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研究
一.导言和理论分析
现代企业价值管理理论认为,企业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创造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有者、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最关心的是企业如何通过“价值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绩效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直观指标,已经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明确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协调各方利益,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内部控制对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绩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设计
1,假设
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有很大的影响,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来促进企业绩效。因此,本文假设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绩效越大。
2、变量选择
解释变量:在研究中通常选择托宾q值作为衡量企业市场绩效的指标。托宾q值标准化,可操作性强,测量误差小。另外,托宾q可以直接采集,客观性强。托宾Q=(股票市值+净债务价值)/期末总资产。
解释变量:基于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指出的五个内部控制因素和《基本规范》规定的基本内部控制因素,结合研究结果,本文* * *设定17指标。主要分为1)控制环境:1A1,独立董事比例。②A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③A3,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还是非国有股。④A4,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⑤A5,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⑤ A6、高级管理人员是否持有公司股份。⑦A7,是否注重员工的整体培训。2)风险评估:1A8,年报中是否有风险提示和应对措施。②A9,八项预提政策的执行程度。3)控制活动:①A10,日常工作中是否有内控安排。②A11,是否有绩效评价体系。4)信息与沟通:①A12,独立董事参会情况。②A13,董事会会议次数。③A14,公司是否有投资者关系信息。5)监督:①A15,监事会对本年度相关事项的独立意见。②A16,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类型。③A17,企业是否被证监会或交易所谴责。
在选取的评价指标中,根据不同指标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赋予其不同的权重。参考林忠国(2008)对内部控制指标重要性的调查结果,将选取的指标分为三个等级,并分别赋予5、3、2的指标权重。内控指标计算如下:ICI =(A3+A5+A8+a 10+a 11+a 14+a 16)* 5+(a 1+A2+a 65438+。
控制变量:除了内部控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企业绩效。为了控制公司其他特征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本文选取了资本结构(Stru)即期末总资产、资本规模(Lnasset)即资产负债率和每股收益(EPS)作为控制变量。
第三,实证检验
在选取样本时,本文主要使用沪深两市全部a股的100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剔除ST公司和数据信息不完整的样本。本文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是通过Excel和SPSS软件完成的。
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平均TobinQ保持在4.26,明显高于1,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大于投入的资金成本,即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盈利的。对于内部控制变量ICI,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也有较大差距,标准差为48.30324,说明不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效果参差不齐。
托宾Q用于衡量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ICI代表内部控制总体评价,两者都用于衡量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358,表明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回归分析: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设,本文对模型进行了估计。
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系数为0.0439,在15%的水平上显著,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高,企业的绩效水平越高,控制活动、监督、信息和沟通的有效性也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
资产规模与TobinQ的相关系数为-3.61,在1%的水平上显著,两者呈负相关。这应该引起上市公司的高度重视,不能为了自身的成长而盲目扩大规模。每股收益与托宾q的相关系数为8.33,在20%的水平上显著。这个结果不太靠谱。企业平均每股收益越高,盈利能力越强,业绩越高。资产结构与TobinQ的相关系数为9.41,这个结果的置信区间在20%以内。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上市时间的长短、平均每股收益和资本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有显著影响;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鉴于内部控制实施时间较短,目前的效果不是很显著。
检验结果可以证明本文的假设是正确的,即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绩效水平越高。
四。结论和建议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和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功能也从传统的“以财务报告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转变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的实施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成为企业增值的助推器。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设计和运行对于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内部控制运行效率,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实现企业绩效最大化,企业可以制定提高企业绩效的策略;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积极利用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加强内部控制。(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Z].2010-04-15
[2]Maria Ogneva,K.R. Subramanyam和K.Raghunandan,内部控制弱点和权益成本:来自SOX第404节披露的证据[J].会计评论,2007,82
[3]李万甫,林斌,杨德明,孙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企业过度投资与财务危机[J].中国会计与金融研究,2010,4: 76 ~ 123。
[4]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解释(2010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