庞大的数字,恐怕很难通过诉讼和拍卖得到一个结果。更专业的重组资本可能成为推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出清“僵尸企业”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65438 2月4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和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和去产能企业债务,加快僵尸企业清算工作,要求2020年底前,

国资委2016相关数据显示,需要中央企业专项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有2041家,涉及资产3万亿,这还只是中央层面的梳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本地问题企业或“僵尸企业”的数量更大。如河南省披露,截至2018,10已处置1124家省市县僵尸企业;广东省披露2016年清理僵尸企业2385家。

地方主管部门是僵尸企业处置的主要执行者,但企业数以千计,地方主管部门与企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的关系更为复杂。在僵尸企业加速清算的过程中,也要避免二次“伤害”。市场呼唤专业重组资本介入万亿问题企业处置蓝海。

摸清底数,加快清仓

265438+20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多个省市SASAC披露的公开信息发现,从2016年开始,部分省份陆续公布了僵尸企业处置方案,根据方案,2019年底至2020年可完成僵尸企业处置。

例如,按照山东省政府连续三年亏损、扭亏无望、停产或半停产、资不抵债丧失造血功能的标准,2016年“省属僵尸企业”数量为321(市县僵尸企业数量未公布),涉及职工121023人。根据计划,山东省将分别于2016、2017、2018年处置125、124、72家僵尸企业,2018年底前完成山东省僵尸企业处置工作。

此外,河南省披露,截至2018,10已处置1124家省市县僵尸企业,预计2019年完成国企改革。2016年,广东省完成了2385家僵尸企业的清理工作,根据《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2016-2018)》,到2018年底,广东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清理。

对于尚未公开和确定“僵尸企业”和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名单的地方政府和SASAC,国家发改委近日下发的通知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三个月内确定第一批名单,原则上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处置工作。

华北某省一位接近国资委(SASAC)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各省SAC都在省内进行了摸底调查,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机构都想获取名单,但是僵尸企业名单很难公布。一方面,目前僵尸企业的认定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二是一旦被公布为僵尸企业,可能会增加企业处置的难度。但目前政府会与上市企业充分沟通,按照制定的方案逐步推进出清。

他还直言,这几年政府、银行、企业的关系也是反复变化,处理僵尸企业或者问题企业确实很难。问题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更早的时候,是这些企业主动,政府和银行愿意为企业提供帮助或服务。当问题企业出现债务问题时,前几年从地方执行情况来看,银行信贷受政府影响较大,在政府压力下大多不会收回贷款甚至继续提供贷款,问题企业大多能够“浴火重生”。

但随着近两年去杠杆的推进,对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和约束,以及流动性的收紧,银行的主动性和话语权越来越强,问题企业的债务压力越来越严峻,缓一缓的空间越来越小。一方面是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压力。另一方面,面对政策要求的压力,必须加快问题企业的处置。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破产法与企业重整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前几年地方处置僵尸企业还存在一些障碍,比如政策消化、观念转变、政府纳入人员安置、破产资金从哪里来等。但根据今年上半年的调查,僵尸企业各省开始大规模推进,地方政府和法院加快行动,今年破产案件数据也将有所增加。

最高人民法院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13出现拐点以来,我国破产案件数量已经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法院新收破产申请和破产案件9542件,同比上升68.4%;审结案件6257件,同比上升73.7%。市场普遍认为,2018年度新收、审结破产案件数量可能全部超过1万件。

效率和可能的意外伤害

与此同时,许多商界人士提出了新的担忧。这一轮加速处置,初衷是减少资源浪费。但如果地方政府一味追求处置效率,就可能在处置中形成二次“浪费”。

华北某大行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处置僵尸企业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银行在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的博弈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过去银行非常看重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平台的背景,政府愿意为这些国企提供担保。从操作层面来说,银行认为这样可以澄清责任。但现阶段银行的风险敞口已经收紧,因为光靠撇清关系是无法收回债务的,政策也支持没有经营能力的僵尸企业破产。很多企业可能在这一轮加速清仓中误伤了。”他说话坦率。

他举例指出,当地某知名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和经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当时民间借贷过多,但其他资产质量较高,未来还款能力较好。但省行坚决不续贷,银行仓皇出逃,很多资产被低价抛售。但当时很可能只是缺少现金流注入,一个有潜力的企业破产了,很难复兴,也是资源浪费。

北京A-B-C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伦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以往问题项目的经验来看,项目并不成功,主要是各利益方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仓促应对。无论是项目还是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都非常复杂,比如财务问题、管理问题、定位问题等。,但在项目最终失败或企业濒临破产后,各方利益将极度失衡。

钟伦权受汉口银行委托,办理武汉造船厂改制项目。当时武汉造船厂正在为德国客户造船,银行在建造中途因现金流不足想起诉。“如果直接从银行的角度拍卖,船厂会破产,船厂没有资产,银行的债权收不回来,还要承担遣散费等各种负担。只有船能造成功,交给德国,付给船厂,还给银行,* * *才能赢。这时候就要说服银行再融资,关闭使用,建造船舶,同时说服德方提高价格。通过造船款归还银行贷款,船厂可以成功改制,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他指出,当债权人、股东、员工和政府通常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时,一味追求速度是不可行的。只有做好方案和重组方案,平衡好各方关系,才能避免二次失败和伤害,追求利益最大化,但这种投入一定是值得的。

“3亿”门槛与专业资本的稀缺

但专业高效的处置需要专业重组资本的介入。德福资产执行合伙人吴歌指出,问题企业能否通过重组得救,关键在于如何吸引新的资金。然而,在实践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在考虑归还资金,而不是投资资金。没有钱,他们解决不了问题。即使他们破产重组,也要补充流动资金。目前市场上针对问题企业的专业重组资本比较稀缺。

他特别指出,市场看资本实力,3亿是个坎。国内有很多民营企业可以调动3亿元以下的资金,但往往缺乏经验。因为金额相对自主,很多合同条款盲目投入到项目中,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大。能调动3亿以上资金的大多是持牌机构,系统不缺钱。但机构的原则是考虑投资不出错,很少进入问题项目。

一般来说,3亿元以下的资金缺乏专业经验,3亿元以上的资金不愿意进入,这是重组资本稀缺的原因。

湖畔投资董事长张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僵尸企业的处置目前仍多由银行打包处置,真正进入并由专业AMC深度运营的问题企业并不多。

吴歌还告诉记者,对于问题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资金,另一方面也需要专业的资金。他指出,专业资本重组最需要的是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商业能力和法律能力,商业能力甚至大于法律能力。

他指出,对于一项债权与债务人之间的沟通,几乎没有异议,只是说如果不能偿还,就无法协商。使用法律武器的传统处置方式未必能赢。从宏观上看,问题资产规模是万亿级的。这么庞大的数字,恐怕很难通过诉讼和拍卖得到一个结果。因此,如何进行专业的利益分配和重新谈判,更专业的重组资本将可能成为推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位民营AMC业务人士也指出,应该让专业机构更多地参与到问题企业的处置和重组中,通过专业机构制定专业的方案,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一方面,问题企业、问题项目的情况因时而变,债权情况也因时而变。要考虑如何协调不同的利益,甚至协调经济、民生、社会责任等更复杂的问题。第三方通常可以独立于债权人、债务人和政府,更客观地分析和量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平衡点。

“目前,专业机构进入问题企业处置领域的商业热情仍然有限。一方面是纯商业回报的考虑,是否专业,能否商业可持续。这就考验机构的专业实力了。另一方面,由于问题企业多为国企和央企,对民资的开放程度有限。这也是目前行业的诉求,希望能有更多的开放机会,进入万亿问题企业处置蓝海。”她指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