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中期“排位”:捷信占优,华融垫底。

消费金融2065438+2009年中期“资格赛”结果揭晓:王者坚守宝座,后来者争顶,力不从心者开始显现疲态。

令人意外的是,此前位居行业前三的即刻金融,上半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被后来的兴业消费金融赶超。

此外,华融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尹畅五八消费金融均出现亏损,其中华融消费金融由盈转亏,净利润垫底。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2019上半年,头部消费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扩张明显放缓。在政策加码下,持牌消费金融行业未来仍有望呈现稳定发展态势,行业内机构竞争可能加剧。拥有更多新场景资源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1

6家公司净利润过亿。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净利润达到6543.8亿元以上的消费金融公司有6家,分别是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即刻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其中,捷信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位列前两位。

捷信集团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捷信消费金融营业收入10036亿元,同比增长3.4%;净收入8.26亿元,同比增长348.795%。中国联通2019半年报显示,招联消费金融上半年录得营业收入46.06亿元,同比增长51.5%;净利润765,438+0亿元,同比增长65,438+07.45%。

从业绩数据来看,捷信消费金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稳固了“霸主”地位。事实上,2018年上半年,捷信消费金融亏损3.32亿元,但2018年全年,却盈利1396万元,也就是说,2018年下半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超17万元。

捷信消费金融曾表示,半年内扭亏为盈的关键在于整体落实国内消费信贷市场监管新政,风控成果明显企稳,下半年政策影响逐渐减小。

和捷信、招联一样,兴业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半年净利润4.42亿元,兴业消费金融超越即刻消费金融,进入前三,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则以强劲表现跻身“亿元俱乐部”。

数据显示,2019上半年,兴业消费金融收入20.88亿元,同比增长140.28%;净利润4.42亿元,同比增长120.67%。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净利润分别增长82.38%、65,438+065,438+00.34%,至65,438+39万元和65,438+28万元。

其实改革早在2018就开始了。在2018年度业绩排名中,兴业消费金融一直排在第一梯队,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也成为行业异军突起的代表。中邮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2018年度净利润分别为2.03亿元和65438+6800万元,同比增长199%和250%。

相比之下,作为第一梯队的消费金融,立刻出现上半年净利润负增长,交出行业前三。

然而,2018年净利润同比下滑59.27%,且“金冠”被捷信夺走的中银消费金融,至今未公开发布2019年上半年业绩。

2

四家公司亏损。

有些人快乐,有些人悲伤。根据已披露的数据,2019上半年,19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华融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尹畅五八消费金融、尹蓓消费金融(按报告期内北京银行损益及持股情况计算)出现亏损,分别为-2.34亿元和-1。

与2018同期相比,华融消费金融由盈利0.55亿元转为亏损2.34亿元,同比下降525.5%,净利润在19消费金融公司中垫底。苏宁消费金融和尹畅五八消费金融进一步亏损。

根据相关财报披露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苏宁消费金融亏损197万元,较2018年上半年亏损2900万元,亏损率579.3%。尹畅消费金融2018上半年亏损0.1.6亿元,2019上半年亏损0.43亿元,亏损168.75%。

数据显示,苏宁消费金融购物贷款累计近250亿元,综合平均利率不到10%,低于信用卡行业平均分期利率15%和消费金融行业整体水平。此外,苏宁消费金融2019上半年对核心决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科研开发费用同比增长超过50%。

苏宁消费金融负责人表示,技术创新和场景营销的前期投入较大,收益表现会有所延迟,长期来看更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公司将始终坚持深化场景金融,以“保本微利”的普惠经营理念服务大众,整合“金融+科技+场景”优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至于华融的消费金融,由盈转亏。有分析指出,自2018“赖”事件后,华融消费金融业绩开始大幅波动,华融消费金融原董事长贾传宝、总经理邹新亮双双落马。

另外,据官网,安徽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2065438+2009年2月,有消费者投诉华融暴力催收消费金融。安徽省金融监管局回应称,已移交安徽银保监分局。如果有暴力催收,消费者可以报警。

规模增长放缓。

从资产规模来看,融360大数据研究院认为,2019上半年,由于头部消费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扩张明显放缓,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整体资产规模增速放缓。

其中,捷信消费金融以654.38+004.302亿元的总资产(贷款总额)排名第一,招联消费金融以766.35亿元紧随其后,马上消费金融以565.438+065.438+065.438+000亿元排名第三。盛银消费金融总资产最少,只有28.44亿元。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报告显示,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放缓,而部分中小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仍呈现高增长态势。

报告显示,在融360整理的1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金诚消费金融、上海尚诚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同比增速排名前三,分别为176.66%、146.82%、101。此外,头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仅同比增长26.1%,即刻消费金融同比增长46.78%。

此外,报告还对11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本/资产比率进行了分析。报告显示,在11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有5家资本/资产比率超过10%,招联消费金融(5.05%)和湖北消费金融(5.73%)排名较低。

艾温雅认为,消费金融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正逐渐回归理性,规模发展的瓶颈逐渐显现。此外,随着监管趋严,消费金融领域市场竞争加剧,获客成本增加,也导致消费金融机构业绩增速放缓。

争夺新场景

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第19条提到,将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促进专业消费金融组织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为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节水电器等绿色智能产品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新型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

艾温雅认为,从政策来看,消费金融方面的政策利好加码,呈现出向“绿色智能产品信贷”等特殊新场景引导的趋势。对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来说,未来可能会出现场景和无场景的进一步分化,主要场景趋于饱和。新场景的市场竞争将开始,拥有更多新场景资源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将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根据苏宁消费金融提供的数据,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节水电器的分期贷款占公司购物贷款总额的50%以上。以空调为例,一级能效品牌空调分期消费占比超过60%,平均贷款金额超过2800元。

另一方面,有场景的互联网巨头在“跑步入场”。其中,蚂蚁金服和腾讯通过持有邮储银行股份间接持有中邮消费金融股份;百度旗下的小满通过出资持有哈尔滨消费金融30%的股权;微博的全资子公司也在今年上半年通过出资成为银豹消费金融的新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