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捷信金融

作为首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捷信的消费金融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

据一位熟悉捷信消费金融股权出售谈判过程的内部人士透露,在捷信消费金融母公司创始人彼得·切尔纳(Peter Chelner)于去年3月意外去世后,市场开始传言——PPF集团的新管理团队可能会对捷信在中国的业务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包括引入股权合伙人。

去年年底,PPF集团首席财务官卡特琳娜·拉斯科娃(Katerina Laskova)公开表示,对于一些发展潜力广阔的国家和地区,集团可能会继续单独运营业务,或者邀请业务合作的伙伴为消费金融贷款提供批发资金。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迫使捷信消费金融决定转让股权的根本原因,不一定是PPF集团新管理团队经营策略的突变,而是捷信消费金融近三年各项业务收入的大幅下滑。

2019之前,捷信消费金融依靠广泛的线下业务布局和人群战术,使得资产管理规模一度冲击千亿大关,跃居国内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首位;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自身业务转型进展缓慢,捷信消费金融各项业务发展迅速进入“下滑趋势”。到2020年末,其资产规模已降至652.07亿元,这意味着捷信消费金融的资产规模在短短一年内缩水超过30%。

结果捷信的消费金融遭遇裁员和业务收入损失。

在今天的局面下,上述业内人士透露,其背后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过度相信其在海外业务运营的成功经验可以在国内成功复制,没有快速适应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高层变动频繁,线上业务转型未能承接人群战术和线下布局带来的业务流量。

“现在,PPF新的管理团队已经为捷信消费金融引入了股权合伙人。除了希望回笼部分资金,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借助东方新股的资源赋能,解决线上业务转型中的诸多短板,拓宽融资渠道,帮助捷信消费金融焕发第二春。”他认为。

成败在“线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0年后,捷信集团母公司的创始人彼得·塞尔纳(Peter Cerna)开始频繁飞往中国,考察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前景。

2004年,PPF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捷信集团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三年后,捷信中国总部在深圳福田CBD成立。

2065438年2月21日,捷信集团在中国获得监管批准,设立外商独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金融”)。

此后,随着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捷信消费金融凭借市场先发优势,迅速跃居国内持牌消费金融的领先地位。

在他看来,2018之前,捷信消费金融的线下布局和人群战术与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趋势不谋而合,中国。换句话说,捷信的消费金融通过广泛的线下布局,成功抓住了3C、摩托车、医美等人群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消费热情,获得了巨大的客户流量,迅速扩大了业务规模。另一方面,利用人群战术在更大范围内推动面对面的风险控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

数据显示,2016年,捷信消费金融的资产规模和营收分别达到469.7亿元和68.26亿元,但到了2019年末,这两个数字突然增长到104536万元和17038万元,使得捷信消费金融成为持牌金融消费行业的佼佼者。

因此,捷信的线下业务团队一直在扩大。

"然而,这已成为捷信业务在线转型的巨大负担."他直言不讳。具体来说,第一,从2017开始,大量消费金融产品从线下迁移到线上。然而,捷信仍然坚持线下业务发展战略,专注于与白前等同行争夺线下市场份额,白前最终以较低价格被收购。捷信看似“大获全胜”,却失去了线上业务转型的最佳时机。最明显的标志是,2017年,招联消费金融,随着线上业务布局,虽然资产规模只有捷信金融消费的60%左右,但净利润却比后者高出约15%。

此外,互联网巨头进入市场推广大量线上消费金融产品,开始快速抢占国内消费金融市场份额,无形中挤压了捷信业务的发展空间。

二是庞大的线下团队精简,让捷信的消费金融“疲于奔命”。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推出2023战略3354推进业务线上转型后,如何妥善处理数万名线下团队员工消耗了捷信消费金融巨大的精力,甚至影响了后者的线上转型进程。

这使得捷信的消费金融迅速从市场领导者转变为追赶者。

第一,线下运营成本高,难以大幅降低捷信消费金融产品的利率。产品端利率定价的劣势导致部分客户流失;

二是市场红利逐渐消退,使得消费金融市场开始面临现有客户的竞争。然而,许多股票客户更喜欢使用更方便的在线消费金融产品,这导致捷信的消费金融业务萎缩。

第三,线下产品也开始遭遇运营挑战。例如,人们很快习惯了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购买3C产品,这导致了传统线下3C销售场景下的业务流量持续下降。由于欺诈风险增加,线下医美场景不得不停止。此外,捷信消费金融向信用记录良好的用户提供的现金分期服务,也因现金贷监管趋严而遭遇运营波折。

“更糟糕的是,线下团队不断裁撤后,机海战术创造的规模效应一去不复返,导致业务规模持续下滑,进而给业务运营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这位退休的捷信消费金融家指出。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很多业务人员在减少,导致业务发展困难甚至“名存实亡”。

“高开低走”的原因分析

在他看来,捷信的消费金融短短几年就“走下神坛”。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未能充分利用“持牌消费金融”这块金字招牌。

尤其是无风险借贷业务模式兴起后,相关借贷产品的平均利率低于担保借贷产品,吸引了

大量优质客户流向前者。

他回忆说,从2019开始,捷信消费金融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试图增加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ABS产品的发行规模,实现低成本融资。但当时消费金融线上运营风起云涌,使得很多投资机构不再看好线下模式,导致捷信消费金融只能以较高的成本融资。

2020年6月,捷信消费金融宣布首席风险官李红离职。同年5438年6月+10月,捷信消费金融宣布RomanWojdyla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由OndrejFrydrych接任。

去年2月底,捷信消费金融突然宣布OndrejFrydrych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两天后,捷信首席财务官王涛也离职了。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导致捷信消费金融的线上转型更加曲折。毕竟熟悉业务的高管因为业绩不佳离职,新的管理团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熟悉各项业务的发展和转型的痛点,导致相关业务的线上转型更加“步伐缓慢”。

“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捷信消费金融的高层团队坚信自己的海外运营经验可以复制到中国市场,未能针对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改变。”前述已离职的捷信消费金融人士认为。

比如高层团队认为捷信给很多人创造信用记录,就相当于获得了他们的忠诚度。事实是,随着市场竞争对手的增多,很多人会“货比三家”,选择其他利率更低、操作更方便的消费金融产品;此外,捷信消费金融的一些高管认为,巨大的市场份额是极高的竞争壁垒,但消费金融产品的线上化运营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行业格局,给了新进入者追赶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捷信消费金融继续坚持海外现金分期业务的操作规则,即高利率覆盖高风险,创造高利润。但事实上,由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一度被要求执行贷款利率上限——4倍LPR,所谓的高息产品“不复存在”。此外,多头借贷、欺诈风险等问题持续发酵,导致近年来消费信贷风险持续上升,完全颠覆了上述运行规则。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期间,捷信消费金融核销坏账约3910亿元,期间其利润总额仅为37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0多倍。

一位消费金融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代,机构需要依靠科技降本增效、完善风控机制,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利润。原来“高息解决一切烦恼”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了。

去年,联合信贷决定将捷信消费金融实体和“19捷信消费金融债01”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究其原因,他们认为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的经营业绩揭示其业务处于转型期,业务规模收缩趋势明显,高管稳定性存在一定波动,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盈利能力面临压力,未来业务发展趋势不明朗。这些因素可能对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盈利能力、流动性和融资环境产生影响。此外,母公司捷信集团损失惨重,集团实际控制人死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母公司对捷信消费金融的支持。

“很多捷信员工担心,如果不加快轻资产模式转型,果断剥离庞大的线下业务,未来企业的经营压力会更加严峻。”这位退休的捷信消费金融家指出,他没想到的是,等待捷信的不是更剧烈的业务变化,而是股权转让。

双赢的股权交易?

4月中旬,捷信消费金融回应称,捷信希望通过寻找有实力的股权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强其在中国市场的行业地位,从而整合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使其运营更加本土化。

上述知情人士认为,这是捷信集团母公司创始人彼得·切尔纳(Peter Chelner)意外死亡的背后,PPF集团新的管理团队去年对捷信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与继续看好中国市场、坚持长期投资以支持捷信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彼得·切尔纳(Peter Chelner)相比,新的管理团队可能更倾向于回笼资金,实现利润回报。”他分析道。毕竟,2020年疫情的爆发导致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出现波折和不确定性。此外,捷信集团自身业绩持续下滑,迫使其“丢车保帅”。

去年,捷信集团的母公司PPF集团宣布完成了与MONETA银行654.38+0.2亿美元的交易,即MONETA以654.38+0.2亿美元收购了PPF集团的消费金融业务AirBank和P2P公司Benxy,这意味着PPF集团“赠送”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市场的消费金融业务。

此前,PPF集团为其信贷公司Home Credit Bank在俄罗斯的业务寻找买家。PPF集团还试图在东南亚和印度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并通过引入新股东的方式,转让其在当地消费信贷业务的部分股权。

究其原因,捷信集团母公司PPF集团的高层需要从全球角度配置资源,尤其是在自身业绩下滑的情况下,使得资源投入极为有限,只能牺牲一些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业务来“回笼资金”,投入到急需支持和援助的业务领域。

具体来看,捷信金融母公司捷信集团于2065438年7月15日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计划于2019年完成上市,计划募资10亿-15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市场业务在捷信集团业务中占比相当高。2016 -2019第一季度末期间,捷信集团在中国市场的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6.43亿欧元、10685万欧元、12446万欧元和65438+。但由于当时国内对P2P等消费金融行业监管严格,现金贷业务面临整改,多家消费金融机构未来发展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捷信集团的上市申请被延迟,导致后者在4个月后撤回上市申请。

“为了提高上市成功的几率,捷信集团一度加大资金投入,迅速扩大在中国的线下业务团队,以寻求更高的业务规模。但由于上市不成功,捷信消费金融背负了较高的运营成本,使得PPF集团新的管理团队不得不决定转让部分股份,以进一步减轻资金压力。”知情人分析道。

在他看来,虽然目前对消费金融科技的监管政策趋于完善,但不少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已经悄然开启了IPO进程。但鉴于捷信消费金融近两年各项业务大幅下滑,其上市难度远超以往。

“这也是每种类型的双赢交易。”前述已离职的捷信消费金融人士指出。

对于这家上市的共同基金公司来说,拥有持牌的消费金融业务牌照将有助于其参与银行间资金拆借等业务,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和产品利率定价,使其业务竞争壁垒持续上升,而捷信的线下业务团队将有助于这家上市的共同基金公司加快小微业务布局,因为很多小微个体户仍需要线下调查了解其最新经营状况,才能做出准确的放贷决策。

对于捷信消费金融而言,上市互金公司的科技赋能和互联网运营经验,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推动业务的线上化转型,打造更轻资产、更智能的商业模式;对于捷信的母公司PPF集团来说,这意味着部分资金已经回流,可以投入到他们认为更重要的业务领域。

在他看来,捷信消费金融的股权转让计划,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消费金融行业粗放式发展时代的终结。随着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的改变,未来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将在技术赋能和线上业务的驱动下,进入一个拼融资成本、拼风控能力、拼场景服务能力、拼市场响应速度、拼新技术研发能力的新时代。

相关问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