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轮电动车出海|汽车产销
去年,长安让第一批奔奔E星开到哥伦比亚;出口大户奇瑞开着艾瑞泽5e进了巴西。SAIC大通MAXUS将其电动MPV出口到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
欧洲市场特别热闹。
去年5月,比亚迪以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最高的挪威为试点,推出了唐EV车型。今年,洪光MINI EV疑似以“Freze Nikrob EV”的名字出现在欧洲市场;前段时间,蔚来也打包了一套用户服务运营体系,正式进入挪威。......
然而,虽然有很多品牌来此探水,但开创性的成果还是少之又少。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累计出口仅22.29万辆。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我们,22.29万辆还是加上两轮车和三轮车的数据。电动四轮乘用车实际出口量只有2万辆左右,几乎都在欧洲。“2021年,加上特斯拉(上海)出口欧洲的量,预计将超过65438+万辆。”略显尴尬的是,欧洲市场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今年以来,雷诺ZOE和大众ID.3等热门车型的月销量减半。所以有人说这两年欧洲市场的盛况有点像中国的2017,靠补贴支撑。
这也让人怀疑,是否有必要延续自主品牌的梦想,让纯电动汽车出海。应该如何继续?
1
我已经提前预定了座位
事实上,欧洲市场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并不比中国消费者高多少。例如,今年4月,英国汽车协会(AA)的最新研究显示,865,438+0%的司机仍然认为电动汽车价格过高,56%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放弃传统燃油汽车。他们和国内消费者一样,对纯电动车有三个疑惑:一是电动车充满电后续航里程不如燃油车充满电后续航里程;二是电动车充电时间过长;第三,充电基础设施不够可靠。
不过,虽然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开放还有很多看得见的困难,但由于欧洲坚持“大棒+胡萝卜”的政策,很多机构还是看好欧洲的新能源市场。例如,跨国咨询公司奥纬咨询(Oliver Wyman)曾预测,203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占20%。
这种乐观情绪也弥漫在中国汽车公司的头脑中。虽然短期内无法完全打开市场,但他们都更愿意提前为自己未来的席位做准备。
SAIC是欧洲市场最有前途的自主品牌之一。他们曾公开表示,预计2021或2022年,欧洲等地将形成三四个5万级市场。去年,SAIC MG的EZS电动产品出口欧洲的销量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高的,达到654.38+0.5万辆。
长安汽车主管国际业务的副总裁李透露,长安早在三年前就成立了专职团队准备进军欧洲市场。他还补充道:“整个海外市场其实潜力巨大,我们的判断逻辑是海外市场是中国的两倍。”
专注欧洲市场的还包括爱知,成立之初就宣称要出口欧洲。其相关负责人向汽车产销有限公司表示,爱知汽车已于2021三个月登陆比利时、丹麦、法国等欧洲重要市场,并将进一步拓展至北欧市场,全面覆盖中欧、东欧、南欧等国家。
爱知方面表示,爱知第一季度出口量已经成功突破1000辆,几乎赶上第一季度国内销量。欧洲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爱知能在欧洲顺利起步的一个原因是欧洲的新能源市场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受益于政策)。太平洋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欧洲八国新能源销量为37.7万辆,同比增长100%。3月份欧洲八国新能源乘用车19万辆,同比增长170%。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爱知的人机交互系统等智能设备比欧洲机型更吸引消费者。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产品出口或原产于欧洲,竞争变得日益激烈。特别是可以看到雷诺ZOE、大众ID.3等热门车型也遭遇了挫折,自主品牌在欧洲这个弹丸之地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所以,选择正确的道路非常重要。
2
“智慧”带欧洲。
在应对欧洲市场时,中国车企呈现出当代中国投资圈的精神:投资最怕的不是亏钱,而是错过。
为了不错过机会,似乎各家车企早就做好了“抢在我们前面”的准备。
比如,对于蔚来登陆挪威,蔚来创始人李斌说:“欧洲短期内肯定会亏损。”
长安李也说:“十年磨一剑,海外市场还是要努力绣花针。完成战斗的想法不切实际,会踩坑。”
当然,虽然大家都是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各家的产品都不一样。比如蔚来在于砸血的服务,洪光MINI是别人能赶上的性价比优势。
但是除了五菱要进攻欧洲,大部分车企的发展思路都是非常一致的。他们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可以凭借“性价比”优势攻占东南亚等市场,但欧洲市场显然正在进入高品质汽车的加速期,自主品牌在出口时应该在智能化等高价值层面占得先机。
BAIC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刘磊表示:“出口小微电动车的国家一般都是不发达或者交通密度大、环保要求高的国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包括五菱、BAIC新能源在内的一些主机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
同时他指出,中国品牌豪华智能纯电很可能会在欧洲等海外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个和需求密切相关,可以参考特斯拉。”
差异化战略最明显的是长城汽车。
去年2月的印度德里车展上,长城带来了欧拉R1和iiQ两款纯电动汽车。今年3月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42届国际车展上,长城展出了欧拉好猫、欧拉黑猫等电动车。这些微型电动车很可能无缘欧洲市场,因为它是长城计划用来打入德国市场和欧盟市场的高端品牌WEY。
长城汽车相关负责人对《汽车产经》表示:“我们在小型车领域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我们将在中大型车领域创造更多的智能化优势。”
三
最后说说吧
越来越清楚的是,欧洲一旦有了群众基础,品牌高度基本可以挂99%的自主品牌。
国产手机的出口之路就是典型的映射。因为在印度、东南亚等市场如鱼得水,小米手机销量一直与苹果“并驾齐驱”。但是在欧洲并不是很聪明,份额长期以来只有三星的五分之一左右。直到今年华为被制裁,手机业务发展受阻,小米才成功取代华为,坐上了欧洲市场的第三把交椅。
可以看出,欧洲市场的消费需求明显集中在中高端,攻占欧洲,也就是攻占高端市场。
我想欣慰的是,这次站在欧洲市场最前沿的汽车品牌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手机品牌。我们能看到的不是优柔寡断,而是他们推动市场塔尖的年轻却果断的姿态。
至于未来谁能成为另一个“华为”和另一个“小米”,可能现阶段已经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