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气污染不容忽视。
2012年3月,我国正式实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明确规定了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8种车内常见挥发性有机物的限值,以督促汽车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减少车内空气污染。
但由于缺乏强制力,引导作用有限,难以发挥作用。
中国人一直不太关注汽车空气污染问题,但它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危害。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空气监测中心对200辆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如果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近九成车辆存在空气中甲醛或苯含量超标的问题,大部分车辆甲醛超标五六倍以上,新车内空气质量最差。国外一项研究测试表明,新车出厂后,车内有害气体浓度挥发时间可持续6个月以上,严重时可能导致乘车人身体不适,甚至发生车祸。
根据一项调查,许多消费者一直担心中国的新车空气质量超标。多达52%的人认为90%以上的车型存在空气污染,可能损害健康。还有很多消费者的健康受到汽车空气污染的影响。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很多人即使身体患病后也不知道罪魁祸首是汽车空气污染。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对汽车空气污染的延迟重视与国内汽车消费文化不成熟有很大关系。国内消费者往往更注重产品配置和价格,从而忽略了室内空气质量的“细节”。对于厂商而言,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自然不会更加重视。更关键的是,国内缺乏权威检测机构,无法给出合法的鉴定结果。
据了解,汽车空气污染主要来自皮革、纺织品、塑料配件、粘合剂等内饰材料,其排放的苯、甲醛、二甲苯等有毒气体会对人体肝、肾、呼吸系统、造血器官、免疫功能等造成严重危害。
“虽然我国已经正式实施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但是这个标准只是推荐性的,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这几乎是一纸空文,不会推动任何实质性的改善。”汽车专家贾说。因此,在政府没有出台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点就落在了汽车厂商的采购标准上,给控制好车内空气质量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欧美国家在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方面更注重源头控制,对内饰材料有严格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汽车制造商使用无污染的水性涂料和相对环保的粘合剂。此外,欧盟许多国家已经颁布了室内空气质量认证标准。
至于如何将汽车的空气污染降到最低,有相关人士建议,新车尽量多开窗,保持通风;同时,最好减少使用一些劣质的室内装修材料,避免更多的污染。
“要彻底解决汽车空气污染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相关部门制定严格的标准,并强制在企业推广,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贾说道。