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铜的等级?

什么是优质铜和水平铜及其优缺点

升水交割制度是在交易所人为制定保单产品的情况下,由对接货会员单位约定特定时期升水和平铜仓单的分配比例。

根据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割制度,注册铜分为标准和替代两个不同的交割等级。前者是标准阴极铜,后者包括高纯阴极铜和LME注册阴极铜。其中,符合高纯阴极铜标准并经交易所认定的注册铜溢价交割,溢价幅度为110元,俗称“溢价铜”;其他国产品牌和进口LME注册铜都是按标准级别交割,不享受溢价,所以习惯被称为“平水铜”。目前,在所有注册品牌中,只有以下五个品牌享有溢价:江西铜业的桂叶品牌、铜陵的铜官品牌、云铜的铁锋品牌、金龙铜业的金海豚品牌和张家港联合铜业的丁童品牌,其中前四个品牌已在LME注册。虽然优质铜品牌不多,但都属于国内大型铜厂,占国内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注册铜的溢价交割系统沿用了之前上海金属交易所的模式。当初该系统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区分和平衡国产铜不同品牌之间的质量差异。国内铜厂生产的铜,由于工艺设备和技术的不同,其等级和质量也不一样。一些国营工厂的产品可以达到更高的等级,即符合高级阴极铜国家标准GB/T467-1997,纯度可以达到99.9935%。而一些中小厂家的产品,阴极铜只能达到国标GB/T467-1997,铜银含量不低于99.95%。第二,必须保护和支持国内主要的铜厂。铜是一种战略物质。当时,国内铜产量非常有限,严重依赖进口。然而,国内铜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竞争优势。实施交割溢价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铜厂的发展。第三,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之初,为了吸引国内大型铜厂积极参与铜期货交易和增值交割,交易所在制定交割制度时不可避免地对这些厂家的铜交割实行了一定的政策倾斜。

然而,这种交割制度一直在演变,其暴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引起市场参与者对其合理性的质疑。

首先,溢价交割制度是交易所在特定时期人为制定的政策产品。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市场定价机制的缺失,逐渐与国内外市场脱节,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引起了市场各方的反对。

第一,消费者认为优质铜虽然质量好,但是使用成本太高。很多用户只需要使用普通级扁铜,如果在交付时强制接受溢价铜,则需要承担110元的额外溢价成本。即使是那些因为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高等级铜的用户,也尽量选择同等质量的进口铜来代替,以节省溢价。因此,溢价交割制度在消费方面没有考虑不同用户群体对不同品级铜的需求差异。

第二,进口商认为进口铜的质量并不比优质铜差。有些品牌,比如智利的CCC品牌,甚至比某些溢价铜还要好,却不能享受任何溢价,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第三,一些平水铜厂家不相信自己的铜比优水差不了多少。为什么他们要少卖110元?他们认为保险费交付制度不合理。比如金川、大冶铜品质提升后,基本可以达到优级铜的品级标准,现货市场非常紧俏,但是交割不经济。其实现货市场上平水和溢价铜的价差很少真正达到110元,一般都在几十元之间。

其次,由于溢价交割制度的固有缺陷,交易所仓库中沉淀了大量的溢价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

一是由于现货市场上溢价铜的流通性相对较差,其生产厂家更愿意登记为仓单进行实物交割,既解决了销售问题,又获得了高于现货市场销售的额外溢价收入。所以有的厂家甚至自己拿溢价铜交割,然后去现货市场买其他平铜,履行现货交割的义务;而进口铜和一些优质横铜在现货市场上卖得很好,既能卖个好价钱,又能节省不必要的交割成本,大多不愿选择交割。这种权衡的结果是,实物交割的溢价和铜的比例越来越失衡。

其次,由于过去沪铜合约基差较大,吸引了很多交易商接手现货,抛向远期进行跨期套利交易。由于套利者并不在乎收到的仓单是否溢价,有的甚至会去现货市场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入溢价铜仓单,或者互换仓单进行套利交割,以获取额外的差价。但下半年随着基差的大幅收缩,套利机会消失,导致前期交割的大量升水铜不断沉淀在交易所仓库,成为导致扩张和高库存的因素之一。

第三,在没有套利者收货的情况下,发货和收货的人成为实际使用者。因为很多用户只想平铜,所以交易所铜的结构越来越不正常,即平铜越来越少,而溢价中铜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这种不平衡随着股票的下跌更加突出。有人形象地指出,目前的升水交割制度把交易所及其指定仓库变成了一些升水铜的“蓄水池”,而升水铜仓单几乎成了套利交易和抵押融资的特殊工具。

最后,由于交易所仓库内溢价铜与平铜严重失衡,很多用户不愿意接收溢价铜,而是渴望数量非常有限的平铜仓单,交易所被迫规定交割撮合时溢价铜仓单对对接货物的会员单位的分配比例。据了解,近几个月交易所掌握的分配比例是,平铜仓单只有10%-20%左右,而升水铜高达80%-90%。许多实际用户抱怨这种交付限制。同时,在每个月交割前,部分用户会四处寻找平铜仓单持有者套现,避免正常交割时收到溢价铜,尤其是那些根本不需要使用高等级溢价铜的用户。

业内人士一直呼吁早日解决现有保费交付制度带来的弊端和不合理性。但如何解决,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案:

第一,逐步取消溢价交割制度。但问题是,一旦取消升水,这些升水铜厂商不仅未来无法享受升水折扣,还要承担处理现有仓单带来的损失。难度可想而知,还有利益的平衡。其实解决取消保费带来的技术问题并不难。可以先建立一个取消时间表或宽限期(如一年),让溢价铜生产企业逐步调整自己的保全和交割计划,同时让市场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现有的溢价铜仓单;对于最后剩下的仓单,可以在取消溢价时,模仿原来的“上野”牌(即现在的“新野”牌)解决;但在规定的宽限期内,新生成的原属于溢价铜品牌的仓单将不再享受溢价待遇。升水的取消,对于消除目前交易所仓库内存放大量升水铜的不正常现象,将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长期滞留在交易所仓库的“上冶”牌的溢价,被取消后很快就会流出仓库进入流通。但也有人担心,如果取消升水交割,质量差的横铜就很难卖出去,市场上流通的仓单或者仓库里堆积的现货铜可能大部分被这些原来的横铜替代,产生新的异常现象。

第二,调整升水幅度,缩小升水与铜的价差,以平衡供需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是,溢价多少是合适的,是市场各方都能接受的,应该在广泛征求市场各方意见后确定。

第三,实行浮动保费制度。交易所根据一段时间内交割期间对不同等级铜的需求,并结合现货市场不同等级铜的销售差价,定期调整升水幅度。当然这样会增加交流的工作量和难度。此外,当市场处于不同的价格水平时,采用固定的保费标准是不合理的。比如铜价30000元时,110元的溢价比例仅为0.36%,而铜价15000元时,翻倍至0.73%。所以,升水幅度是否应该根据铜价的高低适当调整?

第四,根据现货仓单的交易模式,专门设计电子交易板,交割后标注准备交割的品牌,通过市场竞价自动调整不同品牌之间的交割差价,自行撮合。即不同品牌之间的溢价区间,甚至交割配对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

最后对进口铜区别对待,溢价同区间交割。事实上,LME注册铜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先进阴极铜的质量标准。有些品牌,比如智利CCC品牌,质量甚至超过国内一些优质铜,现货市场价格也比优质铜高,但无法交割优质铜。此外,目前国内五大优质铜品牌中已有四个在LME注册。假设这些品牌是国内企业出口后“进口”的,应该按优质铜还是平铜处理?此外,LME注册铜的质量实际上是不同的。比如智利、日韩的一些品牌质量较好,其他国家生产的如印、菲等品牌相对较差,但LME并没有实行促销打折制度。因此,应取消国内溢价制度,与国际接轨,或者对不同品牌的进口铜在国内外一视同仁,根据其实际质量和市场认可度实行溢价交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