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沟镇简介

柴沟镇位于高密市西南部,有124个村,人口8.5万,面积210.73平方公里,耕地20万亩。位于高密、诸城、安丘、胶州四市交界处。面积209.83平方公里,有124个村,1个林场,人口8.5万。是山东省“中心镇”,国家计委命名的“小城镇经济综合发展示范工程建设试点镇”。先后荣获“潍坊市文明镇”、“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潍坊建设先进乡镇”等称号。2006年被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会和山东财富论坛组委会联合评为“最具成长性乡镇”。交通便利,风景优美。平(都)日(赵)公路、焦(周)王(村)公路、宜(山)焦(周)公路贯穿全镇,夏(英)海(青)公路纵贯南北,焦(周)新(宜)铁路纵贯东西。

1991-1994,投资220万元建设教学楼,基础教育设施实现“六配套”;投资165438+万元建设医院门诊大楼,改善了医疗保健条件;投资65438+20万元安装512部程控自动电话,加入全国电话网;投资1万元建设了占地120亩的农资综合市场,是高密市西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聚集地;投资520万元对秀平日公路镇路段进行拓宽,使其硬化、绿化、美化。全面规划城镇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商贸小城镇。镇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设有工业、商业、生活、房地产开发、娱乐和旅游六大片区。乡道形成“八纵八横”的路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振兴。全乡有1100个餐饮、商业、维修等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8000人。1994年,第三产业总收入达到9653万元,比1993年增长60.4%,比1991年增长63.2%。1992,柴沟镇荣获山东省“村镇新镇建设”称号;1994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新型小城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工作严格,镇上没有超生和违纪现象。党员包产到户工作正在深入开展。根据柴沟镇党员包产到户工作改编的强茂歌剧《根的呼唤》由广西电影制片厂1994改编成电影《别忘了那份爱》,在全国上映。4年内获得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农村卫生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潍坊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等称号。

柴沟镇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农村经济总收入125272万元,比上年增长22.8%;花生总产量654.38+0.8万公斤;粮食总产量231.2万公斤,比上年减少3.2%;大牲畜3900头,比上年增长65438±0.3%;生猪2.5万头,比上年增长3.6%;肉类产量995.6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2.3%;果蔬总产量654.38+0.8万公斤,比上年增长6%;乡镇企业总产值3267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775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和13.8%。到1996年末,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28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9%;农村用电量达到266543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1996年末,全镇总人口29880人,比上年增加51人,其中农业人口28782人,非农业人口1098人。出生率为14.17‰,自然增长率为7.34‰。柴沟镇被建设部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被国家统计局列为“中国十亿乡镇”,被省政府列为“百信工程试点镇”,被潍坊市委市政府列为“新型小城镇”。立足本地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柴沟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全镇实际,充分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截止1996年底,镇办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000人,固定资产净值达到65438+2000万元。

从1986到1996,* *投资9600万元新建、扩建、改造企业,新建项目30个,承包外资3500万元建设了潍坊华达机绣有限公司、潍坊泰联包装有限公司等6家中外合资企业,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创汇654多亿美元1993期间,柴沟镇在香港注册成为潍坊市成立的第一家乡镇公司。1995,经省体改委批准成立的山东龙跃集团,现已发展成为国家大型二类企业。柴沟村邱经营的潍坊华安集团公司跃居全国民营企业第87位,李家庄村发展成为拥有运输车辆49辆的专业运输村,袁家村组织运输专业人员成立运输协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克服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的弊端,任路家庄村发展成为年产值近2000万元的木材销售加工专业村。1996年,全镇各级企业* * *完成产值6.06亿元,实现利税1712万元,比1995分别增长9.58%和25%,比1986分别增长49.3%和50%。工业产值占全镇总产值的74%。柴沟镇从1992获得潍坊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称号,从1987到1992连续六年获得高密县“企业发展明星乡镇”称号。坚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镇环境。从1986到1996,柴沟镇投资50万元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疗养院。投资200万元建设了一座具有现代化医疗设施的医院门诊大楼;投资400万元建设镇一中教学楼,建设微机室、语音室、阶梯教室,实现基础教育设施“六配套”;投资500多万元,安装了800部程控电话,并加入了国际电话网;投资1万元,建成了占地1.20亩,固定摊位3万多个的综合农贸市场,成为高密市西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投资520万元,对平日的公路镇段进行拓宽铺装,使其硬化、绿化、美化;投资654.38+0.2万元,铺通了全乡通往三个村的柏油路,迈出了“村村通柏油路”的第一步;投资30万元安装有线电视和无线调频广播;投资500万元完成了乌龙河岛的尸体保护工程,修建了乌龙潭岛和卧龙岛,并在岛上修建了亭台楼阁和长廊;投资5万元购买马尼拉草坪,绿化市场前三角;投资14万元建设110千伏无人值班变电站。柴沟镇被潍坊市委市政府1992命名为“小城镇建设新乡镇”;1995,被建设部命名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百信工程试点镇”。

全面规划城镇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柴沟镇坚持一张图规划、一支笔审批、一盘棋建设的原则,合理布局、配套建设,使一个功能齐全、地方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小城镇初具规模。镇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设有工业、商业、生活、房地产开发、娱乐和旅游六大片区。投资2000万元拓宽硬化了全乡主要街道,使全乡形成了“八纵六横”的路网。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第三产业的振兴。柴沟镇从用地、水电设施、贷款支持等方面鼓励发展第三产业。至1996年底,公路镇段平日两侧建成95栋,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建成率达到85%以上。依托王娇公路,在小庄村至前西王村之间开辟了3000米长的第三级经济开发区,发展工商业户120户,发展木材经营、餐饮、加油、维修等门类10余个,年创收250余万元。截止1996年末,全乡共有餐饮服务、商业、维修、书店等私营企业1600余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针对该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日益增多的情况,成立了城镇居民管理委员会,将该镇340名民办教师、政府机关、企业合同工和部分工商户登记为城镇居民,成为第一批居民。成立镇管理中队,年自装自卸垃圾1500立方米。1996年,第三产业总收入达到7000万元,比1995年增加980万元。1992年荣获“村镇新镇建设”称号;1994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新型小城镇”;1995,被潍坊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三产业先进单位”。

2003年,柴沟镇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镇生产总值达到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工业销售收入3.84亿元,利税0.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12.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61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0元。被潍坊市评为“文明镇”、“先进基层党组织”。小城镇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被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中心镇”、“潍坊市新型小城镇”。有国家计委批准的大型综合商场龙门商城,活牛、花生、木材等6个专业市场,建设用地1500亩,乡村旅游景点乌龙江,酒店10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2000多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000人。工业侧重于扩张和吸引投资。先后引进建设了霄云木业、嘉诚服装、连云港郑达集团公司,形成了橡胶轮胎、机绣服装、建材鞋帽、化工木材等十大类400多种产品的支柱产业体系。是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农业“三化三带动”战略基础牢固。芦笋、桑蚕、黄烟、速生林四大重点产业稳步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医疗教学设施先进,教育战略地位凸显。高密三中的高考和镇上的中考上线率最高。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全镇财政总收入6144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639.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78元。工业经济全面提升,先后引进项目4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9个;44家企业增资扩产,增资6543.8+0.25亿元。现代农业培育了黄烟、蔬菜、木耳、花生、林业、水产养殖等六大产业,建成了全程机械化黄烟示范方、李家堡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有机芦笋“福来”种植基地等3个市级千亩示范园;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600多个,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黄烟1.5万亩,黑木耳500亩,花生3.6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7家,标准化养殖场659个。现代服务业、物流运输、餐饮、商贸等行业蓬勃发展,拥有大型运输车辆800多辆,形成了强大的物流运输能力;餐饮业发展到83家,新增店铺140多家。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立足村庄条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投资51万元,建设“村村通”公路92.7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投资6500万元,实施水利工程70项,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防洪灌溉能力进一步增强。争取上级投资1562万元,完成庄社区和村8000亩土地整理项目。建成柴沟、柴北、李家堡等21个文明生态村,新农村“五化”示范村28个。

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科学规划建设14个社区,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把服务送到人民家门口;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和集中居住区建设,实施五龙河集中居住区、青龙花园社区、傅佥街改造、涂庄社区综合改造等9个项目,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镇123个村用上了安全饮用水,村村通覆盖率达99.2%;稳步推进校安工程,* * *投资5000万元建设维护校舍4万平方米,投资12万元建设马王小学教学楼、竹沟中学公寓楼等9栋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建设完善镇综合文化站、12社区文化活动中心、93个农村文化综合体、113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线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良好;着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3%,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6%,农民参保率达到100%;狠抓计划生育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大力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确保计划生育工作健康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