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主要新闻
与过去几周不同的是,这个周末并不是一个平静的周末。一个接一个的重要新闻让人眼花缭乱,解读各异,让很多人一头雾水。我感觉我得解开这个心结,虽然我们很难解开,至少提醒一下散户朋友。
第一条为适应股权分置改革后证券市场发展的新形势,规范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行为,促进国有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稳定, 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近日颁布《国有股东转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和《国有单位转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规定》。 以及《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标识管理暂行办法》,三个政策文件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国有单位转让、出让上市公司的方式、定价原则、审核程序、受让方或受让方资格、签订协议、支付价款等方面作出了规范要求,明确了各方责任。
解读: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把这样一个新闻解读为利空!国有股减持措施的出台,可以说是拔掉了真正悬在中国股市头上的利剑,政策预期是明确的。2008年和2009年,股票解禁达到高峰,于是在2007年出台了相关的减持措施,这个办法规定了减持的限额。众所周知,在中国股市中,国有股约占全市的65%。如果它们无节制地减少,将不可避免地冲击市场。但现在设定的限额是1亿股三年内不能超过5%,超过1亿股不能超过3%。如果超过限额,需要报SASAC批准。减持价格要按照市场价格,同时要通知上市公司,信息要由上市公司披露。这些规则的出台维护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有政策预期,有降价,有信息披露,那么这个应该说是利好。有人可以解读为利空,因为5%以上只是申报,所以SASAC有权根据市场情况来批,在市场疯狂的时候会多批,造成市场冲击。出于这个原因,我不敢苟同。首先,如果超过5%申报,也会困住大股东。据说在市场繁荣的时候,它会成为调节市场的工具。我觉得这种调控只是和增加新股发行的调控不同,效果是一样的,就是增加供给。这个规定是市场手段,没有错。没有管理,企业会无序减持,至于有节奏的减持或增持,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我相信国家会在这个问题上控制节奏。说一下子大量国有股抛售是不可能的。谁会因为想减持而想减持资产呢?况且这种规定总比半夜5点半打鸣强。所以,明确的政策预期怎么会不好呢?未来时代是全流通时代,现在股改已经完成。如果仍然维持,从不减少,中国的市场和以前的市场有什么区别?从根本上说,中国股市不能全流通不是问题吗?继续拖延是上策吗?我认为不会。最好的策略是有节奏,让时间和市场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况且中国国企的内在价值很高。不然为什么外资公司会涌向国内很多垄断国企?所以,对于以上的担忧,我认为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可以肯定的是,国有股减持肯定是好的,谁说不好,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无事生非!?
第二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易纲新闻,大家说说易纲)7日表示,目前不能单纯依靠调节汇率的手段,需要政策组合,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压力,应对流动性过剩。
这个消息没有什么新意,可以说是最近投资者耳熟能详的,但是为什么又被拿出来炒呢?真的有点莫名其妙!这个看似不好的东西被反复炒了n次,这个信息也被既得利益集团利用了n次,让市场投资者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他拿出来做文章呢?我觉得这里面很有问题。说白了就是有人不希望股市涨!
最近听到国外新闻报道,有人在争取中共十七大。作为普通人,我们无从考证,现在却要让人对我们的姿态产生怀疑。为什么这个消息是在周末国有股减持措施出台后才出来的?为什么又把旧闻拿来炒作,给市场制造阴影?一切都显得那么有目的,却又因为没有新的内容而显得那么蹩脚。对此,我认为投资者仍需保持警惕。毕竟牛市初期有神仙打架。这种打架只能让市场投资者吃亏。有人说结果要到十七大才能公布,但我不敢评论。
我们普通人是阻止不了任何神仙打架的,但是我们不能不关注这种打架。我们不能被这种争斗伤害。可以说,中国的牛市是不可能停止的。国家正在用它来实现中国的经济转型,正在用它来解决社会福利、企业发展等国家重大问题,所以牛市没有悬念。但是从上面的消息可以知道,2007年下半年的股市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这是政治经济环境决定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聪明,充分利用这些不平来做好自己的事情。
第三条:证监会官员:加快a股和新股发行和再融资。这个新闻也是旧闻了。我认为市场是短期和长期的。虽然国有大蓝筹回归会影响短期供给,但可以稳定牛市基础。
第四条:中国债券市场改革破冰。公司债规模年内突破1000亿。这是国家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第二步。我觉得应该是对股市的中性偏好。公司债券可以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帮助企业经营,提高利润。
第五条:全国电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万亿元。这是一条关于行业的新闻,说明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机会在十一五是实实在在的。毫无疑问,这类企业的经营预期会很好,当然公司股票的价格也会相应上涨。
第六条:吴晓灵:加强东亚金融合作,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不管打不打,一切都好。在国家经济的根本利益面前,我相信没有人会袖手旁观,这是任何人的根本利益。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的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对策,中国经济应该不会重蹈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