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上市公司

1999年,在一个湖畔花园小区,有17个年轻人席地而坐,站在中间的教父马云[微博]大方的张牙舞爪了两个小时。他想成为一家来自中国的世界级互联网公司,所有人都在暗自翻白眼,处于怀疑的境地。这也是一个无法理解的未来。

阿里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在成立之初只是一个类似黄页的企业信息发布平台,还是一个名为“阿里巴巴[微博]在线”的网络集市,发布于1998 65438+2月,阿里B2B业务正式开始运营于1999 6月。在此基础上,阿里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中国供应商和程心通两个拳头产品,成为阿里后来的现金流来源。到目前为止,也是阿里唯一收费的两款产品。

18人们摸着石头过河,期待在汗水的洗礼下结出希望的果实。然而事与愿违,谁也无法抗拒趋势。1999-2000的互联网泡沫来得这么快,纳斯达克[微博]的崩盘记忆犹新。整个互联网冰冷惨淡,阿里也岌岌可危。当账户里只有两万块钱的时候,阿里就像一只垂死的蚂蚱,东奔西跑,谈理想,追求投资。无疑,阿里是幸运的。这是最好的时代,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9 10,阿里获得由富达投资领投的第一笔500万美元风险投资,2000年获得软银、高盛、富达投资等机构融资,共计2500万美元。阿里走出了成长困境,熬过了互联网寒冬,等到中国供应商和通成为牛,给阿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快速增长的渠道

时势造英雄,这是一个经典命题。阿里成立后的第二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随后的十年,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引擎,迎来了黄金十年发展期(1217.60,12.80,1.06%)。在这种经济趋势下,阿里很幸运,在自己的B2B领域没有遇到激烈的竞争。

生存的难度。2002年底,阿里开始盈利,局面扭转,意味着互联网公司解决了生存问题。今年以来,阿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被称为“电商帝国”的庞然大物。

竞争的干扰无处不在。2003年2月,非典肆虐,经济不景气,阿里高层秘密召集了十几名阿里员工。这次私会成就了淘宝[微博],淘宝的问世打破了当时C2C市场对易贝的垄断。与此同时,淘宝也迎来了对易贝的疯狂绞杀。《兵临城下》中,同年6月,易贝[微博]正式落户易贝。作为全球领先的个人和企业商品在线交易市场,易贝是C2C电子商务的统治者,两者联手大声谈论着要吃掉中国的C2C电子商务市场。

面对强硬的竞争对手,免费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并非巧合。淘宝决定颠覆自己,放弃交易服务费、登录费、推荐费。对于网络上的个体商户来说,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就像是商贩取消营业税,户主免除房租。多么大的诱惑。“免费”成就了阿里发展史上最经典的一战。截至2003年底,淘宝已经吸收了约30万注册会员,其中不乏易贝的老会员。

淘宝是理性的,知道仅仅依靠免费是不够的。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交易服务平台非常重要。“顾客至上”的价值观如期而至,要建立强有力的服务支撑。对于客户服务,要做比免费收费更好的服务;对于技术,我们要做出不需要服务的产品。

对易贝的绞杀从未停止,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也与日俱增。淘宝的瓶颈快到了,交易量小,低。买卖双方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也在呼吁第三方信用中介的参与,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但是,大家都知道“趋利避害”。谁愿意冒险?Ebay没有做,其他竞争对手也没有做。这无疑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淘宝的机会。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5438年6月+2003年10月。淘宝抓住了大家避之不及的市场空白,试探性地发布了“支付宝[微博]”服务。买家将货款打入淘宝提供的第三方账户,确认收货后再将货款支付给卖家。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买家的风险,买卖双方都举手赞成,从而淘宝注册会员数和成交率稳步上升。

无一例外,在扩张空前的时候,很容易种下灾难的种子。

2005年,阿里收购雅虎中国,震惊世界。这家老牌的、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公司给阿里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和强大的搜索支持。借助雅虎领先的互联网技术,阿里为亿万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购物体验,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生命引擎”。但在收购背后,阿里以集团40%的股权置换了6543.8亿美元现金和雅虎中国全部资产。随着阿里的疯狂扩张,软银中国、雅虎、阿里之间的股权博弈不断升级,阿里为自己埋下了灾难的种子。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不禁要问阿里当时对自己到底有多少信心,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收购雅虎中国让阿里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支付宝事件爆发。央行第三方支付政策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了阿里绝佳的反击机会。不管真相是什么,有一点是清楚的。阿里未经董事会同意私自转移资产,但直接受益者寥寥无几。这是赤裸裸的违约,也是海外VIE(可变利益实体)的一种结构。

免费不会永远,阿里也需要盈利。2006年,阿里进入B2C领域,淘宝推出“淘宝商城”,这是一个为盈利而准备的商城。目前已有近万家品牌厂商在淘宝上开店,既有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品牌,也有李宁、联想、爱国者[微博]等国内品牌。淘宝正在通过B2C向商家收取服务费,缓解免费模式的压力。

八年过去了,湖畔社区18人都成了“十八罗汉”。2007年,阿里B2B业务在港交所独立上市。2007年成立阿里软件也是上市的一步。阿里以260亿美元市值拿下中国互联网第一。这十八罗汉个个都成了亿万富翁。当然,他们并不是IPO中唯一盈利的团队。阿里巴巴70%的员工,约4900人,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

金融冰季与阿里冯春

无一例外,上市后阿里一系列大公司都患上了病,公司高层富豪云集,高管离开员工,员工离开客户,官僚主义盛行,办公室政治此起彼伏,价值观缺失,创业之初的激情难觅踪迹。当一切顺利的时候,危机悄然而至,让事情变得更糟。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股市瞬间跌至冰点。幸运的是,金融寒冬恰恰是阿里的春天。

金融危机并没有压垮阿里,潜意识的危机感让缺乏价值观的阿里重回正轨。2009年9月10日,阿里十周年庆典上,阿里18位创始人辞去创始人职务,从零开始。至此,阿里进入合伙人时代,这一天,阿里云计算公司成立;也是在这一天,阿里加速了他的生态系统投资和并购之旅。

专注于建立一个生态系统。阿里的战略布局涉及物流、软件、服务、移动生活四大板块。其中物流包括明星快递、百世物流、深圳易通。擎天科技、Vendio、Auctiva等软件;;服务包括宝尊、淘淘搜、王湾和口碑。在移动生活方面,汇聚了新浪微博、陌陌、高德地图、丁丁地图、UC浏览器、美团、友盟等明星产品,所有的投资和并购都着眼于构建电商生态圈,弥补其在运营、物流、软件、移动电商等方面的短板。此外,最近与新浪的联姻,是商业追赶公共媒体平台的车道,也是阿里通向政治车道的风向标。

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催生了新的机遇。阿里等待时机,从根本上改变了策略,更加注重电商生态链的建设。从阿里巴巴的B2B平台到C2C平台,再加上淘宝商城的B2C平台的原始生态链,由支付宝和阿里软件打通。金融危机彻底颠覆了阿里的生态链,以消费者为出发点,形成了一个没有“C2B2B+S”的商家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生态链,其中S是服务,包括配送、货运、第三方服务。大规模标准化制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抛弃,厂商会根据消费者的意愿进行定制化生产。阿里前期沉淀了大量的用户交易数据来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阿里坚信这场C2B革命。

业务结构转型冲击世界之巅。

经过十年的努力,阿里突然发现,天下的生意还是难做,而过去的经济危机也让他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向“小而美”过渡,管理模式也在逐渐从“层级集权”向未来的“扁平化、分散化、合作化”过渡。产业调整和观念升级是必由之路。一个大而全的阿里很难精准的满足客户群,也很难做到。

信息时代,在构建生态系统追求稳定的同时,阿里的主动改变是最稳定的保障。2011年6月,阿里将旗下淘宝分拆为淘宝、淘宝商城、陶艺三家独立公司。2012,1年6月,淘宝商城宣布更名为天猫[微博],强化平台定位。同年7月,阿里业务升级为七大事业群: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淘宝、天猫、聚划算、陶艺、阿里云。2013年初,阿里对集团现有业务架构进行了重新调整,成立了25个事业部。未来,阿里可能会在转型变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阿里生态体系将更加市场化、平台化、数据化、物种多元化,最终实现“一个生态,千万家公司”的生态体系。

除名和重新列名

2012年6月6日,阿里发布公告称,旗下B2B上市公司阿里巴巴(01688,HK)于6月8日停牌,并于6月20日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回到五年前,2007年6月,1116亿港元在香港上市,其发行价为13.5港元,上市首日上涨1.9倍,随后股价一度达到39.7港元,为其股价之巅。此后,2012年6月8日,阿里巴巴(01688,HK)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13.44港元,其回购价格正好为13.5港元,预计花费约18252万港元。

五年过去了,阿里巴巴又回到了原点。为什么?阿里是否没有回报股东?

从一个公司的大淘宝战略到一个小而美的创意,从大平台战略到小微阿里金融,阿里整体上市势必开启新的IPO征程,整体上市迫在眉睫。一切都是为了一次高估值的IPO,不管是阿里不到半年的七剑死,还是25个事业群的美好故事,能不能得到超预期的估值模式,都是阿里想要的。阿里想在天猫和淘宝如火如荼的时候上市。这个时候的阿里,就像当时阿里的B2B业务一样。会不会在巅峰时期成为强弩之末,会不会再次上演帝国的余辉,未来的路会不会不一样,谁也预料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